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感悟守拙园

来源:作者:王香芬时间:2017-10-19热度:0


 初识守拙园,是从一个朋友的介绍中来。她不无赞叹地说:“守拙园,真是值得一看!”前不久,我有事到黄山,便乘兴去了黟县陶村,游览守拙园之后,方使我真正感悟到了守拙园的精妙。

具导游介绍,有着“世外桃源”之美誉的陶村,为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次子陶俟之后裔陶庚四迁居地。而建于其中的守拙园系古建筑“异地搬迁”保护利用模式的典型代表。她依规对濒临倒塌、村民无力维修的非国有古建筑进行异地搬迁?;だ?,破解了零星偏僻、濒临倒塌古建筑保护利用的难题。

我们的车辆在将到未到守拙园之时,就呼吸到了清新温润的空气。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嫩绿,让我们初步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意境。

在停车场下车,迎面而来的是一座三间四柱三楼的石牌坊,门楣上刻有“守拙园”三个拙朴的大字,这就是守拙园的“大门”了。

穿过石牌坊,跨数十石阶,便进入了古民居的门楼。过门楼,映入眼帘的石屏风上刻着《桃花源记》全文。此时此刻,重温这篇中学时代就学过的名文,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沿着绿意盎然的小径,跨入中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令人眼前一亮的景色——“故渊”,一座偌大(据导游介绍为12亩)的湖面如镜子一般,由于其地势及人的视觉差,这面无边的“镜子”竟让人感到有倾斜的感觉。迎“镜面”望去,远山近景一并汇入这“镜子”中,水天一色,云影浮动,飞鸟翱翔,如同仙境一般。

环湖而建的是一幢幢具有古民居色彩的建筑,青山绿水,粉墙黛瓦,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树木葱绿欲滴,花草藤蔓随处点缀,漫步幽静的村落小巷,追寻“世外桃源”踪迹,一种优哉游哉的心境油然而生……

跟随导游物脚步,我们依次参观了陶氏宗祠,五柳堂,文昌阁,聚贤堂,陶公亭等古建筑群,一步步深入地和陶渊明对话,感悟陶公的纯真本性和其“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旷达品格。

继而,我们又来到了守拙园的最高点――观景阁。沿木梯而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精雕细琢的阁楼、古朴简洁的摆设。面前的情景,令我情不自禁地产生出这样的幻觉:陶公与文人墨客在探讨诗文词赋、与酒友茶客品论世事人情、与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感慨官场的险恶、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同仁谈论归隐田园的闲适……

在守拙园,“文化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墙体上镶嵌着大小134块石刻门额,门额的年代从清初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其字大都是著名书法家所书,基本涵盖了楷、行、草、隶、篆等所有字体。门额的镶嵌布局看似毫无规律,却又错落相间,凹凸有致,极富立体感。这面墙对于传统文化、尤其是书法艺术的传播,善莫大焉!

如果说守拙园建筑的一个主要元素是“拙朴”,那么,在守拙园我们同样也遇到一个“拙朴”的人——从我们入园开始,就在“故渊”看到一个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身影,他低着头在清理湖水中漂浮的杂物。可一直到我们离开守拙园时,他依然是重复着那简单而乏味的动作,他不停地在干着、干着……他是平凡的,平凡的人、平凡的工作;但他又是认真的,认真地让人感到他的“拙朴”!他的“拙朴”,不正和守拙园“人、物合一吗”?

                

                   2017年10月19日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