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穷“穿小鞋”
散文/聂孝明
少年时代曾经历过的贫穷,像身体多处结痂的伤疤,这块块伤疤牢固地尘封在记忆深处,在我触景生情抚今追昔之时,我会习惯地拿起手中的刀笔,小心翼翼地在大庭广众之下,一小片一小片地揭晒疮疤。揭痂,虽感微痛,但这细微之痛,在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面前“痛并快乐着”。
少年时代家穷,令我无奈愚昧志短。下面我想晒一晒,曾经因为贫困被穷“穿小鞋”的故事。
家穷,一双黄胶鞋,穿到老秋。
家里兄弟姊妹8个,就父亲一个“上班的”,能有衣服穿,不漏屁股,就不错了。
好在,虽然家穷,借也好,赊欠也罢,糟糠粗粮野菜艰难度日,还能填饱肚子,且没有耽误身体一年长高几厘米,脚也跟着悄悄地长,且长的速度比鞋快,一双鞋没有替换,被穷困“穿小鞋”,是无奈中的无奈。
鞋子小,不知不觉中挤脚,大母脚趾在运动中“嗤”的一下顶出来了。鞋坏了,不能买新鞋,只能让父亲想办法修补。
父亲修鞋很简单,把自行车内胎铰下一块,用木锉打起毛毛,抹上橡胶水,晾几分钟后,黏上,妥活。这一双鞋,不穿烂包,别想换新的,没那条件。
一双黄胶鞋,穿一夏天,没有替换的,小时候,“上房揭瓦”淘气出汗,脚上没有袜子,不垫鞋垫,鞋里能不脏吗?尘埃汗垢日积月久在大拇指脚趾缝处,形成了“脚模子”,脚在鞋里倍感膨胀,走路极不舒服。
闲暇时,几个小伙伴坐在一起,把黄胶鞋脱下来,找个小木棍儿,一下一下地抠脚下鞋里的泥垢。
有时,把抠出来的泥垢,送给小伙伴的鼻子底下闻一闻。相互彼此嘻嘻哈哈,嬉戏。
抠完的鞋子,不用说了,穿着脚上松快不少。
五一过后,天气暖和了,一个猛子扎在河水里,穿脏鞋子的日子,也跟着结束了。
那个时候,汤旺河是我们的乐园。洗澡前,把臭鞋子泡在水里,等我们在水里玩累了,休息时,刷鞋。
没有刷子,用手挠。初次刷鞋,很费功夫,鞋子太脏,要挠好半天。船型的鞋里,飘着一层乌黑泥汤子。
第二次刷鞋,就省力了,我们天天去洗澡,鞋子在这个时期,是最干净的。
现在,我的下一代,包括下一代的下一代,从小都有好几双鞋,轮换。幼儿都穿袜子衬裤。并且,有好多替换的。
不怕读者笑话,笔者在12岁之前,没有穿过衬裤。
夏日里,日子好过。大冬天的,北方尿尿都能冻成冰棍,一条棉裤,不穿衬裤,再没有换洗的,干活运动淘气出汗,只能天天晚上放在火墙上烘干。不到五一,不脱棉裤。
妈妈说:“不到五一,不能脱棉裤”。当然,妈妈知道北方春脖子长,脱早了,易得风湿病。
说一千道一万,一个穷字了得?虱子虮子都是我童年浓浓的乡愁!
昔日被贫困穿小鞋的往事,可以折射出现在生活的美好!
1034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