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風20131104
來源:作者:齊魯風時間:2013-12-30熱度:0次
刊頭照——濟南 長清 靈巖寺 圣像館 高山/攝
刊頭題字——趙原(濟南燕山中學七年級一班)
1——孜孜以求 石跡齊魯
——紀念地質學家曹國權先生百年誕辰
作者——艾憲森
曹國權先生,湖南長沙人。生于1913年11月16日,卒于2001年7月26日,享年89歲。1936年就讀于北京大學地質系,1940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地質系。他是我國地質事業(yè)的早期開拓者之一,知名的地質學家。20世紀40年代,他曾在四川、湖南進行地質調查和找礦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在江蘇、安徽、遼寧、河北從事磷礦、煤礦、鐵礦等礦種的勘查工作。在安徽、遼寧、河北等省擔任過地質隊隊長,河北省地質局副總工程師;山東省地質礦產局總工程師。曾擔任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十一至三十三屆理事、山東地質學會和山東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山東地質》雜志主編。他自1936年踏入地質大門,60余載為祖國地質事業(yè)奉獻了畢生精力,在礦床勘查和基礎地質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曹總1960年10月調到山東工作,40年間,在山東地礦局主持和指導地質技術工作,在礦床勘查、基礎地質研究等領域取得突出業(yè)績,做出重大貢獻。在他的指導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相繼發(fā)現(xiàn)并評價了萊蕪顧家臺大型富鐵礦床、福山邢家山大型斑巖鉬礦床、泰安大汶口特大型石膏礦床等。特別是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其參與和指導下,突破了長期以來在膠東只著眼石英脈型金礦找礦思路的限制,在與省地質六隊(現(xiàn)在的六院)職工一起發(fā)現(xiàn)和評價玲瓏九曲金礦的同時,系統(tǒng)地總結了膠西北早新華夏系“S”型構造對金礦的控制作用,使山東找金工作在宏觀認識上產生了突破性的飛躍,先后在三山島和焦家發(fā)現(xiàn)了兩處特大型金礦床,并在全國首次提出了“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類型,闡明了其成礦機理。1977年該類型金礦在“全國金礦地質工作會議”上正式命名為“焦家式”金礦。這個在金礦找礦理論上的重大突破,不僅在山東膠西北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多處大型和特大型金礦床,使山東金礦找礦工作躍居全國前列、黃金儲量居全國之首,而且對全國金礦勘查也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曹國權先生為山東金礦找礦工作留下了一筆閃光的重彩。 此外,他主持和指導進行的山東變質巖及變質地層和地殼演化等基礎地質研究和幾輪的1:50萬山東地質編圖、區(qū)調等基礎地質工作,為山東礦床評價、地質礦產勘查技術等工作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提出的“五蓮-榮成斷裂是華北地臺與揚子地臺分界線”的認識,對我國后來開展的大別-膠南造山帶的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和指導價值,并為大陸科學鉆探所證實。
曹總作為我們的老領導、前輩、師長,在山東工作的40余年間,他對地質工作的執(zhí)著和堅韌,他對科研工作的嚴謹和孜孜以求的精神,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1960年,他來山東工作之時已近五十之齡,但他在省局技術領導崗位上擔負著繁重的日常工作的同時,每年都要抽出二三個月的時間堅持到野外地質一線工作。鼓勵和指導地質人員重視野外觀察和要自己作巖礦鑒定,要苦練基本功。特別是對基礎地質調查尤為重視,他親自參加剖面測量,對山東泰山群的層序厘定留下了他辛勤的汗水,至今被地質工作者贊用;山東的區(qū)域地質調查隊伍至今受益,區(qū)調工作在全國同行中是一支有名氣的區(qū)調隊伍。
1978年改革開放后地質工作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雖已67歲的曹總也走進了工作的新天地,重又扛起了局總工程師的重擔。在全局部署了第二輪區(qū)域地質調查,他主持召開了魯西地區(qū)區(qū)域調查研討會,并從泰安經蒙陰至沂水再到兗州進行了十多天的地質路線調查,主持研討泰山和沂水地區(qū)古老變質地層層序和變質侵入巖問題、濟寧巖群層序和變質鐵礦問題、魯西前寒武紀地殼演化問題,等等。1986年,曹總已是74歲高齡時,為解決膠東群地層紛爭,他又親自參加了膠東群現(xiàn)場討論會,自始至終從膠州、平度、萊西、棲霞到煙臺,率領大批地質人員在野外細心觀察,熱烈討論,確定了膠東群劃分新方案,延用至今。在曹總80高齡之后又多次到野外地質研究考察。
曹總在山東的地質工作中特別關心在山東境內分布占60%面積的前寒武系變質巖系,其中蘊藏著豐富的礦產,尤其是金礦和鐵礦。終于在他晚年83歲時,八易其稿的《魯西早前寒紀地質》一書出版。這部凝聚著他的心血、為后人留下寶貴“財富”的著作,受到了國內的關注,并在第30屆世界地質大會上交流。中科院院士、地礦部原副部長、總工程師程裕淇先生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說:“這對推動華北全區(qū)早期地殼演化的進一步研究,將起到積極作用”。
曹總在長期的地質工作管理中,特別重視地質基礎理論建設。20世紀60年代他主持編制了我省地質史上第一份1:50萬山東地質圖,為地礦事業(yè)發(fā)展奠定了工作的基礎;1979年又根據(jù)地質力學理論和研究方法,領導完成了1:50萬《山東構造體系圖》。有關學者、專家評審認為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在他晚年還指導了《山東省區(qū)域地質志》編寫并于1991年出版。這也是山東有關地質學的第一份志書。
上世紀80年代初,曹總又盡心力爭山東省地礦局能有一份公開出版的地質學術期刊,以便及時反映、交流山東省取得的地質成果,以提高地質工作水平。經多方努力和系統(tǒng)準備,《山東地質》終于在1985年出版問世。曹總成為第一屆編委會主任和主編。他還經常撰寫文章,并對來稿認真閱讀和修改,做了許多鋪路、架橋之事。就在曹總辭世的前一個月,還為《山東地質》撰稿,其題名為“山東地質礦產工作的反思”,在兩千多字的文中他提示山東地質工作者在山東地質礦產研究工作中,要開闊思路,大膽探索,要從多角度思考山東地質礦產問題,比如:⑴淄河流域鐵礦大概是同生層狀礦床;⑵萊蕪鐵礦的鐵質可能不是來自巖漿巖,而是寒武-奧陶紀地層;⑶淄河流域和萊蕪地區(qū)可能是兩個互不相連,或者一個斷續(xù)相連的寒武-奧陶紀含鐵盆地;⑷晚石炭與中石炭之間的“魯中運動”值得復議;⑸喜馬拉雅運動對沂沭河斷裂帶活動影響及其內的“滑脫構造”值得重視和研究。這篇論文是年近九旬的曹總老人的絕筆。
曹總在山東工作四十年,為山東地礦事業(yè)的發(fā)展注入了畢生的精力和心血。他平易近人,謙虛謹慎。他勇于探索、重視實踐,省內的每一個新找到礦產地和重要地質剖面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每一項找礦成果都凝聚著他的智慧,曹總是山東地質工作者的良師益友。
曹國權總工程師致力于我國地質科技事業(yè)60余年,特別是在山東工作四十多年成果豐碩、管理有方,業(yè)績凝聚于歷史篇章,是后人學習的榜樣,為人的楷模。
曹國權總工程師一生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他在2001年6月26日“七·一”前夕,為紀念黨的八十華誕以賀卡形式祝賀。他寫道:“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今天氣勢磅礴的中國,就沒有強盛偉大的社會主義!”充分表達了一位老共產黨員對黨的忠誠。他的足跡遍布華夏大地,他的工作業(yè)績留給了祖國,他的敬業(yè)精神傳給了后人。正如中共山東地礦局黨委對老人的評價:“曹國權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為共產主義奮斗的一生”。
在曹國權同志誕辰一百周年之際,我們紀念他、懷念他,繼承他所熱愛的地質科技事業(yè),為社會主義祖國繁榮富強而加倍努力。 (山東省地礦局)
2——故鄉(xiāng)的旋律
作者——張金玲
上周六傍晚,農村老家的堂弟兩口子突然到訪。這個時間來,我還以為出了什么事。一問才知道,他們是來參加當晚市里舉行的廣場舞蹈大賽的,順便過來串個門。雖然以前也聽說過老家村里晚上有跳廣場舞的,只認為那不過是一時的熱潮罷了,沒想到她們能堅持這么久,這么好,更沒想到她們居然會報名參加市里的比賽。雖然嘴里說著祝她們馬到成功之類的話,可心里還是直犯嘀咕:她們,能行嗎?!
弟媳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微笑著向我娓娓道來。近幾年,村委會一直對村民們的業(yè)余文化生活非常重視,不僅建造了籃球場,還安裝了單杠、雙杠等健身器材。為支持廣場舞,聘請了專業(yè)人員教授,購置了高級音響等,還專門在廣場中央按裝了一盞大號路燈,把整個廣場照得如同白晝。有了這么好的條件,引得鄰村的大姑娘小媳婦也都加入進來,這次挑選出來參賽的20名隊員,就是來自四個不同的村子。對這次參賽,她們做了充分準備。
比賽地點設在高密市大劇院廣場,距離我們家不足百米。我們簡單吃過晚飯,便早早來到了比賽現(xiàn)場。廣場上早已是人的海洋,里三層外三層,將演出臺圍了個水泄不通。弟媳要趕去準備,我說:“加油!”她沖我笑笑,信心滿滿地伸出手指做了個“V”字——勝利的手勢!
比賽開始了,臺上的舞蹈隊舞得一個比一個精彩。我不禁為弟媳她們捏了一把汗:不求得什么獎啊,只要不鬧出什么笑話就行了。她們是第六個上場,也是當晚參賽隊中唯一的一支村里來的舞蹈隊!
上場了,統(tǒng)一的桔黃色短袖衫、黑色短褲、黑色平跟布鞋,胸前恰到好處地別了一朵鮮亮的金色彩帶簇的小花,清一色的年輕女性,人人臉上蕩著甜甜的笑意,給人以青春亮麗、積極向上的感覺。跳的是一曲《快樂給力》,隨著音樂那強勁有力的旋律,她們動作嫻熟、張弛有度,步伐一致、配合默契,整個隊形整齊劃一,動感十足!我這個觀者被眼前的一切深深地震憾了!自己也跳過廣場舞,深知要達到這樣的默契絕非一日之功,更何況她們的隊員是來自四個村,要憑著怎樣的精神,付出多大的努力啊!如果不說,誰又能看得出臺上的舞者是一群來自農村——這個社會最基層的人?
舞蹈結束了,隊員們優(yōu)雅地鞠躬、轉身、揮手,有序地穩(wěn)步走下舞臺!“好!”我不禁拍手叫好!至此,在我的心里,她們得不得獎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們展現(xiàn)出了她們獨有的風采!一個“好”字,又怎能表達我當時的心情?我也是從這個村莊走出來的農民的孩子,我了解這個村的過去,可是今天,我的故鄉(xiāng),您讓我素然起敬:您早已變了模樣,不再是以前那個一到夜晚就死氣沉沉的村莊,您變得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有魅力了!
比賽已過去幾天了,可那鏗鏘有力的旋律卻榮繞在我的耳邊、心頭,久久不散……啊,親愛的故鄉(xiāng),那就是您的旋律,優(yōu)美而又充滿無限的活力!
(高密市國土資源局)
3——世外棗園
作者——盧忠勝
如果你想獨處幽靜,遠離塵囂,樂享氧吧,同時還想體驗一下免費的冬棗采摘,那就請你挑選一個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周末,來到鄉(xiāng)下,走進沾化冬棗園。
現(xiàn)在已近霜降季節(jié),大部分棗園采摘結束,棗園全部開放,此時的冬棗園,雖無茂林修竹,流觴曲水之雅,卻絕對具備了曲徑通幽的美妙,其勝景是不會亞于陶澤縣令的桃花源的。
那天郊游,我挑選了一片行距四米、株距三米的園子,因為間隙大一些,樹干長得高一些,穿行其間,不會被棗枝掛到衣服。仰觀綠葉藍天,暢胸抒懷,近察虬樹曲枝,寄情托意,真是一個至美至好的去處,況且,還會有意外的發(fā)現(xiàn)和收獲,那藏在樹葉間,棗農落下的鮮紅熟透的冬棗,在這個時候,不論棗兒大小,不論青紅,吃上一口,那甜脆勁兒,肯定會超乎你的想象,從入口的那刻起,一直甜透你的五臟六腑,迅速甜遍你的全身。
人常說,山珍海味,怎比這紅紅的沾化冬棗,它是那樣的甜,又是那樣的美。毛澤東主席曾說過: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親口嘗一嘗。在霜降這個季節(jié)里,在棗園里,冬棗樹上,親手摘下又紅又鮮的冬棗,盡情盡興享受上一番,那滋味豈是語言所能表達的。除了棗農,有此得天獨厚條件的,實在不多。
常言道:近水樓臺先得月。走進棗園,不但有觀賞美景,愉悅心情之先天優(yōu)勢,還有可觸可摸的又紅又圓的鮮亮冬棗,讓人一飽口福,真是蒼天造化公平公道。
有人說:“一日吃仨棗,終生不見老?!倍瑮椓帜请y得的天然氧吧,益壽延年,怎不讓人向往!怎不讓人流連!如果你在城里呆膩了,呆倦了,請到鄉(xiāng)下來,到沾化冬棗園來,放慢腳步,欣之賞之嘗之。
(沾化縣馮家鎮(zhèn)政府)
4——詩意的游走
作者——李娜
由于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原因,每天都要有兩個小時駕車獨自在路上,最初由于車技不佳,加之路面情況復雜,身心都高度緊張,未曾體會到駕馭的快樂。高速開通之后,每天往返的兩個小時,竟不知不覺間讓我靜下來,專注地開車,打開自己的心靈,去看、去聽、去想——
就如現(xiàn)在,進入十月,似乎只是在無意間,滿目的蔥蘢,既已是秋的金黃,在朝陽或夕照中,那些透過車窗外撲入眼簾的風景,因了與昨日的不同變得蒼涼而壯美,在輕巧的車的滑行中,聽著聽不懂的音樂,偶爾有車從身邊倏忽遠去。外面天氣的冷熱絲毫不覺得,多數(shù)晴朗的天氣里,從加了膜的玻璃窗中灑下的陽光總是無比的溫柔。車廂里隱約有喜歡的藏香。耳畔只是車輪親吻水泥路面溫柔的唰唰聲。路旁的風景轉瞬即逝,這一切讓你完全放松,你所看到的,一切鬧中存靜,在你的面前,一切都不會為昨天不安,不會為明天擔憂,只是努力生活在今天,快樂在此時此刻。如此一來,在汽車輕巧的滑行中,便會體會出仿佛駕馭著自己的靈魂的愉悅……
亦舒說,“外面是一株玫瑰,內心卻是一棵樹,完全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對生活要有一種溫柔的堅持”。做好一些事情是要充滿熱情的,冒一些汗水,有小小的溫暖。生命中的小成就有時是由一個個勇氣帶來。但同時,也要保持著冷靜,讓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那些平時不能放下的事、憂心與不安,往往是我們想要的太多,才容易陷入無謂的煩惱中,何不讓它們像車窗外的風景,瞬間便從眼前掠過,只把美好的都用來欣賞。
高速路的兩側有連片的棚室,寬闊的道路兩旁隔三差五地撐起大大的太陽傘,簡易桌子上堆滿了泛著誘人光澤的葡萄,我關注的是太陽傘下出售葡萄的的人們。他們注視著每一輛來往的汽車,似乎是在等待迎接久違的親人。那翹首以盼的目光,讓我醒悟。我們是同類,所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都是期待著耕耘后的收獲,收獲帶來的實現(xiàn)夢想后的滿足……
每天都要在這條路上游走,如同時光的流逝。但無論走多少遍,由于心境不同,這相同的景色卻仿佛永遠都是不重疊的夢,溫暖又美麗,鮮活又飄渺,親近又疏高,真實又虛無。那天,由于接聽一個電話,我把車停在高速公路的出口。推開車門,迎面撲來的空氣中,嗅出秋的涼意,但身處大自然所帶來的自由感,拉長了時間,一切細密的感受都緩慢向你涌來。秋日的陽光從疏落的枝頭漏下,颯颯的枝葉帶著一圈圈的暈黃,漫天拋灑,仿佛要努力地把自己拋得更遠,更遠。這是如此微妙的時刻,心底潛伏的傷口,一定會在這樣恬淡的境界里慢慢愈合,原本盤踞于內心的那些奢求、欲望,就像這秋天的樹丫上層疊的葉片,終于要在涼風里落去,但那不僅僅是凋零。如果我們能感覺到是一種回歸,就一定會享受到在旋轉的飄落之中,如糖落水中的美感,因緩慢地溶化而安詳,因安詳?shù)囊蕾硕鴾嘏?br> 眼看著人生的野火燒過自己,沒有大聲哭泣,更不會僵臥如蠶,而是自然地接受,把記憶保存在深深的草根里,終會有一個時刻,你自己會來欣賞那野火燒過原野所升起的長煙。這一刻,一定是心被治愈的時光,生命也因此得到更壯美的成長。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場無時無刻不在路上的游走,把所有的付出都看成是一片風景。張愛玲說,“生活好像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卻爬滿了虱子”。太悲涼,平凡如你我,能放下一顆得失之心,悟出平常日子的禪意,不把奔波當成勞頓,而成為一種詩意的游走,讓布衣生活開出花朵是最好不過的。
每天駕車行駛在路上,總會心境豁然開朗,“太陽每天都會出來,明日又是艷陽高照”,即使遭遇可惡的陰天雪雨,我在行駛的途中總是這樣祝福自己!
就如我,秋風高揚,我在前面行駛,你跟后何如?(黑龍江大慶市大同區(qū)文體局)
5——涌廬詩七首
□ 涌廬
歸 來
夜已不寐
所有以夢為霜的日子
卻將離去
春從故鄉(xiāng)來
我乃興奮地
一一喚起它們的名字
雖然記憶的清茶
因思念而泛白
我仍努力打聽著
江南的消息
自那年匆匆而別
那個濯足的女子怎樣了
黃昏獨坐
靜坐在這個七月黃昏
窗外的思緒滲進了一絲清香
卻又在剎那間被時光凝住
像生命的印痕總帶著些憂傷
都市總像讓人窒息的淺月
照著夢境從孤寂里開了花
且容我悄悄地鋪開稿紙
讓夜色迎來詩情的造訪
過了時的
你的心情
也像過了時的
這十二月的天氣
是出奇溫暖
好像春天一樣
只有冷峻的月光
時刻警醒著
照著黑白的影像
保持著堅忍
卻都是些過了時的記憶
其實 那一天我就知道了
很多都已經是過了時的東西
比如說那些無聊的連續(xù)劇
比如摻了糖的白開水
比如你抽屜里的舊紙片
還有這收集了一年的眼淚
感 知
星芒在變換著角度
收攏了這一年的記憶
像收攏了信箋、夏天、還有體溫
層層捆扎
那些單戀的葉子
也像無終的故事
紛紛感知了秋涼
藏一片在袖中
藏一片在風中
而窗外足痕漸遠
聽------落雪的聲音
等待一個人
(給母親)
常想起那些下雨的日子
你踏著泥濘歸來
今已不復某年
像童年綠蔭的墻圍
依稀泛不起一點斑斕
我仍努力著推窗張望
沫雨如昔
空曠的等待
熟悉的飯香——
而門外的那個人
卻不再來了
遺忘的時光
忘了八月還是九月
蟬在街頭的音樂里不安的叫著
那時的天空特別的藍
一些云朵變得低了
好像曾經幸福的日子
變得觸手可及
你卻為何一定拉我去看
那場八十年代的舊電影
光與影在變幻著
黑夜、白晝
都成了必然
那天下午,我們還做了什么
我都已忘記
只記得一片大大的葉子落下時
我剛好閉上了眼睛
那些水的記憶
淌在夏天的時光里,
一些雨水如童年的一些細節(jié),
逆流面前,
映出一個老男人的身影。
它們從哪里來?
又消散而消失、消瘦,
化一泓悠然。
當蔓草青青時,你會發(fā)現(xiàn)
消瘦的不止是骨骼,
還有些思緒,
隱約的歡喜與悲戚的唱和
一起滑落,從黑黑的夜開始
嗚咽于面頰,
像真正沒有了糾纏、拘束,
也就了卻了彼此
陵縣工商局
6——“《三李詩抄》析注”出版
本報訊 日前,《<三李詩抄>析注》由線裝書局出版發(fā)行。為中國(高密)紅高粱文化節(jié)增添了濃重的文化色彩。
該書以清代光緒十二年西安郡齋刻《三李詩抄》為底本,參照乾隆、嘉慶單行本和“三李先生”詩話、日記、墨跡、未刊稿等史料,歷經五載,共計80萬字。
全書共對《三李詩抄》1179首詩歌逐首進行了簡析、校勘和注釋,比較詳細地分析了每首詩歌的寫作背景、動機、寓意和詩人的感受、寄托等,對于高密詩派研究又砌筑了一級臺階。該書附錄部分有“三李先生”交游錄、著作版本考、詩補遺等珍貴資料。其中,“三李先生”補遺詩270首,使該書成為目前收錄“三李先生”詩作最多的第一部著作。參加高密詩派研討會的代表們對該書的出版給予了較高評價,認為這是繼2011年出版《高密詩派研究》一書之后的重要成果,再次填補該項研究國內空白。
“高密詩派”是高密古典文學最高成就的標志,在過去200多年的時間里,以其風雅旨歸、中晚唐律格和寒士氣骨挺生古代詩壇,影響遍及全國十數(shù)省,或傳衍至朝、越、日、韓,成為清代中期山東詩歌的制高點,成為中國“寒士詩歌”的代表性詩派。
該書是由鄒長春、李丹平、趙寶靖合作完成的,由高密詩派研究會和山東新春集團聯(lián)合出版。 (阿文)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