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马街的诱惑

来源:作者:马艳时间:2017-03-24热度:0

  想起马街,就是人山人海、颇为壮观的赶会场面。

   在去宝丰的路上,随意拐道去了马街,我是只闻其名,从未真正涉足。远远地看到气派的牌楼、一些颇显眼的建筑,还有那宽宽的水泥路,越走越近,高高的牌楼上写着四个遒劲有力不算很大的字:马街书会。后来知道这四个字是曾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的题词。
   在马街书会牌楼主干道下了车,我不停地拍照,不是美景应接不暇,而是这里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石雕、碑文,深深吸引着我。
   2006年,马街书会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河南省宝丰县马街书会被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联合命名为河南省首批省级特色文化基地。 
   1995年,基于宝丰马街书会在全国影响之大,中国曲艺家协会决定在平顶山市举办“第二届中国曲艺节”。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笔题词:“弘扬民族文化,繁荣曲艺事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题词:“中原名城,曲艺之乡”。碑文矗立于通往广场的主干道南侧。
   10来米高的“中国曲艺之乡”碑文,主题雕塑击鼓说唱俑,正对着牌楼,说唱俑笑容可掬,左腿屈蹲,右腿扬起,露着光脚板子,左臂腋下挟一面鼓、右手持鼓槌作敲击状,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好一位风趣诙谐、滑稽幽默的民间艺人形象!它似乎在召唤着全国各地的民间曲艺艺人来此云集,说书会友,弹唱献艺,展现着马街书会700多年来经久不衰的传承历史。
   书会场地浩阔,新修的水泥路面,平整干净。在视野开阔、游人稀少的广场上漫步,眼前是蓝蓝的天空,悠悠的应河,青青的麦苗,肥沃的土地,广阔的田野。刘兰芳、姜昆等20位曲艺名家和24位书状元的汉白玉塑像分开两行,座落在广场西侧,应河岸边;还有曲艺馆大门外栩栩如生的司会首铜钱妙计群石像。
   每年的马街书会都有来自河南各地以及安徽、河北、山东、湖北、陕西、四川等省上千名曲艺艺人参加,并评出“书状元”。
   马街书会说书艺人最多是在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当时马街有一位告老还乡的官员叫司卋(shì)选,曾做过南阳府教渝,善诗赋,爱曲艺,被举为“会首”。有一年,来赶会的艺人特别多,他为了弄清赶会艺人的数目,让艺人到火神庙里进香钱,香案前放一个大斗,规定不能不进,也不能多进,每人只能投一个铜钱。事后数了数一共两串七,就是说那年到会的艺人达2700人之多,可谓马街书会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望着这样水墨云烟的画面,感受着这里的书香雅韵,简约静美,只觉悠然自得、风轻云淡。
   展览馆内,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古典的淡雅、沉静、清逸,一缕墨香雅韵,拂面而来。

   为什么马街书会会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每年有如此盛大的场面?只要在展览馆二楼细细观赏、仔细探究,就能得到答案。原来,自古以来,马街是艺人的家园,马街人民具有热情好客和善待艺人的传统民风。这里还保留着许多珍贵的照片、艺人服装、各种器乐,十几台电视屏幕播放着河南坠子、京韵大鼓、评书等,悦耳的说唱声回荡在馆内外。可以想见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这天,马街书会30万观众、1000多名艺人人山人海,歌乐如潮的场面。

   离开这里时,我感觉仿佛和古人进行了一场对话,看到了距今700余年的南宋百姓,嗅到了古代人淳朴好客的味道,感受到了他们尊孔尚礼的遗风。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