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一个人用“洋马”把我带到了东姚村。短暂的八年,幼稚的八年,许多的事我都忘记了,但是许多的好朋友好同学,一直珍藏在我的心中,并一直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另外就是我唤作梅娃姑和英娃姑的两位亲人,还让我有了几分挂念。
自从离开东姚村,我仅仅见过一次梅娃姑和英娃姑,那还是在弟弟结婚那天。说了几句话,就匆匆离开了。但和她们一起生活的八年,是亲情强烈凝聚的八年,让我至今也不能忘记。
我对“梅娃”姑在东姚村的记忆很少,搜肠刮肚就只有她从王过村回到娘家东姚村看望我们,再就是我去王过村看她的一点记忆。她嫁到了峨嵋岭下的王过村,主要是逢年过节的走动,我成了她大哥的继子,她成了我的姑姑,我们不可避免就有了联系。梅娃姑健硕的身体让她的勤劳看起来那么自然,那么理所当然。她对于东姚村她大哥家,也就是我们的家帮助无疑是最大的,这是我至今记忆最为清晰的一点。当然那时幼小的我,少不更事,也不是一无所长,我是她与姑夫、她与她的三哥我的三爸关系协调的牵线者。只说是“牵线者”就是帮他们传话,捎捎口信而已。
王过村和东姚村其实是相邻的,只是由于峨嵋岭的关系,东姚村在岭上。沿着岭边的坡地,一条大深沟连接着东姚村和“王过村”。在那时,王过村的经济也还是比东姚村好一点,因为岭边的坡地种植着梨树。当然,现在这片坡地的梨—王过梨更加出名,成为故乡的地理标志。现在沿着峨嵋岭的南边缘,它被推广种植。
一次我在下午放学回来被王过村的姑父拦住了,他让我去奶奶家喊梅娃姑出来和他在村口的树林边见面。我估计他们吵架,梅娃姑回到了娘家,他就追到了东姚村。看着姑父恓惶的神情,我知道他们有了误解。少不更事的我直截了当走进了奶奶的院子告诉了坐在炕上的梅娃姑,梅娃姑在犹豫片刻后还是在奶奶的劝说下赴约去了,随后他们就一起回了王过村。我的功劳就是避免了他们之间更大的误解!还有一次周末,三爸带我出去玩,“洋马”上我被颠簸了很久来到王过村口,原来是三爸让我请她的妹妹梅娃见面谈事,当时我就心里抱怨大人们的心里装着太多的事,非要我们小孩子出面当个传话者。当然我去过几次梅娃姑的家,轻而易举地请她出来让他们兄妹有了那次带有一点争吵的对话,不过他们很快就消除那点误会。三爸高兴地带我回到了东姚村,不过我的屁股被颠得更加难受了,弄得我一段时间都不愿意再坐三爸的洋马了。这两次,梅娃姑都让我给她的哥哥我的继父捎了些点心,以表示对他病情的慰问。当然她多次来家的关照自不必说,我记得自己能经常吃到王过村的酥梨,那肯定是“梅娃”姑孝敬给她多病的哥哥我的继父的。
英娃姑仅仅比我大几岁,我在东姚村的时光,她几乎全陪伴着我。我进入东姚小学的时候,她已经离校了,我们在学校没有交集。只是知道她体育特别好,因为她后来到嵋阳镇的体校呆过一个学期,也肯定是因为家庭生活紧张的原因没有继续读下去的。最后只能回到东姚村等待出嫁。也许农村给一个姑娘的一切都是暂时的,她没有自己的房间只能挤在巷口闺蜜的房间里,她所有的努力都是使自己走入一个新的家庭。但她对我的学习鼓励和支持是最多的,而且给了我暖暖的亲情,这是我最感激她的地方。
我刚到东姚村,英娃姑带着我走学校、去地里割草,俨然就是一位大姐姐,而不是比我长一辈的姑姑。生性好动的我经常惹得她的哭泣。因为年纪幼小的我,总是悄悄把她的劳动成果据为我所有,在大人面前炫耀自己所谓的聪明,现在想来那都是被英娃姑识破的小聪明,只是她宽宏大量宠着我、包容着我。我用几笔勾绘的汽车,被她表扬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我折叠的纸飞机,被她夸耀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我取得优秀的成绩,被她赞颂成将来的状元郎;我滔滔不绝的讲述,被她赞扬成为语言学家……也许她是把自己对学习的追求一部分寄托在我身上的缘故吧,也许她是看到自己的梦想在我身上有了实现的可能吧。英娃姑从不吝惜对我表扬赞美之词,使我最大程度对自己有自信,这对我后来从事工作能得心应手泰然处之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在她的哥哥我的继父去世后,生活已经做出了选择—我将离开东姚村,我看到了她的忧伤。我们当初选择了亲情,现在却要无可耐何放弃亲情,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我即将离开的半年,英娃姑和奶奶一直陪伴着我,钟表的“嘀嘀嗒嗒”声似乎是一种催促声,让我们听的心烦意乱,这是要结束我们八年积累的亲情吗?我吃过她的一次相亲饭后,明白她也要离开东姚村了。在我们最后离别的时候,我没有看到我的英娃姑,我知道她是特别伤心地躲了起来。后来我听说她嫁到了邻村的路家庄,又辛苦养育了我的弟弟。
感谢我的梅娃姑和英娃姑,感谢人生中的每一次相遇!愿好人一生平安!
2017年7月31日写于成都家中
2107年8月1日修改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