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凤阁茶楼信息网_QM品茶坊阁楼_验证qm楼凤论坛技师社区_楼凤阁万花楼论坛

瘟祖廟

來源:作者:蔡勇時間:2018-09-18熱度:0

瘟祖廟

蔡勇

不瞞您說,我剛剛聽說有瘟祖廟的時候,也是一頭霧水,經(jīng)過多方查證和走訪知情人方才知道,瘟祖廟就是供奉瘟神專司人間瘟疫的寺廟。相傳,瘟神又稱五瘟使者。中國古代民間信奉的司瘟疫之神。即: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鐘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yè)。瘟疫,古人或單稱瘟、溫、或疫,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在古代民智未開,醫(yī)療條件低劣的情況下,人們對這種可怕疾病,恐懼至極,很容易認為是鬼神作祟。因此乞求神靈保護,當是很早就出現(xiàn)的行為。舊時各地都建有廟堂祀瘟神,有些地區(qū)稱瘟祖廟。祭祀日期各說不一?!度趟焉翊笕分^隋唐時五月五日祭之,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七引《歲時雜記》則謂元旦祭之,曰:“元日四鼓祭五瘟之神,其器用酒食并席,祭訖,皆抑(遺)棄于墻外?!薄吨T神圣誕日玉匣記等集》又稱,九月初三為五瘟誕辰,該日為其祭祀日。

其實,旺蒼也就有瘟祖廟,她位于旺蒼縣城王爺廟街,現(xiàn)為旺蒼縣教師進修校(含原城關中學部分,下同)。瘟祖廟系旺蒼縣城一座大古廟,建于明末成于清初,穿逗結(jié)構,雕梁畫棟,四角扳爪,古補雄偉,氣派非凡,是公眾聚會、設壇祀祖、誦詩唱燈之處,瘟祖廟座北向南,當街為一古戲樓。大門置戲樓之下,故又稱戲樓為過街戲樓,進大門是一大天井,天井西側(cè)緊連戲樓為東西廂房,一進三間。過天井為大殿,殿內(nèi)供塑菩薩神像,香爐、經(jīng)堂均設于大殿之中,大殿后為一大空地,種有花草古柏異木,為觀嘗游玩之處。疸祖廟占地約一百五十余畝。每逢廟會,盛況空前,設壇誦經(jīng),莊產(chǎn)肅穆,鐘鼓齊鳴,笙簫塵上,燈紅彩艷,香煙繚繞,戲樓唱戲,大殿通經(jīng),后院游戲,人山人海,門庭若市,是旺蒼縣城非常熱鬧的場所。《旺蒼縣志》記載,“清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旺蒼壩鑄鐵字庫五層,高丈余,重約3000斤,置息瘟宮(瘟祖廟)。今無存?!?/p>

據(jù)資料和地方老人介紹,瘟祖廟里其實供塑的是菩薩神像,祭祀日期不一,感覺大凡廟會都可以在這里進行。這里的瘟祖廟沒有貢奉專司人間瘟疫的瘟神,真是奇哉怪也。當然,這也充分說明了在旺蒼的歷史上,人們的信仰、宗教文化的大融合和多元化。

說起瘟祖廟,它可是旺蒼縣歷史上重要的政治、軍事和文化教育活動場所。

根據(jù)資料記載,瘟祖廟是歷史上第一個旺蒼縣政府所在地,在設立旺蒼縣的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那是1942年,國民黨政府宣布結(jié)束軍、訓政時期的行政措施,施行憲政,全國推行新縣制,實行議會政治體制,進行行政體制改革。加強縣一級及鄉(xiāng)村一級基層組織機構建設,改鄉(xiāng)村一級的聯(lián)保制為鄉(xiāng)鎮(zhèn)制,縣轄區(qū)區(qū)域過份遼闊、鞭長莫及者,實行分治。新分治的先置設治局,作為縣過渡的實際機構,在川北故有平昌設治局及廣旺分治后的旺蒼設治局。當年廣旺分治。2月,四川省政府委派設治局代局長錢文華來旺蒼開始籌備,由廣元劃出三、四兩區(qū)(包括白水以東地區(qū))及第二區(qū)之郭家壩所屬區(qū)域為旺蒼設治局轄區(qū)。至8月1日在旺蒼南極街瘟祖廟(當時的正大街,后名民族路、王廟街,今成為旺蒼縣教師進修校)正式成立設治局。設治局機構中,首任設治局長錢文華,首任秘書(相當現(xiàn)在的副縣長)孫俊洋。;以下設六科六室。六科是民政科、社會科、財糧科、教育科、軍事科、建設科。六室是: 軍法室、會計室、電務室(電管所)、統(tǒng)計室、警佐室、收發(fā)室。六科六室之外, 另設局督學,局指導員,特委會秘書。設治局隸屬機構中有民教館,田糧處,衛(wèi)生院,縣中校,國民兵團(團長局長兼任),警中認,監(jiān)獄(看守所)。設治局指導機構有司法室、郵電。同時在瘟祖廟還成立旺蒼設治局中國國民黨直屬黨部(局長兼書記)。

1945年9月1日,正式改旺蒼設治局為旺蒼縣政府,宣布旺蒼正式立縣。治所未變。轄區(qū)仍舊。原設治局各個機構和組織、人事安排,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動。但按當時新縣制的要求,立縣后,一是加強了專政手段,增編了警中隊,增設了警佐寶(還不夠成立警察局的條件),二是成立了國民黨旺蒼縣黨部(書記長王鐘翼),三是成立了旺蒼縣三青團支部(團干事長張人杰),四是解散了旺蒼縣臨時參議會,成立了通過民選的旺蒼縣參議會。五是改司法室為司法處,六是改經(jīng)收處為稅捐處,七是增設了田賦糧食管理處,八是裁減了國民兵團部并入軍事科。

當時的旺蒼老城,地勢街房如靴形,有民族路(正大街又名南極街,現(xiàn)王廟街),有民權路(東升街,現(xiàn)龍?zhí)督?,有民生路(北極街,現(xiàn)文昌街)等三街。民族路之瘟祖廟,為縣政府地址;王爺廟為司法處、民教館、工會、教育會地址;禹王宮為治城鎮(zhèn)公所地址,其門口為監(jiān)獄;萬壽官為經(jīng)收處,對門為商會地址。民權路之財神廟,為國民黨縣黨部地址。民生路,張爺廟為田管處地址;文昌官為縣參議會地址;清江書院為治城鎮(zhèn)中心國民學校地址;趙氏宗祠為衛(wèi)生院地址。

新的旺蒼縣政府在瘟祖廟設立后,在瘟祖廟還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兒。根據(jù)《旺蒼文史資料》記載,那是1947年4月上旬,農(nóng)歷丁亥年三月初,旺蒼縣第三任縣長王子野(后稱百日縣長)在馬邊奉命后,先派秘書鄭偉悄悄潛來旺蒼住雪村旅館和東升客棧,摸索旺蒼煙匪情況。一周后,王始輕裝來旺上任,未受地方迎接。上任不久把旺蒼一切基本情況弄清后,就下令召開春季行政會議。要求各鄉(xiāng)鎮(zhèn)長、鄉(xiāng)鎮(zhèn)隊附、參議員及縣屬各單位有關人員,于4月22日,準時在瘟祖廟縣府禮堂開會。會議期間,凡帶有槍支的,一律交大會登記保存,會后發(fā)還本人。第二天,王縣長面帶寒霜地來到會場宣布:“英萃鄉(xiāng)長陳廷輝,大道鄉(xiāng)長陳廷煌,倡種大煙,勾結(jié)匪類,奉命立即逮捕法辦?!倍惵勓裕┦拙头?,當即被押送大監(jiān)。宣告大會結(jié)束,并將二陳隨從的槍支,收繳歸公。陳廷輝、陳廷煌丟進大監(jiān)后,王子野立即電報綏署和省府,請示核辦。

綏署馬上回電:“立即正法”。省府回批:“所呈是否屬實,仰候查明再行核辦?!?/p>

23日晚上12時許,治城鎮(zhèn)街頭巷尾、大監(jiān)周圍突然槍聲四起,一片混亂。二陳聞聲驚惶失措,怕看守人員乘混亂之機驟下毒手,慌忙鉆于床下以防萬一??词乇O(jiān)獄的鎮(zhèn)警余大學等,胡亂開槍射擊后愴惶逃走。在雪村旅館賭興未盡的羅濤,范濂清聞聽槍聲惶恐萬狀,但又束手無策。陳廷煊、陳廷焱率眾砸開監(jiān)門,將陳廷輝、陳廷惶背負出獄。行至黃洋蔣家梁,騎上早已等侯在此的高頭大馬,星夜逃回水磨壩陳家山。同時被放走的還有同監(jiān)在押的周懷全、田維良、陳君六等七人。旺蒼壩著名小食“紅油包子豆花面”的老板娘、林余慶之妻被流彈擊中死于非命。當時,成都《新新新聞》和其他幾家報紙,對二陳打監(jiān)劫獄一事曾作了消息報導。此是后話。

1950年1月12日,旺蒼縣解放。旺蒼縣人民政府繼續(xù)在瘟祖廟辦公,直到1953年元旦節(jié),縣政府才搬遷到現(xiàn)新城馮家壩,在一個磚木結(jié)構共七棟房子里辦公(原縣委招待所里面,現(xiàn)旺蒼賓館)。

瘟祖廟又是一個紅色的地方,在紅四方面軍歷史上曾有四支隊伍在這里組建、宣布成立。他們分別是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師、少共國際先鋒師、巴山游擊隊和紅四方面軍水兵連。

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師。1934年2月初,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師在瘟祖廟戲樓宣布成立,分駐城內(nèi)文昌街和城郊長灘壩等地,由張琴秋任師長,曾廣瀾任政委。這是中國人民軍隊史上的第一支規(guī)模較大的正規(guī)女兵隊伍?!?935年3月,婦女獨立師隨紅四方面軍主力強渡嘉陵江。從1935年3月到1936年10月的一年多時間里,婦女獨立師兩次翻越雪山,三次走過草地,最后在甘肅會寧與中央紅軍和紅二方面軍勝利會師。1936年4月,由于戰(zhàn)斗艱苦、環(huán)境險惡,婦女獨立師減員嚴重,不得不改回團的建制。由于沿途又吸收了一些婦女(包括少數(shù)民族)加入,到達陜甘寧根據(jù)地時,部隊恢復到將近2000人。1936年10月,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師中的1300人整編為婦女抗日先鋒團,隨西路軍西征,在河西走廊血戰(zhàn)100天之后,最后只有不到300人返回陜北。少數(shù)女戰(zhàn)士后隨紅軍主力到達了陜北延安,轉(zhuǎn)戰(zhàn)至全國各大戰(zhàn)場。

少共國際先鋒師。1935年1月,少共國際先鋒師在旺蒼城瘟祖廟組建。其實,早在鄂豫皖根據(jù)地,紅四方面軍就按照共產(chǎn)國際的要求,建立了少共國際團。川陜根據(jù)地建立后,在眾多的少先隊、兒童團等組織的基礎上,川陜省委成立了少共先鋒獨立師。紅四方面軍移師旺蒼后,為了培養(yǎng)后備力量,發(fā)揮青少年在革命斗爭中的作用,組織更多的力量沖破蔣介石的“川陜會剿”,決定在少共先鋒獨立師的基礎上,組建少共國際先鋒師。全師下設兩個團,2800多人。川陜省委和紅四方面軍任命少共川陜省委書記高厚良為政委,少共川陜省委指揮部總指揮長葉明為師長。從此,紅四方面軍有了一支最年輕的正規(guī)武裝力量,有了一支最富有生機和朝氣的紅色童子團。這支直接由共青團川陜省委領導和指揮少年武裝,先后參加了“廣昭”“陜南”“西渡嘉陵江”等戰(zhàn)役,走出了高厚良、葉明兩位開國將軍,為壯大紅軍隊伍和鞏固川陜蘇維埃政權,沖破“川陜會剿”,策應中央紅軍北上作出了重大貢獻。

巴山游擊隊。1935年2月初,紅四方面軍準備出發(fā)長征,在瘟祖廟組建起留守根據(jù)地紅軍游擊隊,亦稱巴山游擊隊或川北游擊隊,由趙明恩任隊長,劉子才任政委,爾后轉(zhuǎn)入南江的桃園、坪河、柏楊坪山區(qū)。當時的巴山游擊隊又叫川北游擊隊,即紅四方面軍川北留守游擊隊,民間叫巴山游擊隊,是經(jīng)四方面軍在貫徹中共中央1935年1月22日電令精神,策應中央紅軍北上,于同年2月上旬在旺蒼縣城旺蒼壩王廟街瘟祖廟組建而成的,司令員劉子才(時任中共旺蒼縣委書記),300余人槍,目的是在川陜邊界堅持游擊戰(zhàn),監(jiān)視、牽制胡宗南,不讓其南下蘇區(qū)。巴山游擊隊的組建及成立大會就是在瘟祖廟舉行的。參加組建成立大會的除組成人員紅三十一軍特務連和各縣抽調(diào)來的赤衛(wèi)軍隊員300多人槍外,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主任陳昌浩,川陜省蘇區(qū)政府副主席余洪遠,紅三十一軍參謀長李特,紅三十一軍政治部主任黃超,以及巴山游擊隊司令員劉子才和宣傳部長趙明恩等,陳昌治宣布巴山游擊隊的成立和任務。

紅四方面軍水兵連。1935年2月,紅四方面軍水兵連在瘟祖廟組建。紅四方面軍水兵連,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前身。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紅軍唯一水兵部隊。水兵連直屬紅四方面軍總部指揮部參謀處領導,方面軍副總指揮王樹聲、參謀長李特直接指揮成立,并召開了成立大會。水兵連有4個排16個班200余人,這些人來自于紅軍大學,紅30軍、紅31軍以及各部隊和旺蒼縣蘇維埃赤衛(wèi)軍中會浮水、劃船、架浮橋的干部、戰(zhàn)士。水兵連長社萬榮,指導員郭孝宏。 組建水兵連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接應中央紅軍北上,為紅四方面軍西渡嘉陵江作戰(zhàn)的戰(zhàn)略決策。在成立大會上,王樹聲副總指揮反復講了這個目的和任務。紅四方面軍水兵連成立后,就在后面的東河岸邊和河水中練兵。這塊河灘面積約兩百多畝,平坦寬廣,巴茅叢生。東河流至這里河面寬闊,約300余米寬,且水深浪小,地勢平緩。接著是一深潭,名叫亭子沱。再往下便是急流滾滾的大灘,名叫金銀灘。這里是個理想的游泳、泅渡訓練的好地方,故水兵連在此練習泅水、劃船。水兵連訓練時正值三月天氣,河面仍有薄冰。戰(zhàn)士們在紅軍大學政治處主任徐深吉的領導下,嚴格訓練,不怕犧牲,不畏嚴寒地學習泅渡、劃船和架浮橋等作戰(zhàn)技術。到渡嘉陵江前,水兵連已在原來的基礎上發(fā)展到了4個營的武裝泅渡力量,為1935年3月28日晚勝利搶度嘉陵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強渡嘉陵江時,紅四方面軍水兵連戰(zhàn)斗力特別強,沖鋒在前,率先渡江。同時,為大部隊過江搭浮橋、堅守橋頭陣地,維護浮橋安全,為全軍勝利過江立下了豐功偉績。

瘟祖廟還是旺蒼歷史上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動場所,特別是1934年至1935年,紅四方面軍在旺蒼期間,許多集會、文藝宣傳活動和部隊政治集訓多在此地方進行。

1951年,旺蒼縣城業(yè)余俱樂部在瘟祖廟成立。當時,旺蒼縣人民政府籌建縣人民文化館前,先在人民政府所在地王爺廟街瘟祖廟內(nèi)建立縣城業(yè)余俱樂部,由縣人民政府城區(qū)文化工作委員會領導,配合當時各項運動,表演曲藝、活報劇、音樂、歌舞等節(jié)目,宣傳政策,教育群眾(1953年停辦)。

1952年下年,旺蒼初級中學遷瘟祖廟。旺蒼初級中學是旺蒼縣人民政府1950年元月接管,3月份遷治城鎮(zhèn)完小合校上課,并重新任命校長,配備教職工。1951年下年,再遷靈溪寺,次年上年遷詹家拐新營房(原五峰鄉(xiāng)衛(wèi)生院內(nèi))。1959年開始,學校又陸續(xù)遷入新城鳳凰梁新修校舍。1962年1月17日,綿陽專區(qū)行署批準,將治城初級中學改為完全中學,定名為四川省旺蒼治城中學,6月5日又改名為四川省旺蒼中學。

1962年10月,城關公社在瘟祖廟新辦民辦初中。在1962年秋天,由于當時的嘉川、東凡初中奉命停辦,城區(qū)初中入學矛盾突出。10月,城關公社新辦民辦初中1所,招生2個班11O人,校址旺蒼老城瘟祖廟,1970年8月,城關民辦初中并入旺蒼中學。

1975年秋,旺蒼縣師范學校在瘟祖廟成立。根據(jù)綿陽地區(qū)行署批準,旺蒼建旺蒼縣師范學校,校址瘟祖廟。1979年2月,綿陽地區(qū)行署批準成立城關初級中學,校址瘟祖廟(原旺蒼中學老城舊址,1975年秋至1978年底曾設旺蒼師范學校于此)。

1979年3月,恢復旺蒼縣教師進修學校,校址設瘟祖廟(原旺蒼師范學校內(nèi),此時師范已停辦)。旺蒼縣教師進修學校前身是1954年廣元師范學校函授部在旺蒼建立的初師函授站,辦公地點設百丈小學(原洪江鎮(zhèn)二小、東河二小,現(xiàn)旺蒼縣實驗小學)。1956年,成立旺蒼縣初級師范函授學校,1958年3月,旺蒼初級師范函授學校并入廣元師范學校函授部。1962年8月,旺蒼縣教師進修學校成立。“化大革命”期間學校停辦。1979年3月恢復。1981年,旺蒼遭受特大洪水災害,旺蒼縣教師進修學校部分校舍被洪水沖殿。綿陽地區(qū)文教局和縣政府先后撥款相繼修建教室、辦公室和教職工宿舍綜合樓、學員宿舍樓。1985年,經(jīng)省教育廳批準,旺蒼縣教師進修學校為四川省首批備案的教師進修學校,享受中等師范學校同等待遇,有權頒發(fā)小學在職教師進修中等師范課程畢業(yè)證書。

今天,當人們尋找瘟祖廟、發(fā)現(xiàn)瘟祖廟,探索和追思瘟祖廟的時候,讓我們再次感受到瘟祖廟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再到今天的旺蒼縣教師進修學校,教書育人、教師育人,仿佛冥冥之中早就有這樣的安排,在這個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瘟祖廟又一次走向了新生。但是,當我們在瘟祖廟遺址前探索、思考的時候,仍然免不了滋生出一絲絲的惆悵和懷念。其實,這也正應了那句老話,在歷史的歲月中,失去了的往往感覺最珍惜。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