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何培養(yǎng)企業(yè)家
來源:作者:王國良時間:2014-05-12熱度:0次
《論語/雍也》第六篇第二十八章載: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誓,可謂仁之方也已。”
意思是:子貢問孔子:“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么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 孔子回答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圣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這一章很有意思,因為提問者是端木賜(子貢),他是孔子學生中最富有的一位,與貧窮的顏回形成了兩個極端。端木賜的富有不是來自于父母的饋贈和遺產,而是靠自己敏銳而老道的經商才能??组T學說能夠傳播很廣都得益于這位富有的學生用財力去支持和推廣。子貢可以說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儒商”的始祖和原型呢。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比老師孔子小三十一歲。子貢能言善辯,口舌伶俐,頗有外交才能,兼其深諳商業(yè)低買高賣之商理,頗為清高。他非常贊同孔子的學說,所以當他通過轉賣貨物、投資致富后,便想實現老師所說的‘仁’的境界,于是便有了這段對話。
子貢問孔子的話,其實是暗指自己有圣人的行為。
孔子明白子貢話里隱含的意思,但孔子明白子貢是不可能完全做到這些的,但值得肯定的是,子貢的努力方向是正確的。所以孔子并沒有打擊子貢的這種顯擺,而是在批評中含著褒揚的成分:“能做到這種地步,何止是達到了‘仁’!那一定是圣人了。我做不到!即使遠古時候像唐堯虞舜那樣擁有絕對威望和權力的明君也做不到?。 ?br/> 孔子不落痕跡地批評了子貢這種急功近利的想法后,不失時機地提出了“仁”者的標準:“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立于天地之間,有一番事業(yè)和抱負,他也一定會幫助別人達到;自己想要將來通達有前途,也要幫助別人通達。凡事能夠從身邊的人和事做起,做到推己及人,就可以說是仁的方向了?!?br/> 最近,中國的商界興起了一個詞匯叫做“商業(yè)倫理”,那么孔子教導子貢的話大概可以算是最早的商業(yè)倫理理念吧。子貢如果生活在今天,毋庸置疑,也一定是一位卓有見地的企業(yè)家,他和稍晚于自己的另外兩位著名企業(yè)家呂不韋和范蠡相比,子貢的人生得益于有個好老師,及時地為子貢校準了人生的坐標。
我們現代的企業(yè)家們雖然有更好的物質條件和科技手段,但如果再添上那么幾位能夠在關鍵時刻教他們如何做人做事的老師,那效果恐怕是如虎添翼。正是因為有圣人的指點,子貢有了錢成了富人后,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去享樂、去窮奢極欲,或者是徇私枉法謀取更大的利益,而是想要朝著老師指點的實現“仁”的理想的方向努力。在這一點上,子貢和秦國的呂不韋用金錢謀取權利和更多錢財、越國的范蠡功成名就后歸隱享樂不同,他在富有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回報社會,盡一份自己的社會責任!子貢的例子應該說是孔子倡導的儒道和商道結合的典范。
孔子沒有因為自己的學生富有而遷就子貢,依然以自己的師德和人品來言傳身教,這是孔子之所以為圣人的表現。推進一步說,在給子貢的教導里,孔子實際上是提出了企業(yè)家和一切管理者都應該具備的修養(yǎng):不能夠為富不仁,要共同致富;如果你想做一番大事業(yè),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你一定要建立一套企業(yè)文化和激勵機制,讓你的創(chuàng)業(yè)伙伴們認同你的事業(yè),讓他們看到事業(yè)成功以后他們也能夠擁有相應的一切,如果你想讓自己按照自己設定的職業(yè)生涯一路順暢地走下去,你也一定要幫助追隨你的雇員們規(guī)劃好他們在某個階段乃至一生的職業(yè)生涯之路并支持他們走下去。
優(yōu)秀的企業(yè)家就要向子貢學習:胸懷天下,常懷兼濟之心。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多懷仁愛之心,多多換位思考,這樣的企業(yè)家伙伴多,支持率高,前程遠大。大家感受到你的仁愛之心很重要,大家自然愿意和你同心同德。你還要先從自己做起,推進自己企業(yè)的發(fā)展,有余力再進一步推行到自己企業(yè)的產業(yè)鏈、供應商,再進一步推廣到對社會的責任。能夠按照這個方向走下去,這個企業(yè)就能夠在社會上根基深厚,這個企業(yè)家就能夠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有責任感的企業(yè)家了。
如果中國的企業(yè)家們,能夠像子貢這樣思考問題,能夠按照孔子說的那樣執(zhí)行,企業(yè)的社會責任就不再是一句空話或口號。
由此看來,企業(yè)家不僅要重視客戶和合作伙伴,更應該重視高人在關鍵時刻指點迷津的特殊作用。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