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游赣州四贤坊有感

来源:作者:袁赣湘时间:2015-01-16热度:0

                                  游赣州四贤坊有感
                                     袁赣湘
    从赣州市繁华的文清路直向北走到头,就能看见赣州市在原址上重新修缮的四贤坊、军门楼两处主体建筑??砝墓愠∩细叽笏柿⒆排坡ド希叹妥藕苋肴搜矍虻摹八南头弧比霾跃⒂辛Φ慕鹕笞?。
    走近四贤坊牌坊,右边的牌坊旁还用绘画形式绘就了四位贤杰对赣州有贡献的壁画。细看看重修“四贤坊”碑文,才得知四贤坊、军门楼还有军门楼后面还有一系列的古街、府衙等建筑,都是根据历史记载和绘画,按原样修缮的。军门楼两侧的城墙,还是原汁原味,较为系统地展示古代赣州的风貌。
    作为一名赣州人,我常?;嵋蚰苌钤谡庾凶?200多年文明史和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城中而骄傲,因为越是对它深入细仔地了解,越是感叹它的精妙绝伦。赣州不仅有着辉煌的历史,因地处“水上丝绸之路”要塞,北宋年间繁盛一时,跻身全国三十六大城市、四十四大经济中心之列,与当时的首都开封齐名,在当时有“北有开封、南有赣州”之说。迄今保存着大量宋代遗址,被专家喻为“宋城博物馆”、“江南宋城”。城市的建筑风格也十分雅致,城市内规划布局的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围绕着一道城市中轴线,街道纵横交错,令人无可挑剔。时常慢步在公园或在公共汽车上,会听到老赣州人挂在嘴边耳熟能详的谚语:“三山五岭八景台,十个铜钱买得来?!薄按舐胪返乃?、二城门的风、光孝寺的钟……”赣州人用直观的谚语展示出赣州城内的重要景点和风情轶事。然而,四贤坊、军门楼两处主体建筑的修缮与复原,不但给新赣州城增添了“江南宋城”的“宋城”元素和秀色与灵气,还曾添了这座城市的风骨和灵魂。
    据《赣州府志》记载:军门楼始建于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四贤坊始建于明代,毁于清末,为青石条砖瓦结构的牌坊式建筑,分四柱三门式进出,高约9米,宽约7.2米。相传是赣州人民为纪念赵抃、周敦颐、刘彝和文天祥四位先贤而立。
    数百年前,赣州人民为何要为这四位贤杰专门建一座牌坊?还把它建在最繁华地段,成为刻在心中的一道景观?笔者沉思了许久,因为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它的个性与特色,有它独特的文明、文化,有它崇敬的对象和心目中的灵魂。当熟读了四位贤杰的典型事迹之后,就能读懂蕴藏在赣州人民心中的灵动和百姓们的价值观是什么?
     书中记载:赵抃(1008-1084年),今浙江衢州市人,字阅道,北宋景祐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资政殿大学士。史称赵抃弹劾不避权贵,针砭时弊,毫无顾忌,京师号称“铁面御史”。嘉祐六年,赵抃出任虔州知府。他工诗善书,是位清官,也是一位钟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性情中人。史载,初来虔州上任的赵抃“以一琴一鹤自随”。作为宋史中有列传的赵抃,为政简易,体恤百姓,政绩显著。在虔州任职期间,除了组织民众开凿赣江十八滩之外,他一直致力营造一种属民自耕其田、自得其乐、“岁丰无盗、狱冷无冤”的太平世界。因与周敦颐为故交,曾亲自出任濂溪书院主持,对宣扬理学作出巨大的贡献。赵抃淡泊政治、闲云野鹤式的官场生活,造就了虔州历史上难得的淳厚文化氛围。
      周敦颐(1017-1073年),湖南道县人。“因家居庐山莲花峰下,所居曰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以志清白。周敦颐为宋理学之开山祖,著有《太极图》《太极图说》《通书》《易说》四篇著作,《养心亭说》《爱莲说》《拙赋》三篇短文,史截“豫章理学节义,为海内师表,而赣郡尤著”,则完全得益于周敦颐。他在南安即与兴国县令程大中相识,大中二子程颢、程颐因此皆从学于周敦颐,以致后来成为中国理学史上著名的“二程”,被世人夸耀“二贤讲道之地,庶几与邹鲁并”,而邹鲁乃孔孟之所指也。赣州因周敦颐而文化昌盛,教学成风,也因此成为宋理学之祖地,大理学家朱熹也为其四世传人。
      文天祥(1236-1283年)江西吉水人,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端宗时拜为右丞相,是我国古代最为杰出的文化人的榜样。咸淳十年,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知州。为乡人办事,分外勤谨。他主张对人民少用刑罚,多用义理,所属10个县的人民对他非常爱戴,加以这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出现了短暂的安乐景象。德祐元年正月,蒙古大举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迅即在赣州组织义军奋然起兵勤王抗争,入卫临安,时在赣州作《正气歌》,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北泶锪怂约以坝牍业某嗟ㄖ倚?。赣州是文天祥政治起步的原点,文天祥对赣州城也赋予了诸多的豪迈与情感。他描述赣州城的诗句“八境烟浓淡,六街人往来”,如今成了验证赣州城在南宋已形成“六街”之重要史料依据;他离别赣州时的诗句“虎头山下路,挥泪忆虔州”,更是把他爱恋赣州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刘彝(1017-1086),福州人。刘若思之子。北宋著名水利专家。刘彝著有七经中议170卷,明善集30卷,居阳集30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史料记载。宋之前,赣州城(古称虔州)也常年饱受水患。北宋熙宁年间,刘彝出任虔州知州,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同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薄笆佟倍?,故名福寿沟。福寿沟完全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又“造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后闭之,水患顿息”。至今约12.6公里的福寿沟仍承载着赣州老城区居民的排水排污功能。
    我抚摩着四贤坊牌坊上的石牌,感慨之心油然而生,赣州这座城市里的百姓们数百年以来,是这样的尊敬和爱戴素有“铁面御史、廉政楷?!背勖恼話\;素有“水利大师、功高盖世”的刘彝;素有“莲花君子、清香永存”周敦颐;素有“抗元英雄、名垂千古”文状元文天祥。所尊敬的四贤中有当朝的廉吏,有为赣州人民兴修水利而造福后人的刘彝,有“理学开山”鼻祖和崇尚教育的周敦颐,有刚直不阿,以国为本、高风亮节的文状元文天祥。这“四贤”都曾在赣州为官,但他们都为赣州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知道感恩的赣州人民专门为他们修建了这座四贤坊,让刻入坊中的四位贤才长存的人民心中。这种做法凸显的并非是赣州优秀的宋城文化,而是赣州人民懂得知恩、怀恩、报恩、感恩的深情厚谊。虽然四贤坊自清末毁坏以后,因种种原因未能修复,但它一直铭记在赣州人民的心中。由此可见,素有“客家摇篮”之称的赣州人民,是何等地尊敬千百年来曾经为赣州做出贡献的贤才与贤杰。
    为一道风景,爱一座城市;城因人兴、人因功德而受人尊敬。一个城市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对文化、对信仰、对价值观的传承与继承。
    或许正是为了这个原因,重建的四贤坊掀开神秘面纱,铭记与蕴藏在赣州人民心中已久的四位贤士不仅仅又重新回到了“四贤坊”,而是回到了赣州人民的心中。
如今的四贤坊与赣州知名的郁孤台一左一右,对影相望,它不但成为赣州城内一道美丽的风景,成为赣州古城文化的标志,城市个性的标致和客家人民心中崇敬的英杰与楷模的标致,还成为赣州人民缅怀贤才的功绩,用此手法来感恩、报恩的最好方式。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