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山里的路

来源:作者:杨小春时间:2016-05-26热度:0

                       山里的路

                                  □四川泸县杨小春

  山里的路,很难走,很多人知道。

  山里的人很少走出来,有人知道。

  山里的人最需要什么,很少有人知道。

  走在山里的路上,山里的人想到最多的是什么,恐怕只有山里的人才知道。

  曲曲折折十八弯,走不完的山路,山里的路??!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多少年来,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山里人,经历了一年又一年的苦苦等待和一辈又一辈的声声呼唤,面对依然崎岖依然泥泞依然与世隔绝的“水泥”路,有的只是深深叹息和阵阵悲鸣:我们的路,生存之路、发展之路、脱贫致富之路到底在何方?

  山外的人、远方的客人,初到山里,看原野小河,听小桥流水,花香鸟语中又见炊烟,绿水青山间再唱小村之恋,总能品出世外桃源般人间仙境的韵味,而只有他们——长期生于此、长于此的山里人,才真正体会到刻骨铭心的闭塞、落后和愚昧的沧桑厚重。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p>

  梦想变现实,山路变坦途,一条条致富的信息路打通了山里山外的联系,一棵棵脱贫的摇钱树给广袤的田野插上了凤凰腾飞的翅膀。

  “再也不能这样活!”

  路就在脚下,山里人的双手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路,好日子从此拉开了序幕:

  ——村里的大姑娘只嫁有车有房大土豪不再是唯一的择偶标准;

  ——小小读书郎骑着单车奔驰在水泥路上疯唱流行歌曲;

  ——赶集的老人终于可以坐上汽车快速出行,赶集或是走亲访友,享受出山、进山同样温暖的阳光。

  还记得局长带领我们到定点联系村开展精准扶贫活动的情形:他说,资金、技术的帮助在其次,关键在于接地气,信息提供、观念更新、精神扶贫更重要,同时也让机关的同志接受再教育,和这些扎根农村、建设家园的“亲戚”保持密切联系。

  还记得我到村小监考、督考的情形:守侯大山、守望大山的村民和他们心目中神圣的“孩子王”,为了希望工程付出了太多,牺牲了太多。我天真而痴心地想:如果“美丽的大脚”能够在大山留下来,我愿意一年一年为她守护;如果山里的园丁的确要离开那片土地,我愿意为他们送上一程又一程。

  还记得,一幕一幕都记得:山里的路很远很远,路后的山很多很多,大山、高山、群山、深山、荒山、穷山……他们有太多的理由离开这里。

  我更清醒地记得:大地寄情,山路感恩。留得青山在,凤凰也重生。

  那,就让我们并肩携手,共同踏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小康路,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奔向富裕、文明、美丽、和谐的幸福未来。

【作者简介】

  杨小春,男,大学本科,中共党员,四川省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1986年起在中小学任教,2008年调入泸县住建局,现供职于泸县国土局,诗、文、联及新闻报道等被《人民日报》《四川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房地产》《中国不动产》等报刊杂志及央视、央广、搜狐、四川在线等媒体采用。地址:四川泸县玉蟾街道志城路94号泸县国土资源局,邮编:646106,邮箱:yxc6510@sina.com,电话:18090168589。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