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农场
水乡明珠——常熟,气侯温润,物产丰富,宜人适居,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而得名。
故乡何市偏安于常熟东南一角,与太仓市隔河相望,概其偏远,至今并无大规模的工业开发。因此,耕地保有的规模比较大,直到今天,还延续着麦稻轮种的生产更替。每到农忙时节,田地里依旧能看到一派繁忙的景象。我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农民,生于50年代,以其对土地最朴实的情怀辛勤耕作了大半生。
90年代初,正是苏南乡镇企业蓬勃兴起的时候,村里按照政策精神,划出集体的部分耕地实行竞价承包,父亲通过投标最终取得生产队的几十亩土地承包,这在当时的农村是一个大事件,毕竟原来一家一户只有少量的责任田和口粮田,种植面积有限,象这么多的地一下集中流转到一个人手上去耕种,还是新鲜事物,用那时村民打趣的话说,这是新时代的“地主”了。那时我还在上中学,母亲在镇上纺织厂上班,当这个土地承包的结果出来后,担子自然更多的压在父亲肩上。
改革开放初期,苏南农村机械化生产的程度还很低,人力是种地生产的主要方式,没有更多的人手是无法进行大面积生产耕作的。父亲走的第一步棋便是从“招兵买马”开始,他组织了一些邻近村民作为平时的“生产主力军”,农忙时还会临时召集一些人手,安排了专门的会计,计算每天出工情况。公社包干时他从没当过生产队长,这一回,父亲事实上承担了生产队长责任,只是不再需要吹哨子出工了。父亲走的第二步棋是平整田地,村里原有的地块比较零散,地势高低起伏,不利于上水浇灌、施肥、打药等统一的田间管理,也不利于机械化的插秧和收割作业,土地整治在当时的农村也算是个大工程了,经过和村里商量,父亲花钱请来了推土机,组织人力,经过半个月时间精心的土地整治,把原有高低起伏的地势进行了取平拉直,成条成块,不仅利于今后的田间管理,还实际上增加了土地的使用面积。父亲考虑的第三步棋是对农用设施进行改造,集体原有的浇灌渠道均是土质渠道,年久失修易塌方造成来水堵塞,马门(当地农村把抽水机站叫马门)、存储仓库在经历了集体大包干的年代后,都要进行重修,他的办法是依据渠道的大小尺寸浇筑水泥板,一块块拼接硬化了每一条渠道,这样一来,“田野的血管”一下被疏通,重新焕发出强大活力,紧接着,马门和仓库也都修缮一新。父亲只有高小的文化,对土地的这些设计也许在他心里埋藏已久,也许一直把这作为他实现理想的机会,虽然他从未提及,也可能是我作为儿子一种深切的感受吧!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国家针对农业的发展颁布了很多支持鼓励性政策,农村处处呈现蓬蓬生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提升而得到很大提高。田地经过父亲精心整治后,以其丰收高产回报于辛勤的付出。我清楚记得,承包的头一年,秋收快近尾声时节,有一天,我正好放学在家,父亲骑着自行车外面回来,老远就听到他的大嗓门愉快在吆喝着(他的大嗓门是几十年来的习惯,也是周边一带出了名的,这当然也有助于在地里干农活时的指挥),这回在他的车把上挂了一个不起眼的塑料袋,停车进了家门,把袋子往桌上一放,乖乖,大大小小一袋子的钱, 原是卖粮食和棉花结算来的账款,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钱,虽然和现在社会条件来比较也许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土地对他付出给予的丰硕回报,也让他对今后的耕作充满了期望 。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和许许多多农村人一样,对于耕地的?;ざ际浅鲇谔烊坏那榛常拖窳魉杂谕恋氐淖萄?,无需更多的言语去表达。记得那时,农村为了保持田地的肥力,不至于因连年耕种而导致产量下降,所以会十分注意肥料的合理搭配。江南水乡有一样优势,河网密布,村庄基本都是绕河建立,因此,河底的淤泥便是一种养份十分充足的肥料,但要把河底这些肥料打捞出来却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即费体力,也是个技术活,每次等地里庄稼收完,空出来的时候,父亲便会带着几个懂行的村民一起划着船,用一种毛竹做的一头带着大网兜做成的工具去捞泥,捞出来后要从船上运到地头晒一段时间,然后才能洒进地里用作底肥。父亲常说,你怎么养地,地就怎么养你。如今,这样的积肥办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无人再去操作,更多施予化肥农药,那些传统的施肥方法只能存在老辈人的回忆中了。
我是在高中毕业后(1995年底)参军入伍,18年后转业回到常熟,就一直在市里工作生活。每次回老家,茶余饭后,一家人坐着聊天,父亲讲起他的奋斗史,小孙女便会接话,爷爷的柜子里的奖状真的是很多呀。是的,因为管理得当,父亲的承包地一直保持着高产,这么多年,镇上、村里给了他不少荣誉,农业部门有了新品种,也会主动叫他先行进行种植,这大概也是激励他不停耕种的原因之一吧。
父亲是舍不得浪费地的,他很善于把田地的每一分每一寸充分的利用起来,除了整块良田以栽种粮食作物为主,他在田陇,沟渠等地的零头上种蚕豆、黄豆,在边角地种些时令蔬菜的种植,既可以自用,也可以采摘后上街去卖。近年来,他在家门口的地里,种植了几亩苗木,如今,这些花木都已长成,成排的桂树,夹杂着一些桔树、樱花树、玉兰树,一到秋天,那个香呀,真个是让人会醉倒于门口。天气凉点的时候,父亲会在树园子里养殖许多的家禽,他常说,这才是正宗的散养家禽了,因为他饲养的这些鸡鸭鹅纯粹是在园子里自由生长的,等长到一定时间,除了少部分卖到市场,更多的是用来招待客人,还有就是家人团聚时一享其中美味。
土地是最宝贵的资源,它的本质是让生命得以生养繁衍与发展,当它的主要功能逐渐让位于各种建设行为的时候,无论何种恢复工作,都难保持其原有的品质。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大概意思是?;ず米匀蛔试床拍苁拱傩展┭钊?,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不要肆意破坏土地环境。近几年,常熟为了保持可持续的发展,为子孙后代保留应有数量的耕地,针对本身的发展建设实际,扎实开展“四个百万亩”的建设工程,实行严格的耕地?;ご胧?,得到了农村、农户的大力欢迎和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村里许多人家都已进了城,像我这一辈的人基本都在城市里工作生活,种地的劳力地渐渐被弱化和老龄化,一些进城的农户更多选择把自己原有的承包地转包给别人种植,毕竟农民本身的天性是舍不得荒弃自己的那一亩三分亲手翻种过的土地的。父亲的农场也“收留”了不少的有主但无人耕的田地,他的“地盘”逐渐扩大,承包的土地面积扩大了近一倍,许多生产队里边边角角的地他不舍得看到被人摞荒,经过村里同意后,就统统归到了他的帐下。地是有灵性的,在父亲精心的耕种下,每年收上来的麦、稻、油菜等粮油作物都保持着较高的产量,按要求完成国家收购任务后,还能满足一些米厂的需求。因为镇里的农管部门会引进一些优良种子来请他试种,所以一旦父亲试种出来的米好吃后,会引来许多周边不少的农家来换种子,这样一来,既无形的推广了优质种子,又提高了大家伙种地的热情。
如今,大江南北欲畅通,连接上海和南通的沪通铁路正在紧张修建中,这将进一步为长江两岸的经济带提供强力支撑,也将开启常熟首通铁路的新历史,这条铁路恰巧从我老家门口的修过,最近回去的时候,就能看到建设工地正在紧张的施工。村里的老人们说,以前在电视里看火车,现在,火车都修到家门口了,社会发展真个是快得不很呀。父亲也是新奇于火车的修建,毕竟是个新事物,他知道修路是国家的大工程,是件造福于民的大好事,只是看着修建占用的地原是他照料的部分庄稼地后,他总是会感到莫名的难过。
父亲的一生是不停耕种的一生,用他的话说,我从小纺黄纱开始,捉鸡粪,挑河泥,承包地,脚底下的这片地听听脚步声就知道是我下地来了,这话说得一点也不为过!晚上此时,估计父亲正在给稻田里灌溉,因为面积多,地又分散,所以灌溉一次的时间会很长,他得照看着每块地上好水就填好闸口,也避免浪费更多水源。很多年了,父亲对于土地的情感都深藏在他脸上皱纹里,其实不仅是他,许多像他这样珍惜土地的人都不吝于自身的辛劳。
守住良田,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2017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