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伊斯兰教—中国西北各民族宗教信仰

来源:作者:武斌时间:2015-12-06热度:0

伊斯兰教创立公元7世纪初,创始人为穆罕穆德,据《布哈里圣训实录》载,公元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据传在莱麦丹(9月)的一个夜晚,当他在希拉山洞潜修冥想时,安拉派遣天使吉卜利勒向他传达旨意,并首次向他启示了《古兰经》文,授命他作为安拉在人间的“使者”,向世人传警告、报喜讯。此后不断受到启示,命他传播主命,教导人们信奉伊斯兰教。从此,穆罕默德接受真主赋予的使命,以无限的虔诚献身于伊斯兰教事业。他大约生于公元570年4月19日,死时63岁,即公元632年6月8日。大家想想,此时正是中国的隋唐时期,佛教还在中国发展的全盛时期,伊斯兰教还没有中国得到广泛,尤其此时中国的新疆佛教特别兴盛,佛教的教义深入这里的西域各国,玄奘的游记记录了佛教盛行的境况。

据说在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去世的那一年,伊斯兰教开始传到我国。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基督教徒来到长安。唐太宗见其为人耿介,讲经论道,有实学也。再三留驻长安。因敕建大清真寺,并迎使者和随从居住于此?!毒商剖椤?、《新唐书》和《通典》等记载“大食国始遣使朝贡”是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此时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一定的传播。然而促成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形成的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和佛教、基督教的传入中国一样。这一年,阿拉伯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遣使来唐朝贡。我国史书上还记载,自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至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年间阿拉伯来华使节达39次之多。但此时伊斯兰教并没有传入新疆和宁夏。

阿拉伯、波斯穆斯林来华经商或旅游者更是络绎不绝。频繁的友好交往和经贸往来,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和阿拉伯、波斯地区间已经存在的传统友谊,另一方面也为把伊斯兰教带到中国,使之在这里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条件。阿拉伯、波斯的商人和旅游者往来中国的路线是:从陆路来的自波斯经我国的新疆沿丝绸之路到达内地长安和洛阳等地;从海上来的则由波斯湾出发绕马来半岛到达我国东南沿海各商阜城市。我国史书还记载了阿拉伯、波斯商人在长安及沿海各地经营和生活的情况。他们在唐、宋王朝的许可下,生活在广州、扬州、泉州、杭州和长安、开封、洛阳等地,被称之为“蕃客”或“土生蕃客”;他们按照自己的信仰和风俗习惯过着平静的侨民生活,在那里兴建清真寺和墓地,不少人久居不归,与当地居民通婚,繁衍后代,逐渐形成了早期中国穆斯林群体。他们坚守伊斯兰教信仰和文化,为了不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其他宗教发生冲撞,特别是便于过宗教生活,他们相对聚居,自成社会,不向外传教,尽力与中国的经济文化环境相协调、相适应,从而获得了较为宽松的生存空间;历史上扬州和杭州等地曾居住着数十万阿拉伯人,沿海地区著名的四大清真寺就是这一时期中亚穆斯林在我国生活的物证,他们在坚守自己的信仰他们还不断地把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先进科技带入阿拉伯并介绍给西方,成为中世纪的科学文化使者。

但是为何,现在的新疆却信仰伊斯兰教,还有宁夏的回族人和甘肃的各民族,就陕西省也有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佛教在这些地区为何不见踪迹(主要是新疆),只留下原来佛教的遗迹。现在西北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维吾尔、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裕固族、回族、俄罗斯等很多民族。一个群体的选择必然有其深厚的历史因素,一个个体的信仰必有其坚持不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

新疆地区各族人民群众接受伊斯兰教的时间大约在10~11世纪前后。这一地区的群众接受伊斯兰教的方式与内地有所不同,这种方式不是在有了广泛的穆斯林群体后推进伊斯兰教传播的,而是首先在王朝贵族、达官显贵们信仰伊斯兰教后,在其臣民中传教,突出了伊斯兰教政教合一的特点。在历史上新疆各族穆斯林同内地穆斯林一道反抗清朝政府的剥削压迫和民族歧视,在生产和生活中也创造了具有浓郁的新疆各民族特点的文化艺术,极大的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伊斯兰文化。

阿拉伯的军事征服活动在中亚先后受到唐朝和突厥人的阻遏,使主要依靠武力传播的伊斯兰教没能继续东传。后来,阿拉伯在中亚的统治崩溃,由中亚地方封建主建立的伊斯兰政权萨曼王朝向喀喇汗王朝的武力传教活动又屡屡受阻,再次延缓了伊斯兰教向新疆传播的进程。萨曼王朝和喀喇汗王朝是公元9世纪中后期在新疆西部至中亚一带建立的两个;毗邻的地方政权。初期,这两个政权保持着比较友好的关系,但是不久就随着萨曼王朝对喀喇汗王朝的“圣战”而逐渐恶化。公元893年,萨曼王朝攻占喀喇汗王朝的副都怛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俘获了副可汗奥古尔恰克·卡迪尔汗的妻子和1.5万名士兵,并将其中的1万人杀死,把这里的基督教教堂改建成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奥古尔恰克·卡迪尔汗逃往喀什噶尔,并把这座城市定为喀喇汗王朝的副都。伊斯兰教就越来越接近新疆了。

怛逻斯之战的失败,使奥古尔恰克·卡迪尔汗更加仇视伊斯兰教。但是,他后来为了利用萨曼王朝的内部矛盾,收留了因内讧失败而寻求避难的萨曼王朝王子纳斯尔·本·曼苏尔(民间传说中为艾布·纳斯尔·萨曼尼),并委任他为阿图什的行政长官。纳斯尔在阿图什期间,施展“牛皮巧计”,在阿图什修建了新疆历史上的第一座清真寺。他利用同奥古尔恰克的友好关系和后者对他的信任,请求奥古尔恰克能给他一块牛皮大小的地方,让他建一座清真寺,使他能够在里面礼拜真主。在得到奥古尔恰克的同意后,他回到阿图什立刻宰杀了一头牛,把牛皮割成细条并连接起来,然后用它围了很大一块地,在上面建了一座大清真寺,直到公元14世纪前后,这座大清真寺在新疆还十分著名。纳斯尔还成功地劝说奥古尔恰克的侄子萨图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兰教。萨图克·布格拉汗是大汗巴泽尔·阿尔斯兰汗的次子。相传他幼年丧父后,与其母随他的叔父奥古尔恰克生活。后者曾许诺将来把权力交给他,但萨图克长大后并没有得到权力,因此十分不满。纳斯尔的到来为他提供了夺取权力的时机。萨图克自从认识纳斯尔后,便经常去阿图什,在这里他见到不断从中亚来的穆斯林商人,并从他们的宗教活动中对伊斯兰教开始有所了解。后来在同纳斯尔的交往中,萨图克学到了有关伊斯兰教的许多知识,对伊斯兰教有了更多的了解,于是决定接受伊斯兰教,并取了一个“阿不都·克里木”的教名。由于喀喇汗王朝禁止居民接受伊斯兰教,萨图克保守了入教的秘密。萨图克接受伊斯兰教的目的并不只是出于对伊斯兰教的虔诚,也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而主要是为了利用伊斯兰教夺取权力。所以他入教后即令其侍从人教,并开始积极而秘密地在王室成员特别是青年中发展信徒。据伊斯兰史料说,经过多年秘密活动,到萨图克25岁时,在他周围已“集合了三百可失哈耳(喀什噶尔)的骑兵。他还得到费尔干纳的入侵者的支持,于是他们总计达一千人。他们最早攻占阿忒八失;之后他们的人数变成三千骑兵。于是围攻可失哈耳,并以伊斯兰征服了那里,挫败了专制集团”。萨图克终于利用伊斯兰教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推翻了奥古尔恰克·卡迪尔汗的统治,夺取了政权,称号“布格拉汗”(即“公驼汗”),成为喀喇汗王朝第一位接受伊斯兰教的可汗。阿图什大清真寺的建立和萨图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兰教,标志着伊斯兰教已传人新疆。萨图克·布格拉汗执政后,立即宣布伊斯兰教为喀喇汗王朝的合法宗教,并号召人们放弃旧的宗教,改信伊斯兰教。喀喇汗王朝当时流行的主要宗教是佛教,信仰祆教、摩尼教、景教和萨满教者也很多。为了使人们尽快皈依伊斯兰教,萨图克·布格拉汗在采取强制手段的同时,也展开了宣传攻势。萨图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兰教被说成是受到“神的启示”,是“真主的安排”,并宣传说突厥人的祖先就是伊斯兰教的“先知”。当时萨图克·布格拉汗推行伊斯兰教的最大障碍是不信伊斯兰教的大汗。为了排除阻力,萨图克·布格拉汗第一次打出了伊斯兰“圣战”的旗号,于公元942年发动了对大汗的战争,打败了大汗,攻占了喀喇汗王朝的首都八拉沙衮。但是,萨图克·布格拉汗一生也没有能把伊斯兰教推行到喀喇汗王朝全境。萨杜克·布格拉汗逝世后,其子穆萨·阿卜杜勒·凯里姆继位。他继承父志,对不信伊斯兰教的东汗国发动“圣战”,灭了东汗国,统一了喀喇汗,并扩大了疆域,将喀喇汗王朝中心移至喀什噶尔,废除旧的可汗世系和双汗制度,擢升为阿尔斯兰汗(狮子大汗)。后在波斯内沙布尔苏菲区传教师艾布·哈?!つ潞蹦隆たɡ硖岚镏拢诤构罅ν菩腥嬉了估蓟?。公元960年有20万帐80万突厥人皈依伊斯兰教,说明伊斯兰教取得异乎寻常的进展。962年开始征服于阗佛教王国,经过多年的拉锯战,在布哈拉穆斯林的支援下先征服于阗王国,接着穆萨的子嗣们经过24年的连续宗教战争,最终征服了高昌佛教王国。随后又灭萨曼王朝。十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发动了对于阗佛教王国历时四十余年的宗教战争,于十一世纪初灭亡于阗,把伊斯兰教推行到和阗地区。

维吾尔民族的形成是哈拉汗王朝时期。据传,王朝第一个信奉了伊斯兰教的第三任可汗萨杜克·布格拉汗原名“维吾尔”,意为“辅助”、“联合”、“结盟”等,因为他得到朋友和穆斯林的辅助,联合建立了第一个突劂民族伊斯兰汗国,所以帮助过他,与他结盟者都称维吾尔,因此,维吾尔民族的成分不仅是原来的回鹘和其他突厥部族,而且也有联合共同建立伊斯兰哈拉汗国,并长期共同生息中融合、发展的其他部族和居民。维吾尔民族曾使用古回鹘文和突厥文。建立伊斯兰汗国后逐步采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近代维吾尔文。12世纪中叶,伊斯兰的哈拉汗国被西辽(公元1132年~公元1211年)兼并。西辽统治者虽信奉佛教,但对伊斯兰教采取宽容政策,允许伊斯兰教在西辽地面传播发展。公元1211年乃蛮消灭西辽。乃蛮信景教,压迫穆斯林。公元1218年蒙古人灭乃蛮。蒙古人与乃蛮相反,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尤其对伊斯兰教采取宽容态度。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域后,把今新疆地区分封给了他的次子察合台。察合台在新疆建立的地方政权称为“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蒙古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在西域建立的藩属国)统治前期,遵守成吉思汗的法令,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不强制推行任何宗教。公元1353年,秃黑鲁帖木儿汗接受了伊斯兰教,成为新疆地区第一位加入伊斯兰教的蒙古可汗。在他强制推行下,伊斯兰教逐渐成为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维吾尔人、哈萨克人、柯尔克孜人、塔吉克人等信仰的主要宗教。入教伊始他就强迫蒙古王公大臣皈依伊斯兰教,接着又在额西丁和卓家族的支持、配合下,在全汗国境内强制推行。不久,阿力麻里就有16万蒙古人集体加入了伊斯兰教。秃黑鲁帖木儿汗与额什丁和卓家族的联合,不仅导致了察合台汗国境内以蒙古人为主的居民纷纷接受伊斯兰教,而且在新疆开始出现以和卓家族为代表的宗教势力。

随着伊斯兰教的武力的征服,在新疆全境得到迅速传播。

14世纪后,高昌地区回鹘人接受伊斯兰教,标志着新疆及中亚地区伊斯兰化过程的完成。14世纪到16世纪,天山北路伊犁、塔城,东至吐鲁番、哈密地区,乃至整个新疆都改奉伊斯兰教。16世纪初,伊斯兰教将佛教势力排挤出哈密。至此,伊斯兰教自传入以来,经过6个多世纪的传播和发展,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地区的主要宗教。至此,从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以来所形成的南疆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北疆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演变为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并存的格局。

元明两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宋朝末年,强大的蒙古汗国征服了中亚和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后,又于公元1258年灭亡了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他们把在战争中俘虏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编入蒙古各部的“探马赤军”,来华参加蒙古征服和统一中国的战争。被签发或迁徙东来的阿拉伯人中有军士、工匠,也有一些宗教学者和社会上层,总人数约几十万之众,他们随蒙古军队来到中国各地,史书上称他们是“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屯聚牧养”,特别是当蒙古军胜利后建立了强大的元朝,中国出现了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此时中西交通大开,两地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国家关系友好,给伊斯兰教东传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元朝时中亚、阿拉伯商人大量来华,他们和唐宋时期来华的大食、波斯人的后代都是穆斯林,此时他们被中国人统称为“回回”或“木速蛮”成为元代色目人中的重要成分,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这些从中亚来的穆斯林此时已“乐居中土,皆以中原为家”,“不复回首故国也?!币虼恕睹魇贰と雎矶贝分兴担骸霸被鼗乇樘煜隆?。著名的西方旅行家马可·波罗和摩洛哥穆斯林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他们的游记中提到了元时回回人遍及全国各地清真寺处处可见的事实。今天我国东南沿海的主要城市和西安、北京,京杭古运河沿岸都曾是中亚穆斯林云集之地,至今这里仍保存着许多那个时期遗留下的古老的清真寺和阿拉伯先民的墓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通婚等因素的影响下,元代蒙古族、汉族和维吾尔族人信仰伊斯兰教的不在少数,他们在历史上都被称为“回回”人。大量的史料证明:元时伊斯兰教在中国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历史还证明,元代的回回地位仅次于蒙古人,他们在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均占有重要位置,他们中的优秀者还跻身于元代统治者之中,由于元时对穆斯林的宽容政策,穆斯林在这个时期对国家的贡献也十分巨大,他们在天文、历法、医药、建筑等领域里成就最为突出。著名的《永乐敕谕》就是明成祖颁布的更为明确的?;ひ了估冀痰内?,此后明太监、穆斯林航海家郑和奉命率队七下西洋,并派人来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绘制了“天房图”。这些都足以证明元代中国伊斯兰教的模式已基本确立,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群体也已形成,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穆斯林聚居区已出现在广大的城市和乡村,元代中国伊斯兰文化体系已初具规模。

元末明初回族已形成,并成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重要载体之一。我国学术界认为,明末清初是中国伊斯兰教的成熟时期。此时伊斯兰教也已为回回民族以外的几个少数民族所接受。回族穆斯林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成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使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在穆斯林中得到传播和发展,必须解决伊斯兰教人才缺乏的问题,这一时期的中国穆斯林的先贤们开始注重和发展伊斯兰教育。明嘉靖年间陕西回族穆斯林学者、教育家胡登洲(公元1522年~公元1597年)倡导的伊斯兰经堂教育的出现,对中原和西北的广大地区影响深广,使伊斯兰教宗教教育和伊斯兰文化在中国获得较大的发展。经堂教育是以清真寺为中心,在清真寺传习伊斯兰教经典、培养宗教人才的学校和专门的教育制度的统称。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这种教育体制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出现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与经堂教育几乎同时出现了以南京和云南为中心的汉文译著活动,历史上称这一时期是中国伊斯兰学术文化的开创和奠基阶段,活跃在这一时期的穆斯林学者王岱舆(约公元1560年~公元1660年间)、马注(公元1640年~公元1711年)、刘智(约公元1655年~公元1745年)、金天柱(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马复初(公元1794年~公元1874年)等人被尊称为“学通四教”、“中阿兼通”的“回儒”,他们以儒诠经,著述和翻译了大量伊斯兰教经籍,他们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方法解释伊斯兰教教义,从而形成了中国伊斯兰教宗教哲学体系,他们的辛勤耕耘促进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进程。由于此时中国通往中亚和西方的道路十分畅通,中亚、西亚的苏非派传教士来到我国西北地区传播苏非教义,更有一些国内穆斯林从国外学成归来,也带来了苏非派关于现实虚幻,净化灵魂,人主合一的思想主张,门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出现在中国穆斯林社会,并在以后的若干年里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我国西北地区先后出现过33个大大小小的门宦,从某种意义上说,门宦的形成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形式和内容。

当然,现在伊斯兰教在中国主要影响依然在西北的新疆和宁夏、甘肃,别的地方并不十分活跃。但在这些地区的传播也是一番曲折,可以说是一部血腥史。但无论如何,伊斯兰教还是我国得到一定发展,影响着人们,伊斯兰教引发的宗教矛盾在一些地区也能反映出来。

                                                      2015年11月28日于贵州盘县刘官镇乐乐招待所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