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读书的修炼
陈晔
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还有心智上的。
岁数和身材不一定代表成熟,更多的心智上的修炼来源于读书。
少年时,酷爱读书。爱到什么地步,见了书走不动,不读或者读不完不吃饭或者睡不着。
那个时候,所读的书是“有限的”,“有限”是因为书少,而且很难看到书。我上小学时读的只是父亲带回的连环画、他教的课本,再有就是姑姑舅舅们读过的旧课本,还有《毛泽东选集》及一本很老的《王老师谈作文》,作者应该是王雨声。这就是我的课外读物。小学五年级时,班主任付金山用班费订阅了《中国少年报》,这是我接触的第一份课外报纸,属于儿童和少年的。他重视课外阅读,并让我们做随记,相当于现在的摘抄本。我是个听话的孩子,买了白纸自己钉了一个随记本,名字是父亲用毛笔写的。
班主任的爱人我们管叫喜枝姨的教着初中语文,她也重视课外阅读,大概教过小姨姐他们。初中的学生们买作文选,黄皮,印刷不是那么精美。内容应该是初中生读的,买的多了,让小学生也买,在父亲的支持下我买了一本。因为书少,这本作文选我看了好多遍,那本读了好几遍的作文选就是我最初的读物,有些精美的句子语言就深刻的印在小小的心田。随记本我也开始认真记,而且开始记日记。教师子女和普通家庭有什么区别,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就是有书,家里有一种书香和氛围。因为自小读书多,在我刚刚开始写作文时,我就“入门”了。我的作文拿到初中的学长学姐们传阅。而我的百分之九九的同学还为作文苦恼,我却提前进入状态。得益于读书!
在老师的启蒙下,买书成为一种热潮。我的一位学习不好的小学同学父亲在县里工作,有买书的条件,给他买了一本文学家语文学家夏丐尊的《文心》。这本1933年出版的书他读不懂,转手卖给了我。这本书我读了几遍。当时书小,读书的劲头大,但是能见到的书都尽收眼底。我的那本随记本至今保存着。当年任教的老师也许已经忘了随记本的事情。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断茬的,要求归要求,做归做,没有监督,甚至老师自己也不坚持。我自觉按照老师说的做了,并且坚持至今:几十年坚持写日记,几十年坚持做笔记,几十年坚持读书。坚持的好处就是水到渠成,积水成河!老师退休了,到了石家庄,很想看看他的学生们。我是被召见的学生之一,那天我请两位老师吃饭,并且送给他们个人的几本书。老师绝没有想到,当时的一个小小的要求,竟然成就了一个人。他麾下桃李无数,只有我一个可以称为作家。而且写的文章选入了小学阅读课本和中高考试卷,又被学生们学习使用。那个时候,我是一个小不点儿,很不起眼。但我靠着信念和坚持实现了自己的梦,靠的是书的引路、书的滋养!
从十四岁就写作,认真写了几十年。二十多岁加入市作协省作协,一直低调,也不嘚瑟。我知道文章乃是高山大音需要仰之,永远有一个顶峰,需要一生去奋斗。没有想靠它成名,靠它发财。许多人为钱写作,转换路子,我依然写我的纯文学正能量的散文小说。因为文字是洁净的,如皑皑白雪,如果过于赋予名利和金钱,文字就变色变味。好的文字如清茶,可沁人心脾。我们写出的文章和书本身就是自我修炼之后的结晶,别人读后还能受益和提高,因此写的文章和书必须是洁净的。干净写作干净作文乃是一种品格,是作者本身的修炼,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双重修炼”。
天下书多,每天在读隔几天就买。渐渐有了取舍,买好书和有用的书。家里有了书香,工作之余,乐意在书海里浸染,在书里修炼!
书里有方向,书是良师益友;与书为伴,人生充实而不空虚;文品如人品,文字载道载义载情,不要让文字受到污染。作家们呕心沥血用文字温暖人生,也温暖心灵。文字带来的是一种快乐,一种人格心智的修炼、净化和提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年读了不少的书,破了万卷。下笔很顺,而“神”是永远的目标和远方,需要一生孜孜以求!
陈晔:石家庄市裕翔街167号 051430 电话;13731159639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