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故乡的记忆

来源:作者:梁慧芸时间:2015-01-13热度:0

                                             
                                             故乡的记忆

    我出生的村子叫沙子岭,又名细屋梁家。村子依山而建,一条马路穿行而过,路的另一边是一口水塘和田地。村子里只有七八户人家,没出五服,相当于一大家人。村子的后边是一座山,屋前屋后都是竹林环绕,空气清新,环境非常优美。也许是因为曾爷爷辈、爷爷辈忠厚、善良,村子里民风淳朴,长辈们都勤劳耕作,没有好逸恶劳之徒。另一个特点是小小的村子里出了不少的大学生,甚至博士。常有外村子的人羡慕地说要搬迁到细屋梁家来,因为这个村子风水好,尽出大学生。
                                             路的记忆
    我小的时候,父亲在外工作,长年不在家,妈妈每天早早地就到田地里劳作?;辜堑蒙闲⊙?,有时早上起晚了,生怕迟到,那可是一件难受的事,要被老师罚站到教室最前面。所以晚起后,胡乱一洗,在路上拼命地跑。那时的路还不是如今的水泥路,是土路,晴天时路上的石子硌脚,硌得生疼生疼;雨天时,泥泞满地,异常难行,摔跤是经常的 事。儿时最深刻的记忆竟是难行的路,以致参加工作后我也习惯性地早起,生怕路难走而迟到!九十年代,前面的村子(叫龙塘村)挖出了煤炭,他们村出行必须得经过我们的村子,为了方便把煤运出去,煤老板出资修了路,也就是将坑坑洼洼的土路上铺上石子,再铺上一层细细的煤屑,这样即使下雨天也不会影响运煤的车辆进出了。我们村也因此沾了光,总算是平路而且没了泥泞。二00八年新农村建设,村子的路修成水泥路,我们从此告别了泥泞时代。
                                            劳作的记忆
    因我是家中的老大,除了上学外,要带好妹妹弟弟,寒暑假还要帮妈妈干农活。当时村子里都种一种叫做苎麻的经济作物(现在因为价格不好而不种了),在地里由大人收回来后,要用一种特殊的机子脱皮,而小小的我们就是参与这项工作的“主力军”。那时姑姑们还没有出嫁,暑假里,我们都聚在一起,将打麻机放在树荫下,开始一天的“工作”。听收音机是最主要的娱乐了,姑姑们带着我们边干活,边一起听收音机。从“小喇叭”等等有趣的节目开始,还有流行歌曲,还有每天中午时分的长篇小说等等。尤其是那个长篇小说栏目,中午才开播,等得要死才等来,一边干活,一边竖到耳朵听,生怕漏了一个字,而往往听到最精彩处,却是“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梢运滴业睦妥骷且渚故鞘仗悴サ募且?,记忆最深刻的有“玉娇龙和罗小虎”、 “红顶商人胡雪岩”、“穆斯林的葬礼”、“红楼梦”等等经典,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以及商人经商的坎坷历程,经那播音员好听的声音,动情的描述,让我们的枯燥无味的“工作”变得生动无比,即使手脚酸麻,也忘却了喊累。长大后,我曾买来那些名著经典来看,而感触竟然不一样,时过境迁,难忘的还是收音机时收听到的片断,是如此深刻,如此挥之不去。
                                             乘凉的记忆
    小的时候似乎没有这么热,但是晚上总是停电,晚饭后,家家都把竹床用凉井水抹一通。洗完澡后,把竹床搬到塘边上,天上的月儿淡淡地照着;荷塘的的荷叶簇拥着荷花;大人们谈论庄稼的长势,今年的收成;而我们嘻嘻哈哈在一起打闹,听姑姑们、哥哥们的谈话……而秋虫也呢喃着似乎加入到这热闹的队伍。等到午夜时分,睡意渐浓才回屋睡觉。当真是非常的热闹而充满了情趣。年纪稍长些,我离家到外地上学,姑姑们也都陆续出嫁、叔伯哥哥们也相继结婚,搬到县城,弟弟妹妹们也都到外地读书,往日喧嚣的小小的村子,一下子竟沉寂下来。
    参加工作结婚后,我时常与老公带着儿子一起回娘家,看望我的父亲母亲,几乎每周末都回去。回去的时候买一些父母爱吃的东西,走时却带走一大堆母亲种的菜呀,瓜果呀,鸡蛋呀等等,远远超过我买回去的东西。如果不要,母亲是要生气的。父亲常说,女儿是强盗,每次回家都不会打空手。我为这份沉甸甸的爱而幸福着。近期听说武深高速要从我生长的村子通过,村子有可能要拆迁,在外工作的弟弟妹妹们都表示非常舍不得,都想争取时间在拆迁之前回来,拍一些照片留念。想想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家乡将会面目全非,心里非常不好受。偶尔从高速公路上走过,想想自己美丽的家乡将要成为这般模样,心里都怅然若失,今后从村子上修好的高速上经过的人们是否知道原来这个地方有这么一个美丽而雅致的小山村呢。无论故乡如何变迁,这些美好的记忆将永远留在我的心灵深处!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