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老祖徐士林

来源:作者:徐积峰时间:2016-01-07热度:0

老祖徐士林

幼时听堂哥提起徐士林,神神秘秘的,就问爷爷,徐士林是谁?与我们什么关系?爷爷只说,“你的老爷爷”(老祖)。大概因为我那时太小,尚未入学,爷爷并不多讲。倒是奶奶絮絮叨叨的零星说过老祖的旧事:老祖曾是乾隆帝的老师,且因为一字之误体罚过乾隆皇帝。我当时只当是神话传说,也就是一听。

八六年冬天,我得了重感冒,在床上躺了三天。爷爷陪在我身边,这回他不再对我吝言,说起来很多我们徐家的往事。从前清到民国一直到解放后,自然要讲到老祖徐士林了。听爷爷讲老祖当年中举人时,先在一家大户人家教书糊口治学,一日天降大雪,山河莽莽,于是诗兴勃然。正好他家的丫鬟进书房进茶,就以雪水相溶为题作诗一首,岂料此丫鬟也是读过书之人,且灵性天就,遂和诗一首,语含机杼,于是不久她就做了我的先祖母。后来,先祖母夜得一梦,梦见在金盆里洗脚,寓意大富大贵。不久老祖进京赶考,高中进士,且进阶翰林。编篡史书后得康熙帝赏识,进帝师阶,教乾隆帝读书。不过爷爷重点讲的还是发生在我们老家的旧事:先人从文登爬上后迁到福山绍瑞口,耕读传世,经几代繁衍,人丁兴旺,遂在村中央置地一处,筹盖祖祠。此事激起村中老户孙家的不满,言此举将夺村中风水,并状拟此事上书登州县令。先人得知此事,令一青壮星夜兼程赶至爬山后,请老祖之位。县令入村时,先人高举老祖朝官服相,县令知是帝师,遂下轿三拜九叩。后来爷爷多次提及此事,总是满脸的自豪。我问他:祖祠现在哪里?爷爷说解放后改成了供销社。原来我每天上学放学都经过的村供销社竟然是我们徐家的祖祠。我回想起来,幼时和小伙伴玩耍,也见过他们的祖祠,王姓的,孙姓的,想起来他们的规模确实小了点,如王姓的祖祠只相当于我们徐家的四分之一大,我还记得在他们的祖祠里有一棵怀抱粗的大松树。但供销社的布局虽大,前后两排正房,东西各有厢房,占地足有三亩多,但没见到古树。这大概因为我们是后迁至此,相比村中王姓孙姓老户历史还不够悠久?再一想,也有可能是解放后改为供销社,祠中再有松树就不合事宜了,于是就地伐倒了也未必。想起来我对祖祠最大的印象是它高高的瓦拱飞檐,高大威严也有些让人压抑。冬天里胶东的大雪常将房上的青瓦厚厚的盖上一尺多厚,冰雪融化时挂在屋檐下的冰凌足有一米多长。我有些遗憾在我儿时不能得知此事,否则定会对它多留心一点,知道的更多。

九四年冬天,父亲下班回来,兴冲冲的拿出当天的大众日报:“看看你老爷爷!”我接过来一看,写的是文登一家企业,开发了一种产品——颐阳补酒。而此事追踪起来,竞和老祖有关。因为老祖是乾隆帝师,与皇帝有师生之谊。所以经常可入深宫与皇帝把酒和诗。一日乾隆酒后大悦,将一秘传酒方示于先祖,先祖默记于心,归家密录于纸。后觉不妥,遂寄与了时任上海知县的一于姓老友。商人炒作,子虚乌有之事,攀龙附凤之词而已。史记先祖性情耿介,“忠孝性成,善政养民”——乾隆语。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小九九呢?

史载老祖察民疾苦,“善政养民”。他看到“养民之道”有三大矛盾:一是人口剧增与土地相对减少之矛盾,“生齿日繁矣,百亩之家阅三世而分授之,一夫将不及十亩”;二是贫富差别之悬殊,“富者拥膏腴而贫者无寸产”;三是日趋浮靡之风,“婚丧宴会”,“一日耗中人之产”。对此,他提出“养于临时,不若谋养于先事,以君养民不若仍使民各自为养”。提出“勤以力农,俭以积谷,佐以酬剂虚盈之法”;提出“以人力争地力”,“人谋胜天时”,“粪多力勤,耕耘以时者获倍之”等措施。他还提出,各级官吏要严守职责,廉洁奉公。告诫属员,要“曲尽居官之道”、“德为善政”,要“以实心行实政,谋民事如家事”,“禁拢累,公出纳,防侵渔”。他不但一再向皇帝进谏这些主张与措施,还在自己管辖的地区率先实行。乾隆五年,徐海一带遭水灾,他“奏赈之”。翌年春,又借给贫苦农民种子,“以资耕种”。次年丰收,向富户“劝捐十余万石”,以充社仓。病重时,得知淮北遭水灾,二麦无收,救济急于星火,他竟违背成例,未经疏奏,即“饬发库努赈济”,然后据实数上报。

  老祖性廉俭,公事认真。赴江苏按察使任时,仅仆从3人和一担行李而已。那时吴地风俗奢侈,游惰者多。老祖在奏疏中抨击“浮靡”之弊,并一再发出文告,力劝乡绅富贾,励行节俭,为民表率。他自己“坐卧处布衾木榻”,曾在“沧浪亭”设五簋粗米饭,宴请乡绅,让百姓随意观看,倡导节俭务本。从此,五簋脱粟称方“徐公宴”,传遍了江南、山东。他深知“封疆重任,江苏要区,事无巨细,皆关国计民生”,直至病重甚,“神思恍惚,如在云雾”时,犹“不敢一刻偷安”。

老祖善于断案,史称“治狱如神”。他每定一案,必先摘大略牌示,然后才发文册,使官吏不能从中作奸。常选典型案件,让僚属试判,以“试其才”。他再三告诫:执法过于严苛了,易激化矛盾;轻了,则助长坏人坏事。法律如同医书《本草纲目》一样,种种案件千头万绪,像病人经络虚实一样复杂,同样照《本草纲日》行医,不善于用药的会治死人;同样照法律办事,执法不当也会这样。任刑部职时,有2人在塞外伐木,其中乙被树木打死,主管衙门已审结此案。过了3个月,乙的弟弟以谋杀罪控告甲,甲闻讯逃跑了。老祖认真分析了案情,说;“当场死者的妻和子没有提出疑问,为何3个月后局外人却挑起官司呀?甲逃跑是怕受连累,不是有罪!”甲得知主审官如此说,就出来了。经审讯,原告果然是诬陷。他任知府、按察使、巡抚期间,明察详审,判明了很多疑案、大案,纠正了一些冤案、错案,深得民心。现今文登县图书馆还珍藏着他的谳牍稿本二帙,共收案例74则。这些案例反映了他办案的求实精神和审慎态度。

老祖历康、雍、乾三朝,三十余年"清勤敬慎",是清代有名的清官。,乾隆五年任江苏巡抚病逝在任上,老祖逝后,乾隆皇帝非常悲伤,亲撰悼文。他说:“士林学问素裕,忠孝性成,以母老远离,不受妻孥之养,鞠躬尽瘁,遂致沉疴。闻解组之音,力疾返里,以图侍母。临终之际,无一语及私,劝朕以忧盛危明之心为久安长治之计。此等良臣,方资倚任,乃今溢逝,朕实切切含悲不能自已者也!”命祀于京师贤良祠,赐祭葬如例。清代任巡抚职死后进贤良祠的,老祖是第一人。有清一代,得此殊荣的巡抚只有两位。老祖在巡抚任上遇元旦,外任官吏都向皇帝进献地方特产。江苏乃富庶之地,而老祖又深受皇恩,按惯例应进献重礼。但他却只献《二典三谟要义》一卷,借古典给皇帝提出安邦治国策略。为此,乾隆皇帝朱批:“语不云乎?赠人以物不如赠人以言也?!崩献婊怪小夺鄙郊返?。他写过这样一首诗,可见其为人;

乾坤岂是无情物?民社还依至性人。
不有一腔真热血,庙堂未许说经纶。
但使无颜皆可富,若非有骨岂能贫!
双睛不染金银气,才是英雄一辈人。

   老祖虽浸淫官场三十多年,位登巡抚,才当帝师,但一腔耿介清廉的正气多年后仍力透纸背,直入人心。晚辈读之,言犹在耳,当一生铭刻于心。今爬山后徐家后人已广布四海,初皆以勤孝治家,忠厚为人,耕读为业。及今累二百有年矣,今中奇才伟志者,料不乏人,中兴之日,当可图之!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