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心不正

来源:作者:徐积峰时间:2016-01-05热度:0

心不正

“心不正”是胶东乡间的一个方言俚语,多指遇事或受某一因素触发,心理突然失衡产生偏差而做出不可理喻匪夷所思之事。一般多用于女性,老人或小孩子,总之是指一些心理脆弱易受刺激的群体,极少用于壮年男性。虽然心理偏差是一个不局限于性别和年龄的问题。但老家的方言使用习惯中,不经意间确有这种未明言的默定。后来我想大概在人的潜意识里,壮年男性人生历练较多,体力充沛意志坚定,思考问题比较全面,极端问题发生概率低的缘故。虽然这种简单的一分二的默定也存在着交叉和模糊。

小时候知道的第一个“心不正”是在我八岁那年。邻村有女,三八年纪,与人相恋已到谈婚论嫁。一日与男友相约次日进城置办婚需,入夜与母因事争吵,夜不能寐,心不能胜,遂饮药而绝。下葬之时,其姐怜衣着单薄,欲以锦衣相送。其母斥曰:“一物不予”!母亲与婶婶论及此事,都唏嘘不已,叹息这个女孩不懂事,心路太窄。母亲还说起此女留遗书一封,详诉父母对己的吝啬和无情。言“无一物不弱于人,无一餐不劣于众”,这才引发其母“一物不予”的决绝。我当时因为刚看了几部刑侦电影,听过几部小说广播的缘故,对遗书的出现产生奇想:这或许是其男友的一场谋杀,借母女相吵的原因,夜入其宅,以毒药喂食后伪造遗书,。因为当时我实在不能理解,与母亲一语相争怎么会当夜就愤而离世呢?

等到了小学毕业那年,发生在同村的“心不正”案例又来了。四年级时的班主任唐老师的大女儿也因琐事与母亲争吵,一时想不开,怨而自杀了。唐老师我很熟,曾与母亲在同一所中学教书。我很小时就去过他家,只记得家里很有些凌乱。屋子也不大,窗不明,几不净,空气中还有一种食物长期搁置的味道。胶东农村在进门正堂,一般都有一张大的木质厚床板,其上烤明漆,擦得锃亮??拷敉氤鳎湎掠辛?,可放才菜蔬杂物。夏天一家人则围坐在木板床上进食。但唐老师家却没有这样一张像样的厚床板,只是用土制方胚堆架了一个框架。我当时很不适应,偎在母亲的周围,哪里也不去。因为我感到去哪里也不会舒服。唐老师嘿嘿的笑着,不时掏出一块水果糖塞进我手里。对他的大女儿,我尚有印象,虽然有些黑,但却是他的四个孩子中最为干净利索的一个,眼睛很大,很灵动,面容也姣好,待人也妥帖。出事的时候,也就是二十一二的年纪,记得好像只是想要一条纱巾。平时见到她也爽朗,既不张扬也不见过于腼腆。这件事引得母亲和其他女性教师的共同叹息,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最合意最熨帖的女儿走了呢?

十一年后,读沈从文的湘行散记,里面有关于莫名“落洞”的妙龄女子的特征描述。凡属落洞的女子,必眼睛光亮,气质娴静,内心细腻,内向而多自处。沈老先生解释“落洞”的原因是:湘西女子因为囿于生活条件的拘束长期久居封闭之地,内心的炽热丰富却缺乏得以倾诉交流的渠道。感情无以为寄,悬浮于空渺。崇尚万物皆有灵的巫傩文化的长期浸淫,湘西的丰富奇异的自然景观自小在内心深处的侵染投射。这些因素会使一位怀春之龄的少女,在久久不得心仪的意中人后产生臆想。错以为被某日所遇奇洞的洞主所爱慕相好,便更好干净,爱独处。久而久之产生严重的依赖和幻觉,积重难返。自我同现实社会逐日被离,渐渐食之更少,直至殒命。命去之时,遍体生香,面如桃花,目放异彩,自觉白衣怒马,鼓乐吹笙,犹如婚嫁。我推想一般落洞女子恐怕多为中人之家,一般富家女子因为家境丰足殷实,故而人脉绵延见多识广。选择意中人的机会也多,心境较开阔。不可能久久自沉于幻境之中。而太苦的人家上顿难接下顿,每日只愁如何填饱肚子,恐怕也无时间和心情产生绮丽之思。一般来讲一个性情愚钝,或泼狠粗野的女人又怎么会有如此丰富细致的内心去幻化这么美丽斑驳的人神之恋呢?甚至可以说,一个人的愚钝,麻木或粗野,在某种恶劣的环境中往往会成为一种别样的心理韧性。使其内心最脆弱柔软的部分因为这层拙硬的外壳而免受伤害。相反,一个性情过于细腻的人,见月缺花残也能感观于己黯然泪落。往往就会沦为脆弱,容易被自心和外物所左右。唐老师的其她两个女儿我也见过,同其家一样不修整洁不事装饰,也不饰言语。应该是多受了同样不讲究的师母的影响。唐老师文革前曾考上大学,因为与校中一女子相恋,为校规所不容被除名。因为家境本身并不好,也心灰意冷的缘故,草草成婚了。只有大女儿继承了他的聪明和谦和,但恰是这种聪明在这个邋遢的家里使她难适其性。久久怨积,又到了女人最敏感的年龄,工作已久,一条纱巾尚不可得,心中旧账一翻,心关难过,走上绝路也就可以解释了,只是为一条薄如蝉翼的纱巾舍弃了青春性命,生命之轻,太可惜了。

最震撼我的“心不正”是83年冬天,当时我上四年级。村里突然发生了一起人命案:一个叫王某国的人竟将好友大宝生生杀死了。王某国的父亲与爷爷很熟,逢年过节都有走动。老头也是老来得子,自小很是宠爱。王曾是母亲的学生,上学期间并没有劣迹,只是不太言语。我对他的印象是因为爷爷多次在奶奶面前提起他,每提必骂:“王某国前天不知从哪里操持了一条狗,逼着他妈包饺子,哪里有吃狗肉饺子的?!这个兔崽子最后把家里的玻璃都砸了,还拿出菜刀要杀(自杀)”?!巴跄彻业亩韵蟛淮恚依镆灿校ㄓ星?,这个兔崽子前几天喝醉了酒,翻到了沟里,把手表丢了,对象家又给他买了一块儿”。每次提起这个王某国,爷爷的嗓门就很大,估计是替老友惋惜不平之故。后来再上街我便注意观察王,他是我们村的电工之一,微胖,气色很好,白里透红。腰里总是别着电工工具与其他电工走在一起,不同的是从没见他说过话,显得很沉静。出事的原因是他看上了好友的老婆,渐渐地心怀杀机,欲取而代之。此事他显然经过精心的谋划,他预先弄来一大段拇指粗的钢筋,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挝成一个隔帘。完事后又借故打跑了自家的媳妇。好友出于哥们感情邀他到家吃晚饭的时候,他趁机多灌了对方几杯,又约其外出再饮。喝的对方已不胜酒力醉步难行时,他架着好友到了村外打麦场的水井处,硬生生将其掼到了井里。随即他飞奔回家取来铁帘,盖到了井上,又在上面抱了八块五十多斤的大石头。作案后,他又似有所觉,第二天便走动了多年不往来的姐姐和其他亲戚。夜里县公安局的人逮捕他的时候,他竟很冷静,只说一句允许他回家取一包烟丝。他对杀友一事供认不讳,但绝不承认有同谋和帮手。任凭各种土法创造的严刑拷打也不置一词。村里的各种传言纷至沓来,有人说王与好友之妻早有奸情,并传的绘声绘色,似乎所见?;褂幸桓龃啪故牵喊阜⒌蓖?,有人看见是三个人架着一个醉步趔趄的人走向了那个打麦场。不几天法医来勘验了尸首,尸体在水中已经浸泡浮肿,头部有血痕。远远看去,法医持刀剖开了死者的肚皮,在取什么东西。我当时胆还小,便再也不敢挤近了看。后来听胆大的同学讲公安人员怀疑此案与大宝妻子有关,正在勘验死者胃部里的食物以确定是否中过毒。那段时间父亲正好探亲在家,一天夜里,我被尿憋醒,听见父亲与母亲正在说话。.母亲的意思王是临时的见色起意,急火攻心迷了神智,属于典型的“心不正”。父亲抽着烟,慢慢地吐着烟雾,缓缓的表达了意见——王事先精心选择作案地点,杀人方式,挝铁帘,打老婆,一切都早有预谋,决不是一时性起,显然筹划已久。只是即便他杀人得手,又如何能保证自己能全身而退?又怎么能取代好友以代之?简直不可思议,除非他疯了?;蛘呤撬虑翱吹搅艘恢挚赡芎拖M?,或者本身什么也没有,只是他一厢情愿。父亲性情忠厚,一向言语谨慎,虽然他怀疑什么,但一些不厚道不负责的言语是难以出自他口的。我当时憋得厉害,又联想到杀人案的恐怖,畏缩在被窝里静静地听。直到父亲发觉打开电灯,才哆哆嗦嗦跑到门口,一下子都尿到了院子里。.临末了一阵寒风袭来,又想起了杀人案的恐怖,差点尿湿了裤子。

处决王的时候,县公安局在村里召开了宣判大会,我爬到了一棵树上,远远地望去,王被五花大绑,脸依旧很白,似乎还胖了一圈儿,沉沉的低着头。后来有同学说,押解王的大解放一出村口,王便大哭起来,竟是要抽上一根烟。

此事过去的第三个年头,正月十五下午,我跟随叔父姑父给奶奶上坟。祭祀完,一行要走出墓地的时候,突然看到墓地的尽头,一个女人正趴在一座半新的坟上哭泣。女人身穿一身没有领章的国防绿军装,微微有些胖,全身伏在坟上,已不能自抑抽成了一团儿。二表哥小声道:“大宝媳妇儿”。我们一行走过的时候,女人似有所觉,慢慢地抬起头,看了一眼,随即又慢慢低下头,继续哭泣,未见有一丝慌乱及不安不适,一直在自哭自话。在这片刻之间,我清楚地看到了这个女人的脸,脸庞丰满,面容姣好,目光中有一种静气。只是气色不好,大概是哭的太久太伤心的缘故,显得发紫发黑。我隐隐地感觉,,这是个性情坚忍,有城府,能容事,能吃苦且吃过苦的女人。我们不出声地掠过去,快转过山包的时候,我回过头又看到了这个着军装的伤心女人,夕阳已西下,寒风料峭,四周枯草悉索索地抖动,女人依旧深深地趴在亡夫的坟上,缩成一个暗绿色的僵块儿。

八六年冬天,爷爷来到泰城。一次饭后,他又说起此事的后续:王被处决后,县政府对两个遗孀都做了安排,委托了终身,都是转业军人。王妻一家尚可,只是大宝媳妇那边,自婚后二人便整日争吵不断,一次吵得实在伤心了,女人忿忿地说与其天天这样闹,不如死了好。男人心火正旺也晕了头,二话不说与女人平分了一瓶农药。心魔难制,心障难除,一案四命,统统归西。这要人命的“心不正”?。?/p>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