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读大清相国悟廉吏形象

来源:作者:孙成中时间:2017-09-26热度:0

  最近阅读了王跃文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一书,感触颇深。

  《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陈廷敬从二十岁考上进士起,在朝廷做了五十年官,深得康熙皇帝的赏识,善始善终地走完了自己的官宦历程??滴跏欠饨ㄊ贝晃豢骶?,为社稷黎民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他几十年间重用陈廷敬,并高度赞誉陈廷敬是“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可以想见,陈廷敬在康熙皇帝身边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云南巡抚王继文如期如数征收饷银、饷粮,速度及数量远远超过了其它的省份,康熙皇帝十分高兴,要封赏,可陈廷敬却说:“臣以为,国朝的好官,既要效忠朝廷,又要爱护百姓。如果只顾向朝廷邀功,不管百姓疾苦,也算不上好官。臣说这话并非评说王继文?!?/p>

  康熙听后很不高兴,觉得陈廷敬和王继文有过节,陈廷敬是故意诋毁王继文。而事实证明,王继文为了升迁,他把省里国库的银子充当饷银及时上交,并不按国家政策收税,私自许诺减免了百姓商人应交的税赋。如此一来,在康熙皇帝那里觉得他是一个能及时征收税赋有才干的官员,在百姓商人眼里他又是一个减免税赋的青天大老爷,这种不向百姓收税赋、挪用库银办协饷,只顾眼前利益的事情,虽然会让王继文得到一时之利,让地方群众感恩戴德,让皇帝欣赏提拔重用并博得青天大老爷的好官声,但是长此以往,害处极大。

  尚若其他省份看到王继文通过这种方式升迁,必定也会糊弄康熙,国库的亏空必定会越积越大,到最后,损害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利益,一任一任的恶性循环下去,给这个地方留下的就是一堆乱摊子,日积月累到纸包不住火的时候就会“崩盘”,长此以往最终吃亏的还是老百姓。政绩的体现,应该要像陈廷敬所说的:“国朝的好官,既要效忠朝廷,又要爱护百姓。如果只顾向朝廷邀功,不管百姓疾苦,也算不上好官?!闭缦敖阶苁榧翘岢龅模骸傲斓几刹恳泄Τ刹槐卦谖业木辰纭?。

  让人沉思是,当陈廷敬押着王继文要离开云南的时候,无数老百姓拥上街头,哭着喊着不让王继文离开,并对陈廷敬说道:“你就是钦差吗?你凭什么要抓走我们的父母官?王大人可是云南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好官哪!”可以说,这种场景十分感人,为官者谁不希望在离任时是这种场景!如果不明就里,只看表面,王继文就是传颂千古的好官,而真实的情况却是王继文糊弄了皇帝,糊弄了老百姓,可见只看眼前的场景往往是不真实的,对于官员的评价真是要向陈廷敬学习,从细处入手,从深处挖掘,才能真正找到这个地方官员为政的好坏。

  晚年回到家乡后,陈廷敬总结了自己近50年的官宦生涯:“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陈廷敬用他的一生来得出和践行这“五字真言”。初涉官场时,羽翼未丰、经验不足,于是要慢慢地“等”,不断观察和揣摩以积累经验,为日后做好充足准备,必要的时候还要“忍”,因为此时自己的一些行动可能都还不够完善,要向其他人虚心学习;等人到了中年,在众人中逐渐凸显出来时,又要把握好尺度,既不能急功近利,又不能畏头畏尾,要稳中求进,做事时要果断,要能“狠”;而在历经磨练后,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无需过于执着,不能沉迷其中,要拿得起放得下。陈廷敬能够耐得住寂寞,不参与派系与集团斗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讲究政治谋略却又不去害人,识时务、处处小心谨慎、避免锋芒毕露,用自己的方式报效朝廷、造福子民。纵观陈廷敬的一生,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读罢沉思,陈廷敬能得到完人的评价的原因,一是坚持理想,二是清官,三是有能力,而其中的关键是他的刚正和清廉。他主要功绩之一是整顿吏治,处理案件铁面无私,同时很注重策略。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自身过硬,对待问题才敢于碰硬。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解决问题必须保证自身干干净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字好干部标准,是对党的干部的郑重要求,其中,“清正廉洁”,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了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党员领导干部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征程中必须牢记并践行的标准?!洞笄逑喙肥峭踽酵萍龉睦防嗍榧?,作为纪检干部,要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全心全意履职,不断提升素质,坚持清廉为民,通过务实有效的工作,为冶金地质改革发展提供纪律保证。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