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走麦罢

来源:作者:武斌时间:2017-05-21热度:0

看着成都郊区即将泛黄的小麦,我就想起家乡在十多天月后小麦将黄熟,将被收割,换来金灿灿的小麦粒堆在院落。摊在庭院中的小麦,在炽热的阳光和暖风的作用下,水分被急剧蒸发,变成晒干的小麦,堆满在屋内的仓廪。忙碌了多日的乡亲,开始短暂的享受生活,走亲串门,尤其出阁的姑娘要带着自己的丈夫抱着孩子回娘家,这就是故乡晋南特有的节日“走麦罢”。“走”当然是对时代的记忆,是对这种节日活动的意境展现。因为出嫁的女儿一般就在本村或隔壁村,多是几里地远,走就不显得那么遥远。当然这里“走”只是体现一种回娘家的心情,急切而向往,交通工具就不仅仅限于步行,当然还有骑自行车,发展到现在骑摩托开车回家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但我小的时候,母亲父亲“走麦罢”一般就是靠走或骑自行车到舅家的?!奥蟀铡本褪切÷笫崭罟椴滞旰螅苍玫男那槎偈惫以诹成?。

故乡俗语“六月六,走麦罢”,阴历“六月六”这一天庆祝小麦丰收。在我的记忆中,“走麦罢”的日子不仅仅限于“六月六”,一般是粮食归仓后的一段时间,由娘家定好日子知会女儿即可。并且我记得“走麦罢”一般都早于“六月六”,其后节日“走麦罢”就结束了??赡苁窃慈侨斯な崭睿挥腥魏位祷ㄖ?,加上碾场脱粒扬麦晾晒需要大家的齐心合力完成,彻彻底底把小麦归仓入囤已是“六月六”了,所以才有这样俗语“六月六,走麦罢”。

鏺麦、捆扎、运输、摊晒、碾场、脱粒、扬场、晒麦和入囤,是在“走麦罢”前父老乡亲经历的收麦艰苦劳作过程。来到“走麦罢”已经全是丰收的喜悦,“把酒话桑麻”。家乡父老乡亲已经拍掉了身上的黄土,享受来自土地的恩赠。媳妇们开始忙碌在灶上,准备着带给父母的白馍。

他们的脚步带着急促,或骑着自行车欢快的穿过村巷。媳妇领着自己的丈夫,抱着孩子就来到了娘家的门口。弟弟妹妹早站在门口,欢迎姐姐姐夫的回来。当然父母听到女婿女儿的到来也是满脸笑容从屋内出来,寒暄着就从女儿怀中抱起自己的外孙或外孙女,欢乐的笑语弥漫农家小院。丈人丈母此时主要关心自己的外孙或外孙女了,从蒸笼中拿出一早就蒸好的韭菜鸡蛋粉条包子,女儿女婿当然也可以填下肚皮。然后丈人拉着女婿在一旁聊起了天,询问女婿今年小麦的收入如何,围了几囤,接下来给收割的麦地里回茬玉米还是豆子。女儿和母亲以及妹妹弟弟嘘寒问暖片刻,就开始准备饭了。

中午饭就是经年固定不变的摊“稭馍”烙“厚旋”,两样都是精细活,既费时又费工。我小的时候,主要是摊稭馍,估计是因为“厚旋”制作工艺更加复杂,且“厚旋”吃起来人们不易消化的原因,所以一般家庭都选择美味可口,绵软香脆的“稭馍”来招待自己的女婿了?!昂裥笔撬烂妫ㄎ幢环⒔偷拿妫┳龀?,吃起来考验人们的牙齿和肠胃,但很有嚼头,余味悠长,我私下认为是一种方便快捷的食品,是我比较喜欢的家乡味道。这个时候最是考验丈母娘做饭手艺的时候,有的丈母娘干不了摊稭馍,女儿也不会做,就请邻居的婶婶来帮忙,嬉笑戏谑称赞夸奖之声从邻居家带回到自家。婶子夸赞说丈母有个孝顺的女儿女婿,满心欢喜过来帮忙,顺便也讨回一些稭馍吃。“稭馍”我以前总习惯写成“煎馍”,是孙保民先生的文章《话说稭馍》让我真正理解故乡这一民俗文化,古老而原始的发音一直被保存在故乡的黄土大地上。“稭”就是麦秸,“稭馍”就是用麦秸火烤制出来的食物,“摊稭馍”就是麦秸火烤制摊开在鏊上面糊成薄饼。

丈母娘此时成为了大领导大总管,吩咐儿子或小女儿去场中的“稭积”堆取一大鏺草筐稭。当然筐要装的很瓷实,保证足够使用。安排女儿从墙角的花椒树上采摘新鲜的花椒叶,细心地摘,慢慢地捋,防止花椒树上的刺伤到手,淘洗干净剁碎放在盆中。自己取出上一年珍藏的芝麻(胡麻),在火上烤熟,同样放到盆中。再打几个鸡蛋在盆中,顺便说几句小时候鸡蛋可是紧俏货,家中的珍藏品,平时不是随便吃到。再加入白面和食盐,加水搅拌成糊状。这其中芝麻、碎椒叶、芝麻、白面和食盐的比例,她们当然烂熟于心,驾轻就熟。

接下来就是烤制稭馍的最重要环节了。三两批砖就在庭院中搭起临时的灶火,鏊子堂而皇之登上了大雅之堂,开始自己助糊状面粉凤凰涅槃。最接近成功的环节越是考验人的意志,经受烟熏火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麦秸在鏊下燃烧,鏊上被均匀倒上面糊,当然鏊上事先刷了油的。有刷子和“面批子”重复着简单的动作,此刻你才能理解“摊稭馍”的“摊”,不停修补抹平,一张张圆圆“稭馍”就被定型了。翻稭馍是比较讲究技巧的,勤劳的故乡女人会拿捏恰到,稭馍在鏊上跳着芭蕾舞就回归原位,继续被烤制。她们火力把握得心应手,两面发白微黄“稭馍”就熟了。

此刻麦秸和小麦面又一次重逢在一起,麦面从麦秸上的麦穗中脱离出来,走进了屋舍,而麦秸依旧堆放在风雨无常的村口空地上。麦秸的火力传给了鏊,鏊又传给了麦面,又进行一次时空的融合,又一次精彩合唱。麦秸火势微火,比较温柔,不同于硬柴火的热烈。“稭馍”需要温火慢燎,熟了是柔而韧,而不能烈火烘烤,否则焦而干。最后,它们华丽转身成为我们的美食。摊出来的稭馍,直径两尺左右。椒叶、芝麻、白面、烤黄的白面,演绎绿黑黄白等四色呈祥。

忙碌了大半天,累得丈母娘或邻居帮忙的婶子腰都直不起来了,披头散发,甚至看见头发上被麦秸火燎地几根头发。但她们看到一家人欢天喜地坐在一起,已经心满意足了。女儿女婿重新被邀请上桌,外孙或外孙女早就急不可耐,因为稭馍的香味早已让他们垂涎欲滴。虽然溺爱外孙或外孙女的外公已经让他们品尝了稭馍,但大快朵颐还是在此刻。稭馍抹上红红的蒜辣椒水,呈现五种颜色,取了女娲补天之意。娘家希望女儿像女娲一样精明能干。通常吃稭馍佐菜一般是凉拌豆芽、蒜泥黄瓜等凉菜。饭后女儿女婿一家离开时,丈母还是要让女儿捎上几张“稭馍”让亲家尝尝。等到父母不在,还有娘家兄弟继续邀请老去的姐姐和自己出嫁的女儿一起走麦罢,亲情就这样绵延传递了下去。现在物质丰富,“走麦罢”不仅有“稭馍”和“厚旋”,现在还制作凉粉、饸饹、捏饭(水饺)、菠菜卷卷、凉面、菜盒子和拌菜等,但“走麦罢”越来越没有我小时的感觉。

走麦罢,走的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走的是一种生活情怀,传递给今天社会是一种和谐友善,传承的是一种家国乡土情怀。

随着现代化收割机的使用,传统的夏收模式被打破。已经不需要人们过多的劳累,这样就轻而易举地淡化了人们艰苦收获后的喜悦。由于种植小麦的减少,麦秸就很少,“稭积”更消失的没有了踪迹。再者人们已经不远忍受麦秸火的烟熏火燎,使用更为环保天然气了,从而稭馍越来越远离原始的味道。日月更替,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消弥了人们对走亲访友的热情,“走麦罢”这个节日就日渐衰微了。家乡有些人家已经不过这个节日了,有些地方只有新出嫁女儿才走麦罢。但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是社会的高速发展,古老而传统的文化被人们渐渐淡忘,古老而原始的发音越来越远离电子平台,这个春秋时期由狐偃故事演化来的民俗节日越来越远离人们的记忆。

              2017年5月16日写于成都家中

              2017年5月18日修改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