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作家最关心的“文学转化影视”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讲:探讨文学作品的影像化传播之路

来源:秘书处作者:秘书处时间:2025-11-08热度:0

2025年11月6日晚,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主任、知名导演朱梦棣受邀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综合教学楼201教室为北地学子带来一场题为《文学作品的影像化传播》的专题讲座。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朱梦棣以“文学作品的影像化传播”为主题,深入剖析文学与影视的共生关系,探讨了文学作品如何转化影视的路径。他认为影像化叙事是当代传播文学价值的重要途径,并结合自身实战经验,分享了从文字到影像的转化过程,以及文学与影像交融的艺术感悟,同时还展映了其执导的《守护自然: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和《守护自然:运城盐湖》两部纪录片。

朱梦棣地质大学讲课.jpeg

镜头语言:文学与影视的双向赋能

“文学是影视的‘肉身’,影视则为文学插上‘翅膀’?!敝烀伍σ灾泄骷倚帷拔难в胗笆铀蚋衬堋崩砟钗?,道出了文学与影视的共生关系。

他从上海国际电影节推荐的60部最具影视改编潜力的文学IP开始,分析了《北上》《我的阿勒泰》等成功案例。朱梦棣说,影像化叙事是当代传播文学价值的重要途径,而科普纪录片更需要在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讲座中,朱梦棣详细解析了自己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实践心得。他将文学转化科普纪录片分为两类:改编现有作品(如报告文学)和原创剧本,并分别以两部展映纪录片为例进行了阐述。

创作实战:从文字到影像的转化之道

在介绍《守护自然: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创作过程时,朱梦棣分享了一个难忘的经历。这部纪录片改编自著名作家陈国栋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并获人民文学奖的报告文学《地球印记》,虽然案头剧本七易其稿,但因缺少前期调研采风,因此实地拍摄时出现了“剧本与现实不符”的尴尬局面?!暗笔蔽颐侵荒苊づ模诺刂恃Ъ姨锩髦薪淌诘闹敢殖〉髡??!敝烀伍匾涞?。

对于《守护自然:运城盐湖》的创作,他把从前“摔倒”的教训,转化为深入运城采风的经验,扎扎实实做好前期调研,结合盐湖生态?;け尘埃谌腧坑任幕认驶钤?,并提炼出自己的心得:“在熟视无睹中看到新鲜,在平淡无奇中发现新奇”。

运城骑行队的拍摄,是在饭桌上遇到抖音骑行网红,临时起意拍摄的,朱梦棣说:“我听后很感兴趣,于是临时调整剧本,拍摄了一场骑行队的戏。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这种不可预知的真实性?!?/p>

纪录片展映: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讲座上,朱梦棣展映了自己执导的两部纪录片,《守护自然: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以宏大视角展现地质奇观,突出科研价值与生态意义;《守护自然:运城盐湖》则诠释了“一池河东盐,半部华夏史”的前生今世,以及盐湖的历史文化传承。

朱梦棣分享创作心得时说:“科普纪录片文学剧本的写作不是孤立的,讲究编导摄剪一体。写剧本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后续的拍摄和剪辑?!彼睦浴俺渎闷?,心存质疑”的态度投身创作,并分享剧组封闭式头脑风暴、深夜改稿的艰辛历程。他坦言:“每拍摄一部作品都要扒一层皮。只是‘爱好’不行,必须是‘热爱’!”

 

早在2022年初,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陈国栋主席就提出了“报告文学?纪录片”文学转化影视的概念,策划了守护自然系列纪录片的计划,列为与中国大地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同打造的重点影视大IP项目,由此诞生了《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和《运城盐湖》科普纪录片。这个计划将一直进行下去。同时,也将扩展到小说、散文体裁转化为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等,为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的文学作品插上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地大1

责编:朱梦棣

审签:陈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