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难忘背馍上学的日子

来源:作者:武斌时间:2016-05-21热度:0

我从初中开始,就背馍上学了。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直到我读完高中,才结束了那段苦难的生活。走进大学,变成在饭堂买饭的生活,还记着晋南故乡的土地上背馍上学的日子,直到现在!

从读初中开始,我们就要到邻村和乡镇上去读书,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没有在灶上吃饭,仅通过灶上把我们带来的馒头热一下,然后打些灶上的开水。当然在灶上吃饭的也要带馒头,因为我们正在长身体,灶上那一个小小的馒头,完全不能填饱我们的肚子,总感到饥肠辘辘。其实我是初中没上灶,吃的是热馒头,直到升入高中,才在灶上吃,但背馍上学始终贯穿了我的中学时代。

我们住的宿舍是一个大土炕通铺,墙上管着我们从家里带来的一大布馒头口袋,里面就是馒头和带来的下馒头的菜,一双筷子,还有喝热水的茶缸或一个大洋瓷碗。长长的通铺上,挤了十多个人,晚上大家几乎只能侧着身睡觉。房中弥漫着馒头的味道,更是勾起了我们肚里的馋虫。我们不能吃啊,否则明天只有饿肚子了。现在想来,那时哪里有时间学习啊,因为我们整天感到饥饿。

我们只能周末在家里休息上一天,吃的饱饱的,然后背上一大布口袋馒头去学校。还有星期三的下午可以回家取馒头,吃一顿饭就要匆匆赶回学校。如果在灶上吃,只能周末回去顺便带点馒头。这就是我的中学生活,一个饥饿困扰着我们的时代!

我们在教室里总盼望着周末的时候,然后高高兴兴走回家。通常我们一帮小孩背着一空布口袋,蹦着离开教室、离开学校。我们没有自行车,只能靠自己的步行回家。但这足以让我们高兴的了,只要不饿肚子。走在乡间小路上,即将成熟的庄稼散发着香味,我们贪婪地呼吸着,生怕错过这一道道的美味。家在五里之外,我们走得很快,希望吃到母亲擀的面条。顺手摘一把崖边的酸枣,放到嘴里嚼着,酸酸的,似乎更增加了饥饿。

回到家里,快速吃了母亲为我准备的面条,终于可以缓口气了,肚子不再“咕咕”地叫了。星期天度完还是不情愿地背上母亲为我准备的馒头,极不情愿地一步一步向学校移去。如果是在星期三在家里取馍,那就的抓紧了,因为还要晚上赶到学校上自习。如果是清明左右回家取馍,可以拿上母亲为我准备的“子?!扁?,那个大大的子福馍,里面包着鸡蛋、核桃和枣子等,足够让我们饱口福了。那可是介子推寒食节留给我们的记念啊,也是我们对祖先的怀念了。有时赶上回村上有婚嫁和丧葬以及家里修房,我们可以吃上那一碗熬菜和热情腾腾的馒头,最后吃了个肚子圆,感到极其幸福的事。可这些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了,只是一年偶尔碰到那么一回罢了。有时母亲还给我们捎带到学校几个饼子,那可是我绝对的美味!

那一布袋的馒头,就要成为接下来几天的口粮了,而且又要经受挨饿的日子了,因为我们要长身体啊。在天气热的时候,馒头要发霉,维持不了三天,那可是极其郁闷的事。菜一同从家里带来,一般带的是些容易储存的菜品。有凉拌蒜薹、黄瓜丝、白菜丝、菜瓜片、萝卜丝、青辣椒、咸萝卜、酸菜和油泼辣子等,甚至干辣椒面,当然油泼辣子和咸菜是我们经常带的下饭菜。我记得有同学还带来了凉拌的花椒叶,但那时吃什么都是比较香的。我们的菜一般都是用玻璃罐头瓶装的,并紧紧密封起来。

在学校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把菜拿出来,摆在一起,几个同学一起吃,那个香简直无法形容。记得周海渊家里条件比较好,总带来菜比较好,一顿就被我们一扫而空。并且他经常带了饼子过来,里面加了鸡蛋,他经常让给我们吃。并且他父母经常来镇上赶集,随时给他带来馒头,那可幸福了我,因为我们是关系很好的同学!的确我们当时很穷,但我们很快乐。并且,我还吃了一位同学带来的枣花馍,真感到幸福极了。我们从教室出来赶集的时间很少,因为我们的口袋空空如也。学校改善伙食的时候也很少,一学期能遇到一次都算是可以得了。奢侈的事就是哪一晚真的饿了,就用一张饭票换一根麻花或两个蹦蹦(一种烤制的条状面食品),满足自己饥饿的肠胃。

我现在经常给女儿讲起这些事,女儿总一笑而过,说你们生活的年代与现在不同了。是啊,我们小时候生活在那个物资极为短缺的时代,也不能拿这些要求我们的下一代了!

我经常想起我们背馍上学的日子,想着心里就发酸!

                                                                                 2016年4月25日与成都家中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山里的路

下一篇: 《齿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