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久违的棒槌

来源:作者:张建树时间:2016-01-11热度:0

久违的棒槌

张建树

你看过电影《小二黑结婚》吗?影片中的小琴和一群妇女,挎着一大篮子穿过的脏衣裳,嘻嘻哈哈来到河边洗衣裳,每个人的手里都掂着一根半米多长的木头棒槌!让人看着毛骨悚然,这家伙可不是用来打人的,而是专门用来洗砸衣裳的。

改写编剧、导演杨兰春先生,长期生活工作在河南,他是河南文学的先驱,这部电影是他的一部代表作和成名作,剧情全是中国六七十年代旧河南农村的一段真实生活写照。

在我小时候,有幸经常能看到大人们这样的情景,现在的年轻人们则很难能够如此一睹为快了。我的家后横亘着一条大河,名曰沱河,亦称巴河。每年春天来临的时候,沱河两岸,十里长堤,桃花盛开,梨花飘香,红花白花交相辉映,这里成了花的海洋,绿的世界。

这条河四季水流不断,声声不息,每当夏日汛期而至河水涨潮的时候,沟河水漫,一片汪洋,从上游飘来的草垛,如同一个个水中暗堡,蔚为壮观,大有黄河落九天的宏伟气势,毕竟这么略有恐怖的日子极少,这条河流带给人们的更多的则是温馨、恩赐。

那个时候,是大锅饭的年代,大人们劳作一天,出了一身臭汗,每家每户都要脱上一堆脏乎乎的衣裳,等攒成堆以后,趁饭前饭后的时间不误农活,就互相邀约上一帮姐妹们去河里洗衣裳。

那时候农村没有压水井,更没有自来水,农村人吃的、用的全是土井水。洗衣裳时需要很多水,水少了洗不干净,在巴掌大的盆子里摆又摆不开,一桶桶水,从四五米深的井里提上来很费劲,手被麻绳子一道道勒进肉里,红得像两块毛红布,火燎燎的像针扎一样疼痛难忍,因此,她们谁都不愿意到井边洗衣裳。

河面宽阔,水流潺潺,清澈的河水尽看河底,甚至连水草中游动的鱼儿,都被看的清清楚楚。女人们像奔赴前线一样,蹲在河唇边,拉开阵势,每人找一个洗衣的位置,把脏衣裳一件一件先浸泡在水里,再用石头压到上边一角,防范衣裳被水冲走。洗的时候,把要洗的衣裳从水中捞上来,用肥皂在上边轻轻抹上几处,在盆子里稍稍浸泡片刻,再用手搓洗几下,放到水边的砖头块上,用手抡起木头棒槌,对准湿衣裳一下一下狠狠锤砸,一边砸,一边不停翻动衣裳,一边还不误嘻嘻哈哈谈笑风生,家长里短无所不及,一些性格外向的女人,时不时会说些男人和女人的那档子事儿,羞得一些稍有内向的女人,白白的脸蛋一下子红到耳朵根,纷纷相互撩起“水仗”来,把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撒到水面上。水中戏耍的鱼儿,似乎对此听得很有兴趣,屏住呼吸,倾耳细听,最终实在忍不住挑逗,乐得直在水面表演用“跳龙门”来鼓掌,吟笑声、锤洗声、水流声、鱼儿的翻跳声,混合在一起,组成欢快的交响乐,把人们满身的疲惫和烦恼,一股脑赶得无影无踪。

不大一会儿,女人们就将手里的衣裳,锤洗的干干净净,然后探出身子,捏住衣裳的一角,往深水里随手一撒,衣服上沁出的脏水,灰溜溜的吐着白沫,混迹于水中,转眼即逝顺水溜走。一些有经验的女人,更是摆洗的非常利索,只见她不慌不忙,心神气定,把锤砸好的脏衣裳,像撒撒渔网一样,向水面圆弧形一撒,脏乎乎的东西“滋溜滋溜”争着向外挣脱,再快速来两个鲤鱼打挺的动作,一件脏衣裳就彻底洗净了。洗好一件后随手拿到堤上扯好的绳子上,双手抖开,在空中炸成一声响鞭后,晾在绳子上,等把最后一件洗完,上边所有晾晒的衣裳,基本上都给晒干了。然后在绳子上,轻轻用手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理顺理顺,瞬间原来还一件件皱巴巴的衣裳,却变得板板整整,焕然一新。

用这木头棒槌洗衣裳,既快又干净还省事,殊不知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到了冬天洗衣裳,能派上很大的用场。过去的冬天,节气一进入三九,天气就变得骤冷,大雪封门,滴水成凌,天寒地冻,河里边到处结满厚厚的一层冰,调皮的孩子们,三三两两踩在上面溜冰,来回飞舞着,有的打起了陀螺,玩的很开心,一点也不为安全感担心受怕。 

在这里洗衣裳,若是没有棒槌这家伙帮忙,根本没法洗衣裳。有了这家伙,不管天气有多冷,冰凉有多厚,一点都不误事,首先抡起棒槌,照着冰层“咚咚咚”来上几下子,瞬间冰层就会闪出一片冰窟窿,照洗不误。如果碰上运气好,你还会顺手捉到一些自己找上门来贪食的小草鱼,拿到家里烹饪美餐一顿乐享解馋之快,实在妙不可言不可多得,这些赋有灵性的水产品,像是特意等待着犒劳这些勤劳善良的人们,灵动的母亲河,就这样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它河边的儿女们。

如今,过惯了幸福日子的年轻人,兴许读后这篇文章,认为是天方夜谭,不但难以置信,甚至还会掩嘴发笑。不要小视过去的人们,就像我们不要小看古人一样,没有他们的智慧做积垫,我们可能到现在还不认识圆周率,甚至还远远没有他们智慧。

在我小的时候,身边的男女老少,一律穿着自己织的厚厚黑粗布衣裳,年轻人穿的布,多半拿到染坊染成蓝色或灰色,做成褂子裤子,衣服上的扣鼻、扣子全部都是靠女人的一双巧手用布条挽结而成的,根本不怕棒槌砸,就像她们的秉性一样,日子无论多穷,都从来没有压弯过她们的腰。说来令人置信,这般粗布衣裳略经如此一砸,穿起来更加柔软和舒适。

现在的衣服质地根本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因此洗涤方法也大相径庭,没有经过那个苦难时代的年轻人,很难体会到那种感受,实在无可厚非。

岁月悠悠,世代更替,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许多传统文化,亦随之越走越远,还有那种浓浓的独特乡愁韵味,再也不可修复回转,这些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真的令人伤怀…………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炊烟的味道

下一篇: 女儿与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