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记忆深处,总有一盏小油灯始终在闪亮着,那昏黄的灯光,摇曳的灯火,总是缠绕着我的思绪,让我想起那艰辛又温馨的灯火摇曳下的日子。
小时候,我的乡下老家还没有用上电,一个个漆黑的夜晚,是小油灯点亮了一户户的农家小屋,让沉寂的小村庄多了几分生气。
当年,小油灯是乡下人的唯一照明工具,那时都很穷,小油灯都是自制的。自制煤油灯很简单,多是找来一个空墨水瓶,把上面的盖子钻一个小孔,再把废电池的金属皮卷成圆筒穿过小孔,然后用一根鞋线或棉布条穿进圆筒当灯芯,往瓶里倒上煤油,一盏煤油灯便大功告成了。
在那个年代,由于煤油是凭票买的,天不黑尽是不会点灯的。只有当夜幕降临,母亲才会点燃家中那盏乌黑油污的小油灯。小油灯一经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这生命之火,不仅驱散夜的阴霾,也让日子明亮起来。
记忆中,总有这样一幅画面:一间低矮的小屋,一盏简陋的油灯,一束跳动的火苗,微弱的光晕散开来,影影绰绰,屋子里弥漫着淡淡的煤油味。我们几个小孩在油灯下看书、做作业,母亲安静地坐在一旁。油灯下的母亲,清瘦,眉眼满含慈爱。母亲在灯下穿针引线,细细的针线在鞋底来回穿梭,发出“嗤啦嗤啦”的细微声响,不一会儿,鞋底便漾起一道道清波。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只要油灯亮着,母亲就不会闲着,再难的日子,也没能难倒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母亲经常是挑灯到深夜,极尽所能不让我们受冻挨饿。在母亲的操持下,家里每个小孩的身上总是穿得厚厚实实,衣服虽然破旧,会有补丁,可母亲灯下的一针一线总是暧在心头。
小时候特怕黑,每次做完作业,都是母亲送我到隔壁房间睡觉。夜色中,母亲左手掌灯,右手护火,小心翼翼,尽量让灯光的火苗拉得更长点,光线照得更远些,生怕人摔倒,也怕灯摔坏。母亲眼里,孩子、灯是家里的宝贝,母亲常说:“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看着灯火一晚晚亮着,就看到了这个家的未来和希望”。
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我们一天天长大,灯火也一晚晚亮起?;窝鬯氖嗄炅耍嗽诒?,灯也在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灯总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从煤油灯到白炽灯、日光灯,灯已不仅仅是单一的照明工具,它具备了更多功能。灯具现在也有了时髦的叫法,叫“灯饰”。现在的家庭装修,灯成了重头戏,除了满足照明,还要考虑将环境装饰得更美丽,更舒适。因此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灯具,吊灯、吸顶灯、壁灯、落地灯、台灯、彩灯……这些现代灯具也就走进了千家万户。
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市场上的灯具已是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目不暇接。那不起眼的小油灯早已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也许已很少有人记起,但它却一直没能走出我的记忆,在我心里,那如豆的灯火,是一生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