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翰墨情深写对子

来源:作者:邓国清时间:2017-02-28热度:0

             翰墨情深写对子

                       散文/邓国清

 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贴对子,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不仅农村贴,机关也贴。在农村尤显重要,到处贴的红红火火,只有这样,才象过年。春节过后,看到家家户户的春联,我就想起写对子的一些往事来。

现在过年,随着印刷春联的出现,已很少有人用笔写了,我也因此好多年没写对子了。偶尔提笔也是红白喜事给别人帮忙。随着电脑的普及运用,传统毛笔字渐渐淡出人们视线,也不再是学生的必修课,只是少部分中老年人和少年儿童的业余爱好了。其实,算起我写毛笔字,已有三十多年了。出身七十年代的我,那时,写毛笔字是我们上小学时的一门课,叫写大字,大字本儿是米子格的,老师会对同学们每天的大字本用红毛笔进行批改,写的好的打个圈儿。

记得学写对子时,我读五年级,那时,土地刚下放,家里也才通上电。每到腊月中旬过后,家家户户都要写对子,几个老师傅就忙起来,东家写了,西家写,白天写了,晚上写,风雨无阻。在我们村上下一条河,对子写得最好的当数本组的严老师。他的字给我的印象是圆润,大小统一,间架结构有功底。他当时在外村一小学当校长,因放寒假晚,一般只给家族及附近亲戚几家写。印象中,严老师从没有给我家写过对子,但后来,他还专程来看了我写的对子,不苟言笑的他,对我投来鼓励的目光,抚慰了我幼小的心灵。

记忆中,在我自己写对子之前,我们家过年的对子都是本组有志叔帮忙写的。他和我们同姓,是镇政府脱产干部,半边户,与父亲交情好,因此,年年就麻烦他了。约定日子,通常是在一个傍晚,在父亲的安排下,我和弟弟早早把堂屋方桌抹的干干净净,扯亮屋里屋外的电灯,准备好红纸、墨汁,生上旺旺的一盆火,只等有志叔来写对子。

白绒绒的大雪把山、田、村庄包裹的严严实实,有志叔戴着鸭舌帽拎着装有文房四宝的黑皮包,踩着厚厚的积雪,一路咔嚓咔嚓地来了。写对子时,我帮忙牵对子?!拔倚吹目炷憔颓?斓愣?,写的慢你就牵慢点儿哈”,有志叔慎重地交代着。父亲也在一旁叮嘱我们:“都要跟叔娃儿好好学艺啊”。我和弟弟“嗯嗯”地答应着。只见他屏气凝神,收腹悬腕,一点一收,字体圆润厚重,力透纸背。有志叔是个和蔼可亲的人,他细心教我握笔的手法及姿势,还风趣的说:“要手握鸡蛋,怀抱斗,胯下再夹只大黄狗”。他还说练字要练好“永”字八法,点横竖撇钩挑捺折,每一种笔画都要不断练习。通过边学边练,我学会了裁纸、叠字,对用笔也有所感悟。

哪一幅对子是贴堂屋门上的,哪一幅是厨房的,叠对子时要用笔在背面备注,做上记号,便于贴时“对号入座”。但我们父辈那一代人中,也不乏没读过书的人,常听说把对子贴错而闹出笑话的。听有人谝咆:有一户人家,把牛栏门的对子贴在了他父母的寝室门上,第二天被拜年的人发现了,后来无聊的人一见到他便调侃:“你还不快点儿回去赶牛娃子出来喝水!”我想,眼见是实,耳听为虚,没文化就会干傻事。

邻居一大哥就没读过书,我给写的过年对子,他摸黑去贴牛栏门,结果贴了个倒的。只因牛栏撂在远远的田边地角,就算了。也记得小学时,语文老师讲过一则笑话:一秀才捉弄一财主,财主请秀才写对子,就给写一幅:鳯到禾下飞去鸟,马到芦边草不生。后来有人告诉财主对子是骂他的,方才恍然大悟,原来财主是个秃子,对子会意拆字后就是--“秃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父亲在村菌种厂负责,我学着写了两年对子后,就开始提笔行走江湖了。每逢寒冬腊月应邀从左邻右舍写到亲戚朋友家里,从本组写到邻组,后来连菌种厂带村委会一起包了。父亲虽是村里能人,也因我写对子增了光,稍稍宾客其父了。写对子其实是个辛苦活儿,天寒地冻,站久了手脚冰凉,腰酸背痛,劳心费神,还担惊受怕。怕出错,一旦出错,糟了主人家的纸墨事小,关键农村人讲究个吉利。写对子一定要等墨干再收,墨下重的,你要注意!如果是主人家自己晾对子,不小心弄跑墨了,那也不能怪师傅。

写对子选好对文是前提,农村人家老黄历、农历本一般每年都买的有。我因为专业,在书店买了《城乡实用对联》,除常用春联外,婚丧嫁娶,厂矿企业,各行各业用联一应俱全,有备而无患。

对文定了,记熟,写时一气呵成,字才有气势。算好对子裁好纸,就开始了,也得讲个顺序,柱头先来一幅大的:龙飞凤舞升平世,燕语莺歌锦绣春;横批:江山如画。再写堂屋对子:爆竹声声喜报神州锦绣,梅花朵朵欢呼万象更新;接着写几幅房屋门的:门对青山千里秀,家居福地四季春。无非是辞旧迎新,迎春接福的对文,有几幅对子写几个横批。厨房再单独写一副:厨中妙手调美味,席上金盘散奇香;横批:五味调和。人畜一般,猪狗也要过年的,猪圈牛栏鸡笼鸭舍统统贴上红对子。那就再写,牛栏门上来一幅:每天早晚我上草,一年四季你耕田;横批:合情合理。有的人家纸有宽裕,还要贴斗篷,就估了牛栏门的宽度,四四方方裁下纸,对角写上四个大字,曰:水草长生;曰:牛马平安。猪圈上要两条:槽头兴旺;肥猪千斤。鸡笼上搞一条:鸡鸭成群。养有蜜蜂的,蜂箱上还要一条:千子万孙。这还不算完,农具家业也要贴,那就接着写,风车上写一条:斗风万石。斗上写一条:日进斗金。磨子上写一条:吞吐不息。储粮柜子上一条:五谷丰登。蒸笼上还要一条:蒸蒸日上。这个蒸蒸日上也非常适合父亲菌种厂那个一次蒸千把瓶菌种的大水泥甑子,只不过,那条要大一点儿。遇到还要捷报条的,就细细长长地写一条:捷报公元某年某府上下男女老少身体健康出门大吉四季来财有。落脚点儿就是“有”。写到完尾这个有,我就想起那首《好汉歌》“…….你有我有全都有哇”。好了,满屋的对子终于告一段落了。

隔壁性情古怪的唐大哥也来请我了。他独居,住一间一朴,地道的外地口音:“老五,你给老哥子也歘求一幅对子!”他自己作的对文,求草书。我嘴里答应好。心里想着,草?好!我就模仿唐.怀素大师,给你来幅“屋漏痕”。我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打格子不对线,撸起袖子,铺好纸,饱吃墨,提笔就上,就如同老把式拖犁下田。不出一支烟功夫,纵横捭阖的给草了一幅:吃新米想陈米辛苦,辞旧岁迎新年要上。配个横批:壮志凌云。他没买门神画儿,说:那家伙,窜味儿,秦叔宝一手持钢鞭,一手不该拿金元宝。随他意思,我又酣畅淋漓的给草了大大一对“福”字,交代他倒过来贴,寓意福到了。他笑呵呵的,一个劲儿的向我扔三角五一包的“红宝花”,真是吸得打不过来翻身。

熟能生巧,对子写多了,不仅字的功夫有了长进,套章法,串文字,即兴作对子也不是难事。有一种“脱白转红”的对子,有时翻书都不好找,老先生们写的也无外乎“脱白服穿红服转红运”之类的。一同事母亲去世,我应邀帮忙写两幅脱白转红的对子。接过任务后时间紧,除找到一幅传统老对联外,急中生智,创作一幅:亲恩不随孝服褪,思念常伴日月增;横批:恩情常在。大家见了交口称赞?;褂芯褪侵抖咏峄椋匆环捕宰游腋械揭宀蝗荽?,提笔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惟求爱永恒一生同伴侣;横批是老对文“白头偕老”。没想到,结婚三月,又各奔东西打工了。两年不到,竟然离了婚。不成器的娃子,花了钱不说,也枉负了他二爹的一幅好对子。

我在给别人写对子时,一般也会叠好,卷好,做上记号或是交代好才走的,这样免得出笑话。每逢自家屋里,春节贴对子我必亲力亲为,打浆糊,端浆糊的活儿是大哥的,弟弟给我帮忙,我负责贴,这样是不会出错的。但也有问题,问题出在大哥那里,他因小时候患脑膜炎而没有读过书,斗大的字却也认得几个。我对子还没贴好,他冷不丁的念一句,念错了,被父亲听见了,好一顿训斥。大哥这是犯嘴忌了。二回,我就提前用书信的结束语再三叮嘱他 --“勿念、勿念”。房子多,对子就多,几个小时才贴的完。一股作气下来,手上红的、黑的、白的脏兮兮一片,但心里却是美滋滋的。因为就算平日灰秃秃的土坯房,经过一番装扮也全都焕然一新了。

俗话说: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对联市场没有被印刷体攻占的前些年,写对子也是一门赚钱手艺,卖画的摊子边总有摆桌子写对子卖的,县城有,乡镇也有,这中间教师居多,一个寒假十天半月的,能挣个把多月工资,何乐而不为呢?我这人也有些倔,在乡镇上班时,老所长多次说可以先放我几天假,能上街写对子卖。终没劝动。2003年结婚了,不知是触动了哪根神经,我终于提笔上街写对子去了。院长允许我在医院门口占一席地儿,我和妻子就去襄阳进回大包小包的年画、烟花。倾卖之余,她牵我写,开始卖起对子来?!凹哿锩腊?!大门是两块,小门才七毛啊,柱头稍微贵点儿也才三块五哇?!?nbsp;当地群众来买了,单位干部来了,亲朋好友还专门过来照顾我这块块钱的生意。起早贪黑,受冻卖僵,辛苦是辛苦,几天时间,还赚了千把块。尽管不多,不看结果要过程,对于平日有些腼腆的我,能走上街面卖对子,我进步了!

现在,城里很多家庭早已没有过年贴对子的习惯了,但我坚持每年春节像老家一样在门上贴对子。对子去商场买,贴时用胶布粘,干净利落。但我一直觉得这烫金的对子虽然外表漂亮,但缺乏返璞归真的亲切感和激情,总是少了那么点味儿。毛笔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文明,小学生写出来的毛笔字,尽管歪歪扭扭,也要比机器印刷出来的字生动有趣味儿。

有机会,我还是要墨花四溅的写一幅对子的。把这幅对子写得对仗工整,不飘不浮,写得稳重有力,浓墨重彩。对文我都想好了。

上联:四季奔波功名利禄如浮云

下联:三生缘定父母妻儿是根本

横批:阖家幸福


(作者:湖北??迪毓辆? 2017.2.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父亲给我留了宝

下一篇: 春来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