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的农村家庭,地道的庄户人家。
母亲用她勤劳的双手,坚强的毅力,脱贫致富奔小康。
妈妈兄妹五人,听姥姥说,身为老大的她十四五岁开始,就学会了为父母分担,骑着比自己矮不了多少的老式大洋车子,赶集上店卖花生、卖果子,贴补家用。
妈妈为了帮忙供养弟弟妹妹结婚很晚,那年她28岁,在那个年代是老姑娘了,草草的把自己嫁了。
爸爸家七个孩子,六个女孩,就他一个男丁,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老实巴交、不善人际,不会种地。
妈妈进门时,几个姑姑结婚了,还有几个小姑姑要养活。
爷爷老实,奶奶只会看孩子,家里一贫如洗,外债两千多,那个年代的两千多比现在的两万还顶钱,老的不操劳,小的不上地,十亩地的小麦只能产四五百斤的小麦,一般不到半年粮食就底朝天了,吃完了就借,债台高筑。
妈妈进门后着急上火,拼命的干,正月结的婚,当年小麦收成就比往年好很多,没几年还上了所有的债,家里也有存粮了。
小时候印象里,妈妈是天不亮就去地里干活了,中间回来吃饭也是草草了事,晚上天黑了还没回来,门口的石头成了我的小板凳,天天和弟弟等,小时候不懂,天那么黑怎么干,后来才知道妈妈特意去买的手电筒。
那个年代除草、施肥纯手工,没有现在这高科技。
妈妈干活小能手,做生意也是,农闲时自己种点菜去集市上卖,种的多点了会骑自行车到城里去卖,印象里骑车子到城里要近一个小时,她是从不嫌累的奔波。
听姑姑说还曾经被人抢劫过,拿刀子顶着脖子的那种,幸好有路人经过,歹徒才跑了。
妈妈改善了我家的生活,供我和弟弟上完学,给我和弟弟分别在自己工作的城市买上了房子,自己也在家盖上了二层小楼,我是个女儿,她也是一视同仁,从小到大从不偏袒。
现在母亲年纪大了、儿女也都大了,她还是没有闲下来。
这几年种地不景气,她种起了又累又操劳的大棚,快六十的人,凌晨两三点下地,手电筒换成了绑头灯,上午十点、十一点回来吃早午饭,大夏天棚里温度高达四五十度,我进去十分钟就感觉要窒息了,可一点也不耽误她在棚里干活。
各种心疼,各种阻挠,各种游说,都阻挡不了她。
最终最终同意不种大棚了。
可那十亩地也没闲着,被轮番种上春玉米、大姜、大蒜、小麦、芹菜、芸豆、豆角、菜花、卷心菜、西红柿等等等等,看我的心都碎了。
有菜早早起来去早市卖菜,没菜卖去劳务市场当劳力,去马路边上干临时园林工。
妈妈也是热心肠,东家种菜帮忙、西家种瓜帮忙,南家北家但凡事知道的有空就去帮忙了。
她要是能在家坐那看一个小时的电视,那都是奇迹。
妈妈是女汉子中的女汉子,一个女人顶一个壮男劳力,还要打算着、计划着家里里外外的大事小事。
妈妈强势但不无理,能干且有计划。
每逢过年初二姑姑们回娘家,妈妈也是要回娘家,但是妈妈都是年前先去姥姥家,把东西钱送到,说好初二要是饭做好的早就来,要是晚了就初三来,姥姥通情达理从不计较。
可能你们会觉得不就做个饭,可是我们家是大人小孩加起来三十多口人,妈妈要做三桌饭,姑父一桌、姑姑一桌、孩子们一桌,光年前杀鸡、煮肉、炸鱼炸丸子就要好几天,当天做炒菜那量也不是盖的。
想让爸妈来和我一块住,接来住几天就回去了,楼房毕竟不如老家,有院有墙,有熟悉的乡邻。
农民一辈子都离不开生养的土地,心的情结都在地里,妈妈走到哪里都会惦记着。
种地的农民靠地吃饭,勤快的农民大地的回报与付出成正比。
勤劳的妈妈,让我这农村长大的娃,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勤劳,都不会挨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