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是一个全民信奉佛教的国家,宗教属小乘佛教。民众向僧侣布施,是老挝佛教文化中一个独特的习俗,已被联合国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神秘的布施文化,引起中外游客的极大兴趣,今年2月,我在琅勃拉邦旅游中,有幸参与了一次对僧侣们的现场布施。
那天拂晓,黑暗中我们走出酒店,上车直奔琅勃拉邦著名的洋人街而去。尽管天色幽暗,但洋人街上人已不少,多是专程来为僧侣布施的西欧和中国游客。
马路边的街沿上,早已摆好一长排小木凳,每个凳前摆一个圆形竹篾饭桶。我们依次坐上一个小木凳,导游随即发给每人一条长长的类似围巾一样的布条,让我们斜挎在身上作为布施人的标记。待我们坐定,团友小刘突发奇想,让大家把竹筒端起放在头顶,摆出一个布施者的姿态。
布施的游客也是一道奇特的风景线,众多游客在街道两旁沿街坐下,更有虔诚者盘腿双手合十席地而坐,大都神情肃穆。大街上不时闪过一道道白色的光,那是有的游客在用镜头寻找心中的目标。在大家的期盼中,突然有人大声说道:来了来了!晨曦中,一队身穿桔黄色袈裟的僧侣排成长队赤脚静静地沿着街边向我们走来。团友们顿时激动,眼光齐刷刷地向他们扫去。这是一群不大的孩子,最大的不过15、16岁,最小的看上去只有7、8岁。这些孩子半裸着上身,身上斜背着一个钵,赤脚走在冰冷的地上,体弱的孩子明显露出畏寒神情(老挝虽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但早晚温差较大)。我们身着羽绒服或冲锋衣,还感到阵阵寒意,我脑海中闪过一个词:苦行僧。
小僧侣们排队来到我们面前,团友们手忙脚乱地从竹筒里舀出半瓢糯米饭,迅速装进他们打开的饭钵里。这一刻,所有人的心都沉静下来,表情庄重而严肃;这一刻,每个人只有一颗虔诚的心在地跳动。有的团友动作稍微迟缓,他们就走过了,脚步不会因你动作慢而停留。坐在队伍边上,我虔诚地为僧侣们送上一瓢瓢米饭,一边观看他们每个人的表情:神态自若,不卑不亢,悄然而来,静静而去,如一道微风飘过......当钵里饭装满时,他们总要走到一个圆形木桶前,将钵里的饭舀一些出来丢进木桶里,据说这是老挝佛教的又一习俗。老挝没有乞丐,任何人肚子饿了,都可以到街边的这些木桶里取饭吃,而不会受到人们的嘲讽讥笑。所以,人人有饭吃在这里变成现实。
又一队僧侣走过来,领头的是一位带眼镜老者,看年龄应在60岁以上,人很瘦,背微驼,身后跟着一群小僧侣。在老挝,佛教是国教,不论是官还是民,每个男人一生中必须出家当一段时间和尚,接受佛教训练,一般数月,最短三、五天。还俗后被视为为人师表的智者,在社会上受到重视和尊重。如果不去当和尚,会被人看不起,成人后娶不到老婆。导游小王小时候就当了3个月的和尚。老挝人把男孩子出家到寺庙里当和尚看作是家庭里的一种荣耀,是为家人和自己积累功德,七至二十岁以后才能受足戒成为比丘。在家佛教信徒称居士,男居士穿白袈裟,女居士穿白上衣和白色筒裙,所以居士被称为“白色僧侣”,平时遵守五戒。每月初七、初八等八天,居士还要到佛寺诵经拜佛,接受八戒。 寺庙除举办佛事活动外,还开办学校,很多上不起国办学校的孩子,都到寺庙去学习。一般僧阶,考试合格者授七级“马哈”学位,八级以上要到柬埔寨金边或泰国曼谷去求学。如果想考取更高学位,则要到斯里兰卡或印度去深造。
天渐渐亮了,整个洋人街上到处是一队队匆匆行走的僧侣,桔黄色的僧衣在大街上飘动,犹如一道亮丽的彩虹,使整个大街充满生机。游客们忙碌着,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一份虔诚。有一家三口,独自选一路边干净之地,铺一块布,上面摆放着各式袋装食品,每当有僧侣从面前走过,男人都要跪着,双手拿起食物,十分虔诚地装进僧侣身上的钵里。这幕场景,引来不少游客的镜头闪烁。
据传小乘佛教传入老挝是从法昻王(1353—1373)开始的。在此之前,老挝人信奉鬼神。悉达提王在位时,下令禁止供奉鬼神,完全供佛,从此奠定了佛教在老挝的独尊地位。公元1560年,悉达提王把首都从琅勃拉邦迁移到万象,修建了翁德寺等著名佛教寺庙,还在全国各地建起60多座寺庙。通过大力弘扬佛法,促进了老挝建筑、绘画、雕刻、文学艺术的发展。 老挝现有佛寺二千多座,著名的香通寺就建在洋人街上。
天空完全放亮,僧侣队伍渐渐稀少,我们的布施活动也告结束。这时,眼前一位掉队的小僧侣将手伸进身上背着的钵里,低头细数起今天的收获。钵里装满游客奉献的各种食物,一丝笑容挂在他稚嫩的脸上,今天,他又能吃到他想要吃的东西,这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他能不高兴吗?也许,孩子肚中早已饥饿,快点回去吃早饭是他最大的心愿??上颐鞘种幸丫挥惺澄铮蝗豢梢栽倮匆淮尾际艺嬗行┮藕读?。
上一篇: 母亲节原创散文感恩继母
下一篇: 振奋故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