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好家风家国兴

来源:作者:李新光时间:2017-07-28热度:0

家风是在家规、家训影响下形成的一种风气。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对家风有直接的影响,好的家风是良好民风的基础,普遍良好的民风便构成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好的社会风气,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兄妹四人很幸运,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和温暖并有着良好家风的家庭。

父亲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兵,可以说是抗战时期扛过枪,解放战争负过伤,抗美援朝跨过江的老革命。经过战争血与火的洗礼,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从部队转业时,他不眷恋大城市,而是要求到最艰苦的地质队工作,从此开始了四处搬家的流动生活。

母亲与父亲结婚前是村里的妇救会主任,还是村里仅有的几个女党员之一,解放战争时期,组织村里的妇女做军鞋、送军粮,支援前线。结婚后,母亲先是随军,不久父亲转业到地质队工作,她便随父亲走进山沟。

建国初期,地质勘探任务非常繁重,地质队常年在野外工作,家属通常也是跟着勘探任务走,可以说是任务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在我们小时候的记忆里总是不断搬家,先后到过忻县、岚县、五台县、雁北、大同等地,家里的行装很简单,实际就是几个木箱加上一大包被褥。搬家时几家人一辆大卡车,连人带行李一块拉,到了一个新地方一般都是租当地村里老乡的房子,租不到房子就住帐篷,或者住自建的干打垒土房。尽管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父母亲从不报怨,传递给我们的都是积极和乐观。一到搬家时他们总是说,我们又要换个新家了。

父亲是一位医生,战争年代在场上挽救过许多战士的生命,为此曾荣立二等功一次。到地方工作后,仍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巡医问诊,救死扶伤,坚守职业操手,刻苦钻研医术,并长期坚持在一线服务基层,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解决了许多以难杂症,成为有名的中西医结合的专家。父亲常对我们说,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要专心专注,这样你才能成为行家,才能有成业立命的本事。

母亲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她年少丧母,生活的磨难磨砺出她坚韧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虽然不识字,却很聪慧,也很会持家,在我们的印象里她就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家庭妇女。意想不到的是,在她80岁时才告诉我们,她曾经是一名党员,还是村妇救会主任,并讲了她当年组织妇女突击做军鞋、做饭烙饼、支援前线的往事。有一次国民党兵来了,母亲和妇救会的人组织全村的老乡跑反到山里隐蔽起来,母亲见乡亲们走的急,没来得及带吃的,便又冒险回家给大家烙饼,可是饼还没烙完,国民党兵就进了院子,母亲见状机灵地从后窗跳出,躲在屋后的排水沟里才逃过一劫。这让我们兄妹大吃一惊!原来母亲还是个老革命啊!可我们却全然不知。问她为什么不早说呢?她却说,都过去那么多年了,这有什么好说的。母亲的低调真让我们刮目相看。

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压缩城市人口,因为父亲是干部和书记,所以母亲带头回到农村。几年后好不容易回了城,可是文革期间父亲又受到冲击,当时的大字报是这样写父亲的:“出诊包一背,人民币一堆,听诊器一挂,走遍天下……”可是父亲给人看病是从来不收费的,而且都是随叫随到上门出诊。面对这些变故,父亲总是淡淡一笑说,假的就是假的,永远真不了。只要是自身行的正,就永远歪不了。

文革期间,不得已我们一家又回到了山东老家。那时农村的条件非常艰苦,面对租的一间又小又黑房子,我们有些恐惧,可母亲却说,眼是怂蛋,手是好汉。几天后母亲把这间屋子翻然一新,然后笑着说,只要有双手什么都不用怕,这回我们又要建一个新家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母亲总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坦然面对。她常说,过日子哪有一帆风顺的,难处就像是绊脚石,你绕不过去,必须要想法子搬掉它!所以就要把苦日子当“甜”日子过。

文革结束后,落实了有关政策,我们全家又回到了大同。这时父亲的工作更忙了,在地质队的医务所竞开起了中药房,他用中药、针灸,结合西医不仅解决了基层看病就医难的问题,而且也方便了周边的群众。父亲的医德、医术由此扬名,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在父亲眼里没有尊卑之分,都是病人患者,凡是找到他的他都尽心尽责诊治,从而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我们兄妹四人先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都各自组成了自己的小家,从此一家人开始聚少离多的生活。有一年过年,一家人好不容易聚齐了,全家人别提有多高兴了。母亲说,盼啊盼啊总算是能过个团圆年了。她忙乎着做了一桌菜,可是酒杯还没端起,一个人找上门来,说家里有人得了急病,由于情况不明,他不敢动,急切地请父亲去看看。父亲二话没说,一口年饭也没吃,拿起急诊包就走了,直到第二天凌晨才回来。

对于父亲来说这是他生活的常态。当我们报怨他应该多注意自己的身体时,他却说,人家把命都托付给你了,这就是对你的尊重和信任,所以医生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而更多的是在尽一种责任。有一次父亲在太原地质局里开会,回返在车站排队买车票时,遇到了一个人,他一口一个救命恩人,执意为父亲买好车票并送上火车,父亲回到家也没想起那个人到底是谁。父亲的一生都在履行他的神圣责任,从来也不图回报,他的医德和医术赢得了很好的口碑,以至于在他去逝多年后仍有患者慕名而来。

父母亲在一起共同生活了43年,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他们都齐心应对;尽管生活中有重重困难,但他们从不怨天忧人,而是共同面对解决;遇到矛盾,从不埋怨和指责对方,而是以包容之心为对方着想。特别是60年代初,母亲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和支持父亲的工作,成为首批压缩城市人口,并放弃自己心爱的工作回到农村而毫无怨言。在几十年的共同生活的岁月里,父母亲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从未拌过嘴吵过架??晒蟮氖撬堑恼庑┟赖露佳匦邢吕?,如今我们兄妹四个小家也家家和顺,妯娌之间,姑嫂之间,连襟之间都能和睦相处,每每团聚,都能感受到一种非常温暖的亲情。

父母亲没有给我们立什么家规、家训,可是他们的生活态度、处事方式和实际行动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家风。这就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并且要有成业立命的本事;坦然面对困难和不公,坚信邪不压正;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像大多数普通家庭一样,父母亲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他们生活中的那些平常事却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父母亲的乐观,总是把苦日子当“甜”日子过,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他们的俭朴,培养了我们勤俭节约的习惯和品行;他们善于“花样翻新”的生话,使我们养成不断寻求改变、不懈进取的性格和作风。使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终身受益。

母亲今年已经85岁了,身板依然健硕,反应依然灵敏,笑声依然爽朗。每每团聚时,母亲既开心又依足。她总是说,这么些年我们家聚少离多,尽管外边的风雨很多,诱惑也很大,可是我们家里没有一个下岗的,没有一个离婚的,你们兄妹四家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都很和睦,这我就心满意足了。母亲不要求我们有多富贵,只希望我们兄妹几家和睦幸福。常言道“家和万事兴”,家兴则国兴。而家有老母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因为母亲在家就在,由衷地祝愿母亲健康长寿!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