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乡村生活二三事

来源:作者:李永春时间:2016-01-23热度:0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转眼间我离开家乡已有七个年头之多。夜深人静之时,每每想到家乡,孩提时代的生活乐趣便浮现在眼前,犹如就在昨日般的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为寂寞寒冷的夜增添了一丝丝温暖。现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家乡淮北平原的一些生活片段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草箕子

草箕子,应用广泛的盛装工具,藤条编制而成,可斜挎肩上,也可背于身后。由于制作原料来源于遍布沟沿河边的藤条,且制作工艺简单,用途广泛,长期霸占家家户户必不可缺的工具的地位。

较早时候,化肥还没广泛普及,田地主要施用农家肥。每天早上天不亮的时候,就有勤劳的农民肩背草箕子,拿着头,赶拾道路上路过的牲畜屙下的粪便,这就是所谓的拾粪。牲畜的粪便可是上好的农家肥!

我与草箕子之所以能结下深厚的友谊,恩赐于家里饲养的一头大黄牛。

对于当时的农村家庭来说,牛就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耕地、打场、拉车几乎都是牛的责任。所以,家家户户对牛都爱护有加。

为了让牛长得膘肥体壮、多出力,为家庭创造更多的财富,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农民一般割青草喂牛。孩子们往往承担起割青草的重任,我便是那其中的一个。

那时,中小学的学业不像现在这么重,每天上午三节课,下午两节课,早晨要八点多钟才开始上课,没有晨读,没有晚自习。

经常的早晨,东方的天空还刚刚透出一丝光亮的时候,就被父母大声的吆喝从甜美的睡梦中拽了起来。当时的大自然是静寂的,空气是清新的,睡眠质量也是当然的好,和现在简直是两重天。

胡乱的穿上衣服。衣服自然是简单而少,且不挺括的,所以也就只能是胡乱地套在身上就行。用握住的拳头,揉揉朦胧的双眼,挎上草箕子,拿着镰刀,下湖(到田间)割草。

那时的村庄还没有被污染,也没被垃圾包围。出了村庄,就能看到道路两旁,沟沟汊汊边满是葱茏青翠的野草??墒?,为了让家里的任劳任怨的大黄牛吃上更新鲜的青草,我们一般都跑到离村庄两三里地的野外割草。

和着叽叽喳喳的鸟鸣,迎着似露未露的太阳,踏着晶莹的露水,我们去寻找早已了然于胸的水草丰茂之地。

在某个小河沿,找到自己的目标,便放下草箕子,拿起镰刀,弯下腰,左手拢了还有点湿漉漉的青翠的草,右手便用镰刀呼啦呼啦肆意地劫掠大自然的宝贝。不消片刻工夫,在身后就能冒出一堆堆躺下的青草??纯匆丫晌驳那嗖葑愎惶盥莼邮保屯O峦溲?、拢、割的机械动作,手脚麻利的把青草装到草箕子里,启程回家。

回到家,洗去满手黏糊糊的泥土,呼哧呼哧扒拉一碗或者两碗红薯稀饭,从锅沿上揭下两个略带焦黄的喝饼,抓一把豆瓣酱,背上自家用棉布扎制的书包,一蹦一跳地去上学。一般都是踏着老师敲打的铜铃声走进教室,不同的只是打铃的老师不同罢了。

早晨一般是忙碌的,可下午就不同了。

下午放学,太阳还高高挂在天上。回到家,把书包那么随便一扔,揭开水缸盖子,拿过水瓢,咕咚咕咚喝上一气凉水。然后,看看锅里还有剩下的喝饼吗!有,肯定是拿了的;没有,也不会影响干活的情绪。

挎上草箕子,拿过镰刀,下湖,割草。

下午,由于不用担心上课迟到,所以割草也就不那么急迫。

顺着田边河沿,一边溜达着,一边寻找战场。

在溜达的过程中,往往就能发现,小河里游来一群群大约一扎长的草鱼、鲢鱼。这时,就会停下来,揣摩揣摩是否有下河捕捉他们的必要。

如果确定鱼有一碗的样子,那这群小生命就可能会遭殃。

脱下鞋子、衣服,顺着河沿,紧跑几步,赶到鱼的前头,悄悄地跳下河,把草箕子半浸入水中,向着鱼群急速推进。只消那么几个来回,这群鱼多半会被收入囊中。

上岸,选一较长的谷谷草,从鱼腮入,从鱼嘴出,一个个把鱼串起来。

等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背着满满一草箕子青草,手拎一串金光闪闪的鱼,兴高采烈的回家。晚上的餐桌上,就会多出一盘或油炸或清蒸的鱼。

大人的草箕子里,时不时的会多了几条黄瓜,或者一个大西瓜等孩子们爱吃的水果之类的。

草箕子,不光实用,有时还挺吸引孩子们的。

时光荏苒,草箕子作为时代的见证,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它留给我们的记忆却是长久的!

烙馍

烙馍,圆形,厚约0.2毫米,直径20-40厘米,广泛流传于淮北平原的一种面制品,味道足,嚼劲大。

烙馍在面食里面虽然说不上高大上,但因为制作工艺复杂,充分保留原始的麦香,还是被许多的人所喜爱,成为调剂人们越来越刁钻的口味的美食,直到现在。

刚烙好的烙馍,一股股麦香就毫无顾忌的散发出来,能诱出无数人心中潜伏的馋虫。伸手抓上一个,在上面涂抹一层辣椒酱,卷成一个圆筒,狠狠地咬上一口,劲道、火辣,越嚼越香,吃了第一个,你肯定还会吃第二个、第三个,一般的小孩都能吃上两三个,我可是四五个也不在话下。直到今天,我每次从家乡回山西上班的时候,旅途中必会带着五六个烙馍。不过,卷的食材则从辣椒酱换成了辣椒炒鸡蛋,外加葱姜蒜,既有小时候的风味,又有了更多的营养。

烙起烙馍来,比较麻烦。所以,经常是每隔一段时间才能享此口福。

正宗的烙馍,是在一种俗名叫鏊子上烙制的。鏊子,铁质,薄薄的,三条腿。我小时候,大人们常出一道算术题,“板凳鏊子三十三,一百条腿往上翻,问,多少条板凳?多少个鏊子?”(板凳四条腿)。农民很少有人懂心理学、教育学,但还是能把教育教学融入日常生活中。高手在民间啊!

烙烙馍,必得选择一个晴好的天气。每当烙馍,母亲早早地和好面,把案板搬到院子里。我就忙着把鏊子支到案板能伸手可及的地方,方便传递擀好的面皮。先选择三块10厘米左右厚的砖块或者石头,高了不行,高了可能导致火势过旺;低了也不行,低了生火不方便,填的柴禾少,容易熄灭。熄灭了,虽然柴禾不要钱,可是点火的火柴却是钱买了,轻易不敢浪费,否则会招来一顿臭骂。

把鏊子支好,寻了一支半米长的竹签,拉来一只小板凳,做下来,静候母亲把擀好的面皮递过来。这项劳动是紧张而又忙碌的,可是我们不会有任何怨言。能有期盼已久的烙馍吃,再苦再累都值!

母亲把和好的面从和面盆里拿到案板上,揪成一个个面穄子。然后,在案板上撒一层面粉,防止面粘到案板上去。一只手用擀面杖有力地擀动着,一只手不停转动面皮,直到面皮变成中间厚、四周薄的圆圆的薄薄的时候,面皮就做好了,只等在鏊子上烙熟。

烙烙馍,擀面皮是技术活,翻烙馍也得掌握一定的技巧。既要把烙馍烙熟了,又不能把烙馍烙焦了。翻烙馍就如同做人,适度才是最好!

相较烙馍来说,喝饼则是日常必不可或缺的一种主食。

每天一大早,勤劳的母亲就往家里的八张子大铁锅添上半锅水,再把多半脸盆已洗干净,并且削了皮的红薯倒进锅里煮。等到红薯半熟,再把一个一个巴掌大的面饼贴在锅沿。过一会儿,红薯熟了,面饼也就熟了。那个熟了的面饼,就是喝饼,给予农民干活与生活足够能量的宝贝。

那时的农村,土地虽多,但大棚没有普及,反季蔬菜几乎没有。所以,家家户户都有明目繁多的腌咸菜,比如豆瓣酱、腌辣圪垯、醋蒜、腌辣椒、咸鸡蛋、咸鸭蛋等。

晚饭是最热闹的,很多的人都是端着半碗炒辣椒、炒白菜。炒鸡蛋、炒肉是极少的,人们不舍得。端了半碗香油拌过的豆瓣酱,碗上摞着三个喝饼,也不是丢人的事。

种类繁多、色彩纷呈的一碗碗,就聚集在大树底下、谁家的墙头边。人们一边吃饭,一边交流着家长里短、农事、鬼怪故事。好像那时人们没有现在的人那么热衷议论政治,最多的也就是对广播播放的本公社的大事做做评论罢了。

前一段时间,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吃饭。妻子开玩笑,说她拿了纯小麦面的馍馍和我换玉米面窝窝头吃。女儿撇了撇嘴,嗯了一声,表示不相信。但那时,孩子们不像现在的孩子贪婪自私,好东西都是大家共享的,大人也不反对。

柳喇叭

清明时分,当柳树枝条滚满毛茸茸的、谷黄色的蓓蕾时,折一段柳枝,双手反向轻轻一拧,柳树皮就与枝干分离开来。然后,小心奕奕的把枝干抽出。接着,把圆筒筒的一端用手捏扁,去除最外面部分,仅留下白色木质部分。这时,你用嘴使劲一吹,高亢嘹亮的声音就会喷薄而出。一只柳喇叭就做成了,文人墨客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柳笛”。

在这样一个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憋屈了一个冬季的孩子们,可舍不得浪费任何一点时光。他们脱下厚厚的棉衣,哧溜哧溜像猴子一样三下两下就爬到柳树上,折下一些柳枝,拧柳喇叭,编柳条帽。三五个孩子,排着队,戴着柳条帽,吹着呜哩哇啦的柳喇叭,雄赳赳、气昂昂,真是有着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气势。

柳喇叭,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童年,也成就了一个时代。

那时,物质财富不是丰富的,但是精神是积极向上的。每个人都活在充实、快乐中,孩子们特别是。

那时的家庭,一两个孩子是少有的,三四个常见,五六个也有。物以稀为贵,那时的孩子可不是父母的宝。父母亲只是把最常用的伦理道德告诉孩子,而怎么贯彻落实,则只能是孩子们自己摸索。所以,孩子们都没有思想压力、精神负担。玩耍,当之无愧的成为孩子们主旋律。

推铁环,是有几分技术含量的体育运动。用一个前端弯成凹槽的八号铁丝,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推动一个直径50厘米的铁环,颇有几分难度。既要保持铁环的平衡,又要保证前进的方向,绝非是女孩子能做到的。因此,女孩子只能在旁边无可奈何的玩丢沙包、丢石子的游戏了。

丢沙包,其实是个集体活动。人分两队,一队圈围住另一队,用沙包丢,丢到身上的就要被淘汰,直到所有队员被淘汰。然后,两队交换。丢沙包男女皆宜,女生居多。

而丢石子,则是女生的专利。在地上画个圈,一只手不停地抛石子,接石子,考验的是手指手腕的灵活。

游泳、戏水也是孩子们经常进行的一项运动。扎猛子,既要有力气,也要肺活量大才行。游泳比赛,不比花式,纯粹是速度赛。当然,跳水比赛只能是胆大的参加了。水是池塘的水,河岸的树不知是有幸还是无辜的成了跳台。从几米高,十几米高的树跳下来,也是常事。

打仗,多数集中在晚上进行。敌我双方,在巷子里,埋伏、引诱,互相向对方扔土坷垃。这是一项野蛮游戏,常常以有人头被打破、鼻子出血而告终。

柳喇叭,是和时代联系在一起的。柳喇叭时代的游戏,开发智力、锻炼身体、培养团队精神,全无现代游戏的冷血、乖张!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我的猴年寄语

下一篇: 税务之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