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街的大红灯笼
陈蕙卿
初识天街是在郭沫若老先生的诗文里,“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渺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比呓蔡ㄅ?,不知多少回和学生一起,扶首颂吟这首《天上的街市》。每每情到深处,便幻觉身心似有扶摇之状,恍惚间,飘飘然,来到了天街。看花团栉比的街景,赏琳琅珍奇的物品,阅含笑浅步的仙人。只是,数十年来,郭老先生天街的影像虽然美得让人心怡,但于我而言,却隔着层层厚重的云山和雾海。天街仍是那样的缥缈,那样的遥远,那是我们凡人不可触及的仙界的天街。
2016年7月末,适逢学习研讨的机会,我来到了井冈山。虽然时日不长,但为此能够暂避都市里的火炉一时也就很知足矣。原本以为,凡是山,必定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夏季的清凉和绿荫的庇护。时值正午,山间林荫的空隙处,炽色的阳光依旧清晰可现。当行驶的大巴驶向海拔820米宾馆大门的那一刻,我的眼前忽然出现了一座牌坊,牌坊的正中书写了两个大字“天街”。我的恹恹欲睡的情绪瞬间被警醒了:这里居然有一条“天街”!
郭老先生笔下仙界的天街是安宁而祥和的,天街里的红灯笼是美丽而幸福的。只是不知眼前这个人间的天街,是否也如郭老先生笔下的天街一样呢?
心情固然有些急迫,却还算淡定。漫步在人间的天街,眼前是纵横有序的徽派和庐陵派建筑群。白墙青瓦,屋檐飞翘。挂在檐廊下的大红灯笼,盏盏相连,走过了林荫杉道,连接了挹翠湖,消逝在了天边的群峰翠岭之中,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闲云潭影日悠悠之趣。大红灯笼的微光映照在天街山一样厚实的青石板路面上,影色绰约,给古朴的街道平添了许多的灵性。天街里,商铺林立,物品琳琅。绿茶、虫草参、石耳、笋尖、竹荪、木耳、香菇、黄连、边山七、红米、金桂、山梨、溪鱼、根雕、竹器、木器……赤、橙、黄、绿、青、蓝、紫,就这样应接不暇,展现在眼前,果真有许多“世上没有的珍奇”。商家很是悠闲,脸上挂着笑容,卖家轻声敛语,挑选称心的物品。一条清凌凌的小溪穿街而过。溪流里每一滴水珠都向着蔚蓝的天空抛洒出一丝清凉。天街是如此的静雅而闲适,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唐代龙牙禅师在山间修行时写的一首诗,“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复无涯,时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行走在天街,似乎忘却了都市的嘈杂,内心不胜欢愉。
据史料记载,天街地处茨坪镇中心,这里曾是井冈山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八百里井冈因其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自古便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也因为如此,山峦连绵,竹木众多的井冈山岭,除了盛产“世上没有的珍奇之外”,还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相传,清朝初年,有位叫蓝子希的人,为避战乱,携家族迁徙到五指峰下一块小平地安家立寨。这里四面环山,地形好像一口井,村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客籍人称溪为“江”,遂名此地为“井江”。又因村庄依山向江而建,这村子也就叫作“井江山村”。后因客籍人口音“江”与“岗”谐音,又把这个村子称为“井岗山村”。尔后又有黄氏迁居此地,居住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村子不是建造在山头上,而是建在山脚下,就把“井岗山村”的“岗”字去掉了“山”字,称作“井冈山村”。于是便有了“井冈山”这个地名,五指峰也就被称为“井冈山主峰”。
自清初年而今,时间已越四百余年。虽经逃避、贫穷、野兽、水火、兵匪、战乱等一系列灾难,居住在“井冈山村”的“蓝”姓和“黄”姓,在岁月的延绵中,包容了更多的姓氏,也从而壮大了家族。如今,井冈村人早已走出了群山之间隐秘的小山村,成为了天街人。交通的便利,观念的更新,市场的繁荣,生活的富足,迄今全世界保存最好的700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全世界仅有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所特有的天然氧吧,生活在天街的井冈村人,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故而,天街人携万众之心,著“众望所归非凡造化罗霄红圩集万宝,晟景再造卓越神工井冈天街纳千祥”之浓情盛意,述之满足和感恩。那些无处不在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不仅昭示了天街人生活的安宁与祥和,也是天街人生活美丽而幸福的象征。
这是一条街,一条云雾深处有人家的街,一条灯笼氲氤有馥郁的街,一条山水安详有仙气的街。静穆深蓝的夜色下,一曲悠扬的竹笛,在满山柔美的竹涛里潜滋荡漾。朦胧的大红灯笼的影子里,便真真切切的看见了那浅浅的天河,看见了牵着手儿的天街人。他们正沐着凉爽的清风,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大红灯笼在走。
2016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