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间,沧海桑田
(一)
端午假期,回老家看看。
前段时间回老家蔺田,在自留地里种的两垄豆角,已经开始牵藤。
大自然就这样,只要有了一颗种子,不缺阳光雨露,种子自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蔺田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切割较深,水位较低,所以缺水一直是横亘在老百姓面前的一大难题。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山村,斗转星移间,已然从我原来杜撰的那个儿时梦境中脱胎换骨。脱贫攻坚的号角,在这个石旮旯山村响彻云霄。
七米宽的柏油公路进了村,村里每一户都通了水泥硬化公路。土地流转后农民进入了合作社,农村淘宝、文化广场、音乐喷泉、游泳池、跑马场、千年古银杏……农旅一体化的脱贫发展道路正在这个村全面铺开。
曾经的这里,一条泥泞的蜿蜒小道,翻过一座山,连通到了326国道。世世代代的农民,在满山的石旮旯间劳作,能出土的作物只有包谷、洋芋和零星的水稻,在靠天吃饭的山沟沟里,能解决温饱已属不易。
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爬过山沟沟里头的每一个土坎坎,跨过山坡坡上的每一个石包包。在晨曦初露的清晨,在黑黝黝的远山背影下,亦步亦趋走在泥泞的小路——那时候的上学,在一个信息完全不对等的年代,一个几乎完全闭塞的山沟沟,上学,没有明确的目的,懵懵懂懂,更遑论理想。
目睹改革开放30来年老家山村的变迁,很多感慨。曾经的困惑与苦难,在今天看来,已然成了一抹云烟,总感觉缥缈,不真实。这种不真实感,其实也是因为今昔反差太大,总感觉像梦境,但每次回村,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又是那么的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
(二)
我的父母,搬进这个小城,已然八年有余,对于那个他们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小山村,他们内心的感受,肯定比我更深刻。也许可以说,他们的上半辈子,一直就生活在一种无时无刻的梦魇般挣扎的境地。
那天,我笑着说,现在的农村比城里好多了,我回老家,把老屋修缮修缮,你们可想回老家住?。?/p>
父母说,不去。
父母在那个地方受了大半辈子的苦,我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父母初来城里的时候,对什么都不习惯,那种陌生的完全不同于乡里乡亲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困惑了很长一段时间。
时间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说客。
现在的父母,每一天的生活都安排得很规律,吃饭、散步、锻炼、保健,每一样都有时间安排,每一样都不落下,有了他们自己的圈子,一帮老头儿老太,生活悠然自得。这方面,确实让我们小一辈省了很多心。
大半辈子梦魇中的挣扎,给父母所留下的烙印,我理解,也许我也不理解。
(三)
再过段时间,老家的那两垄豆角,应该可以开花结果了。
曾经田间地头肩挑背磨的劳作,是一种挣扎,一种梦魇,还有一种对生活的无奈。
而如今,田间地头的劳作,成了很多人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农村,不自觉间彻底变了。挥一挥锄头,回城的路,带来乡愁,却带不走一丝农里的色彩。
时间确实就这样,弹指间,沧海桑田。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