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读书——与书为伴之二

来源:作者:张国栋时间:2016-12-18热度:0

                    读 书

                  ——与书为伴之二


读小学四年级时,到我的一个同学家玩,发现他家有一本《水浒传》,我喜不自胜。虽然我在未入学时已经听三叔读过《水浒传》,但那毕竟已经是过去的事了,且对有些情节、人物还是懵懵懂懂的。此刻发现的《水浒传》,还是我第一次真实地看到、摸到的,于是就爱不释手了。经我的同学同意,我就借读了。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长篇小说,且又是古代文学,无论是语言(古人用语)、还是文字(繁体)都有障碍。但这并没有影响我的阅读热情,借助一本《新华字典》,我就开始了我的阅读人生了。

除了放学在家阅读,我还带到了学校挤时间阅读,甚至还会忍不住在上课时偷偷阅读。一次,当我正在津津有味地偷偷阅读时,不幸正好被班主任逮个正着。由于怕影响别的同学,老师并没有训斥我,只是不容置疑地把书收走了。对于把书收走,我并没有害怕,因为那就是他家的书,还写有他的名字,我相信他肯定不会把书怎么样的。果然,课堂上他没批评我,下了课后他也无事一样,我也就无事一样。过来两天,我就又通过我同学之手,把那本《水浒传》借到手了。只是,这次我再也没敢在上课时偷读了。

上五年级时,是在离我村7里之遥的双木营小学读书(因为我村只有初小,双木营小学是完?。?。这时,我的“天地”更广阔了,接触的同学更多了,因而也就能够借到更多的书了,一致使我的读书兴趣一发而不可收。那时,基本没有家庭作业的,我就几乎把所有的课外都用在了读课外书籍上,我很快就成为老师、同学一致公认的爱读书者。名声在外之后,同学们也都乐意给我借书(由于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我也乐于帮助同学解答难题)。那时,我们学校五、六年级都办有自己的图书箱,就是同学们把自己家中的藏书拿出来供本班同学阅读。而当我升入六年级时,五年级还专门为我提供方便——我可以借读他们图书箱里的书籍——这在当时,我是学校唯一可以享有此项“特权”的了。可以说,高小两年,我还真读了不少课外书籍。

不幸的是,正当我积极准备考初中时(那时,考初中是很难、很难的,不少学校连续几年都是“白板”。而我有幸被学校列为重点培养对象,数学作业是别的同学的一倍以上,作文是一天一篇,我也是信心百倍发誓要考上初中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只得“辍学”参加生产队劳动了,而且是一干就是两年半(1966年7月至1969年2月,直到“复课闹革命”才开始读初中)。在这两年半中,我更是没有闲着,凡能找到的书,都会如饥似渴地读啊读。这期间,我的其它课程丢了,但我的语文基础却更扎实了——读书使我更充实了!

其后,上高中、高中毕业回乡劳动、重新考大学、参加工作,我跨越了人生的几个阶段,但我的阅读习惯一直没改。参加工作到地质队后,工作地点大都是在深山老林,开始根本就用不上电,钻机为每个人都配一盏马灯照明??梢运?,我的马灯是全钻机最干净的,每天我都把它擦得锃亮,不仅擦玻璃灯罩,连灯体都擦,可以说是一尘不染的,我喜欢躺在床上看书,我的马灯无须垫任何东西就直接放在床单上。为了方便看书,我还用硬纸包在马灯的“提儿”上,就像台灯的灯罩,用一个大夹子夹在灯架的柱子上,随便调整灯罩的角度。在那盏马灯下,除了我的专业书籍外,我还看了无数的其它书籍: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中国通史、世界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写作教程,还看了大量的报刊、杂志(那时,队上是为钻机订报刊的)……可以说,我的知识积累,不少都是在那盏马灯下完成的。

后来,我回机关工作,学习条件更好了,所接触的书籍更为全面了,我的读书热情就更高了。

直到现在,我每天都还要读书的,一天不读书,就觉得缺少了什么东西一样。读书,成为我日常的必修课,一如一日三餐一样,一顿都不可少!

                 2016年12月18日于莫测书屋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陪护

下一篇: “圣诞节”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