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这个词普通、平凡,翻开字典解释为田地、土壤、地方、地区、领土、疆域。我所理解的“土”是一棵棵小草,站立在广阔无边的地平线上。站在高高的山顶往下俯瞰土地,土地是划分成很多不规整的田块,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正是这片神奇的土地,承载着我那美丽的故乡。
翻开岁月的扉页,拉近记忆的原点。“土地”给我的印象是能够生长出来许多粮食、蔬菜、小草、大树。在田埂上,手里握着泥巴捏着奇奇怪怪的图形,爸爸在田间里赶着耕牛,以人挽犁来回在稻田里翻耕着土地,往往牛耕的日子我是兴奋的,因为稻田里总有黄鳝、泥鳅、田螺被翻耕出来,早已准备好的木桶就放在田边,只等爸爸不断的扔过来。每耕出来一条条黄鳝我总会喜笑颜开,一丘田耕完,桶里已有几斤之多,我满载而归,高兴地嚷着让妈妈弄来吃。吃着美味的黄鳝,心中总有很多疑惑,土地里怎么会生出来这么长短不一的生物,还是美味可口的佳肴,那时开始崇拜这片土地,觉得这片土地很神奇。秋季,田野上是一片金灿灿的稻谷,一垄垄的都低着头,饱饱满满,微风吹拂,如波涛翻滚,更像一排排成熟的少女,待嫁的姑娘。某个早晨人们拿着弯刀,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辛劳的汗水,我最喜欢跟着大人们踩“打谷机”,手里拿一小把稻谷放在带有齿轮的滚抽上,顿时打谷机前尘灰飞扬,人们穿梭其中,有送把稻谷的,有筛草屑的,有撮稻谷的,有捆草堆草的,有挑担子的,人来人往,一片欢笑声。那时候没明白把米饭弄丢之后,爸爸的一顿责骂,更不清楚一粥一饭的不易。随着年纪的增长,读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才明白其真正的含义。
儿时的记忆,土地是奇妙的,她养育了我们,在土地上生长着万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田块上一垄垄金黄色的稻谷,菜园里一块块新绿的蔬菜,山坡上一片片高耸的大树。田埂上,我牵着那头黄牛,黄牛轻轻的啃着细嫩的小草,一切显的那么生机勃勃,在蓝天白云下,在田园风光中,一切显的那么和谐。
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翻开书籍上尘封已久的笔迹。中国五千年记载的是关于土地的发展史,每一个朝代每一次战争,都是为了争夺土地。从发生、演变、崩溃见证着历朝历代不断变化的疆土,所以土地问题关系到历朝历代政权兴亡。从夏朝的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到隋唐的均田制,太平天国的天国田亩制度“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豪迈理想。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打开世界地图,中国的版图是红色的,从漠河到曾母暗沙,从帕米尔高原到乌苏里江,是中国统治者们几千年的心血,看着老祖宗留下的辽阔土地,我们每一人有理由有责任去固守。
还记得刚上映不久的电影《美人鱼》里面有一段对话“假如地球上连一滴干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挣的钱再多也是死路一条”,一句很质朴的话深深的打动了我。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却不断下降。行走在乡村稻田间,塑料袋、PET塑料瓶、各种难溶解的垃圾,给这片土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每次下村给村民批宅基地,我们总会去刻意回避耕地,尽量让村民不占耕地,然后宣讲一大堆国土政策,希望他们理解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面对非法矿山、乱挖、取土时我们坚决说不,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挖点地取点土,不久的将来地球一定会千疮百孔。那时候地球不再是蓝色的星球,整个宇宙再也找不到合适我们生存的家园。
儿时的记忆,故乡的土地是黑色的,现在却变了颜色。从耕牛后面走过,已不见黄鳝、泥鳅、田螺的身影,就连可恶的吸血蚂蟥也不见了。小时候在清澈见底的河里摸鱼,总会带来阵阵惊喜,石头缝里的额骨鱼、螃蟹已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如今的河水浑浊不见底,看不见鱼儿跳出水面的那般场景了;曾经家乡的山上树木参天,繁茂的灌木丛中是天然的大氧吧,欢快跳跃的小松鼠在嘀嘀咕咕,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现在光秃秃的山显得几分苍凉,地上看不见松鼠的身影,天空不见飞鸟的痕迹。高频率出现是泥石流、滑坡、荒漠化、盐碱化,每次雨季来临之际,身在最基层战线的我们都会紧绷神经??醋判挛爬锓⑸幕?、泥石流,如雷击般刺痛着我们的心灵。每每想起艾青这篇《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愿意化作一只小鸟,用我嘶哑的喉咙去歌唱,歌唱这片神奇的土地。
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呆在钢筋混土中的我。总喜欢抱着少不更事的儿子,然后打开窗户,用手指指向我的故乡,遥望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记忆里土地是黑色的,大山是绿色的,天空是蓝色的;记忆里稻草田里有飞跃的鲫鱼,树枝上小鸟在尽情地歌唱,雄鹰在蔚蓝的天空翱翔。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是那无尽的高楼。让我想起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