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凤阁茶楼信息网_QM品茶坊阁楼_验证qm楼凤论坛技师社区_楼凤阁万花楼论坛

嶺上開遍映山紅

來源:作者:那山那石時間:2012-05-12熱度:0

    當(dāng)映山紅開滿斗篷山的日子,緊張忙碌的幾個驢友相約一道去景中攬勝,閑里看花。
    周六的勻城,清晨灑過一層薄薄的小雨。七點過鐘,我們按時出發(fā)。我們那臺車子是林司的專駕,乘坐的有軍哥、趙師、佘嬢。另外一臺車子是市局的,曦哥書記親自駕車,隨同的有此次活動的組織發(fā)起者“羅攝郎”、張大姐、蒙哥、龍里局的“陳礦長”。一幫子人都是攝影驢友,其中曦哥和佘嬢是新買的攝影機,第一次參加攝影團出行,大家戲稱他們?yōu)榈谝淮纬鲑u“攝像”。
    兩臺車前后朝斗篷山景區(qū)進發(fā),一路走走停停。由于斗篷山是曦哥的“地盤”,當(dāng)我們到達山腳下,曦哥和景區(qū)守門員協(xié)調(diào),出示證件說明來意,在保衛(wèi)處進行了登記后,我們魚貫駛?cè)刖皡^(qū)。
    到達沅江源碑記處,已經(jīng)是10點鐘。
    林司因為腿腳有炎癥,軍哥沒帶攝影機,便留在了山下釣魚。我們一行則打點行囊,裝好干糧,檢查裝備,便沿著胡廣峽谷徒步上山。
    汛期來臨之前的胡廣峽谷,溪水和春季的流量沒有多少變化,也許是生態(tài)的原因,淙淙的流水量比較穩(wěn)定。
峽谷中林木蔥郁,一些原始樹木伸出的枝丫遮過了半個谷底,典型的砂頁巖被溪水沖刷變得越加泛紅,不知名的野花五顏六色競相怒放,偶有蝴蝶蜜蜂在花間飛舞。
    太陽出來了,從樹木縫隙處灑下柱柱光影,散落在林陰下。知了在比賽唱著歌,鳥叫聲此起彼伏,驢友們的相機對準各自感興趣的不同的景物,快門咔嚓咔嚓的聲音和流水聲及鳥叫聲交織在一起,組成了一曲曲初夏變幻起伏的特有和諧交響曲。
    走完半小時的回廊棧橋,右側(cè)方出現(xiàn)了一條通往東山的馬車道,這里是胡廣寨的搭接口,我們沿著馬車道按之字路盤旋上山,一路上歇停,不斷補充體力。
    也許是身居在偏僻的莽莽大山里,交通不便,城市的鋼筋水泥難以運進村,胡廣寨的布衣農(nóng)家依然保存著完好的青瓦木板房,幢幢木房在青山綠水之間依山而建,人工書寫尚未褪色的對聯(lián)映紅了棟棟木屋。當(dāng)我們一行背著各式背包和攝影機步入農(nóng)家,巷道里響起了一陣汪汪的狗叫聲。干凈的村寨道路上沒有牛糞馬便,每棟房舍院落和寨內(nèi)的通道都打起了水泥硬化路,這可能是當(dāng)?shù)卣谛罗r(nóng)村建設(shè)中兼顧當(dāng)前,考慮長遠發(fā)展的一個杰作。
    11點半鐘,我們在胡廣寨稍事停腳再行整裝。盡管太陽升起老高,但是由于山澗溪流布滿了村寨,空氣濕度大,感覺并不炎熱。組織活動的老羅很有經(jīng)驗,在一戶農(nóng)家里尋著一位學(xué)生向?qū)?,妥善安排了回來的農(nóng)家午餐,一鼓作氣繼續(xù)向山上出發(fā)。
    從胡廣寨上山,我們才算正式爬上了山體。山寨的背后是一片梯田,初夏的田塊已經(jīng)耙平,蓄在田塊里的淺水微波蕩漾,秧田里經(jīng)過第二道程序重新移植的秧苗有一個指頭那么高,嫩綠色的葉片上還掛著尚未蒸發(fā)完畢的露珠。
一渠清泉從斗篷山腰橫向蜿蜒,汩汩引入胡廣寨上的梯田,叮咚直響。
    翻過寨后梯田,順著引水渠的水源方向繼續(xù)前行,不多時候,便到了山腰下,這里才算是正式登山的起點。
    在山腳下,遠遠就能看到山頂?shù)挠成郊t,一片片,一簇簇的,在突兀的石頭和山地的斜坡上競相怒放,裝滿了瞳孔的光圈,映紅了視野里的空間,那是最能讓我們鼓動心靈提起興趣加快腳步的顏色。
    上山的第一段路并不緩,加上陽光越來越炙熱,很多同志歇一段走一段,借助手杖,在揮汗如雨的原始從林里貓腰躬行。
    年輕的學(xué)生向?qū)П持鴶z影包和三腳架,晃眼之間便消失在叢林中,只能靠呼喚和打口哨辨別其所在前方的大概位置。
    花了一個多小時爬完第一道叢林屏障,在高原濕地和叢林分界點處裝上一瓶清泉,歇口氣再上幾個梯級路段,前面出現(xiàn)了一片開闊地。
    和來時的叢林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地貌,連山地植物都是涇渭分明。
    我們今天的目的地,是海拔1960米的斗篷山天池,因為從未一睹其芳容,印象中的斗篷天池到底是什么樣子,只有把天山天池、月牙泉等有天池的名山勝景印象統(tǒng)統(tǒng)錄入大腦翻拍過濾,神往成為我們的不竭動力。
    開闊地的地表是白色的細沙土,會隨著風(fēng)吹飄走游離,就像大海邊的白色細鹽。緊貼著土表長著各種野草莓類同科的低矮植物,僅有的灌木叢就是那些盛開的映山紅了。
    同行陳工是學(xué)地質(zhì)的,他介紹說,這種地形屬于泥盆系,斗篷山在約3億年前是一片海洋,后因地殼變動,海水下層,陸地上升,便成了今天的巍巍斗篷。
    連綿起伏的斗篷山脈,在我們持續(xù)上山的過程中總是山重水復(fù),不斷變換著山體,已經(jīng)不是想象中可視范圍內(nèi)的獨秀峰。原以為到達一個山頂便是會當(dāng)凌絕頂了,但尚未到達頂峰時,卻從山腰穿過原始森林進入另外一個山峰。
     “太陽當(dāng)空照,花兒對我笑”,當(dāng)我們爬完斗篷第一峰,漫山遍野的映山紅映紅了高崗山野。站在高高的砂巖石上,一任山風(fēng)拂過耳際,盡情吸收難得的涼爽。同事們舉起手中的攝影機,對著漫山嫩綠和艷花如火拍個不停。
    觸景生情,大腦儲存已久的詩意如泉噴涌。這滿山遍野的映山紅,似乎從《沁園春》的來源地長沙飛來?!奥郊t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偉人站在長沙的水陸橘子洲,滿目美景,暢想同學(xué)少年,風(fēng)華正茂。指點江山的激揚文字,一切過往云煙,盡化在當(dāng)年萬戶侯的糞土里了。
    情感的閘門一旦打開,一發(fā)不可收拾,一任飛思幻想。一九二五年,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dǎo)下,全國工農(nóng)運動形勢高漲,革命的發(fā)展勢頭異常迅猛。震驚世界的“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也遍及十幾個省,各種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正風(fēng)起云涌地開展著。這時候,一方面是工農(nóng)革命運動在蓬勃發(fā)展,另一方面是反動勢力為了維護其反動統(tǒng)治對革命力量進行瘋狂的鎮(zhèn)壓。中華民族的命運將走向何方?是繼續(xù)維護黑暗衰退的反動統(tǒng)治?還是沖垮黑暗統(tǒng)治走向興盛進步?誰將成為主宰發(fā)展方面的力量?這些問題成為人們所關(guān)注的焦點。
    長沙是湖南的省會,是毛澤東求學(xué)和早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從上?;睾祥_展農(nóng)民運動,八月從韶山到長沙,九月前往廣州主持全國農(nóng)民運動講習(xí)所。在長沙逗留期間重游橘子洲,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聯(lián)想起當(dāng)時的革命形勢,便以“長沙”為題寫下了這首《沁園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國革命的領(lǐng)導(dǎo)力量是用馬列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chǎn)黨。
    湖南和貴州緊緊相連。斗篷山是湖南沅江的發(fā)源地,在胡廣峽谷的進口處,矗立著有都勻市人民政府、湖南水文地質(zhì)局、瀟湘晨報社三家共立的“沅江源”石碑,崖上刻有沅江源碑記。“沅江源”三個字是書法家黃永玉寫的。據(jù)2005年《瀟湘晨報》載,湖南省“三省四地四水尋源”活動時,黃永玉揮毫寫下的“湘江源”、“資水源”、“沅江源”、“澧水源”,被刻在四塊巨石上,悄然矗立于貴州、廣西和湖南境內(nèi)四條河流的源頭。 “沅江源”碑揭碑儀式是在2005年4月26日舉行的。
    流經(jīng)湖南省的沅江,在貴州省內(nèi)上游稱龍頭江,中游稱清水江,至黔陽縣黔城鎮(zhèn)與潕水匯合后稱沅江,然后沿雪峰山西側(cè)流經(jīng)辰溪、沅陵、常德等縣注入洞庭湖后歸長江。沅江全長993公里,流域面積近9萬平方公里,大船可通常德,小船可至桃源,是湖南西部和貴州東部的重要航道。沅江在古時就非常有名,以“流水歸宿之地”而得名。在湖南省北部瀕臨洞庭湖濱還有一個以江為名的城市——沅江市。
    沅江市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有1500多年歷史。早在5000多年前,現(xiàn)沅江市境內(nèi)漉湖等地已形成原始村落,到青銅器時代,蓮子塘一帶聚居村落已相當(dāng)密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沅江成為了湘楚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
無獨有偶,站在高山望平川,詩和歌緊緊交織在一起,有關(guān)紅色的故事倒海翻江?!耙拱肴鼏雅翁烀鳎D月喲盼春天,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 …
    思緒浮想聯(lián)翩,一發(fā)不可收拾,《閃閃的紅星》插曲《映山紅》從天外飛來。1960年10月29日到11月14日,在短短半個月的時間里,傅庚辰寫完了劇本中所有的歌曲,配上了合唱,增寫了《紅星照我去戰(zhàn)斗》,并完成了全部樂隊伴奏總譜,每天夜以繼日地工作。這些歌曲經(jīng)攝制組全體討論獲得通過,回到北京后準備開始錄制。就在這時,傅庚辰卻在音樂組一次開會的辦公室里發(fā)現(xiàn)了《閃閃的紅星》文學(xué)劇本的第三稿。其中有一首歌詞寫道:“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臘月盼春風(fēng),若要盼得親人回,嶺上開遍映山紅。”在“四人幫”實行文化專制的時代這幾句話讓傅庚辰怦然心動。音樂組的其他同志也認為這首歌詞好,鼓勵他換歌。但前幾首歌已經(jīng)攝制組討論通過,總譜也已完成,花費了很多心血,馬上就要開始錄音,從頭新寫能否超過從前?思想斗爭很激烈。但是經(jīng)過深入分析,他認識到:冬子媽唱歌的時候,她還不是共產(chǎn)黨員,紅軍到了什么地方,何時回來,她也還不知道。她是憑著信念和向往相信革命一定會勝利,紅軍一定會回來的。所以,在白色恐怖氣氛下,在夜半三更,在山中一個茅屋里,當(dāng)她的兒子問她爸爸和紅軍什么時候回來時,她從心里發(fā)出了向往的歌聲“夜半三更盼天明……”是合乎此情此景下人物的思想感情分寸的。想到這里,傅庚辰下決心舍掉《手捧紅星盼紅軍》(一)、(二)和《熱血迎來紅旗飄》,改寫《映山紅》(一)、(二),并把歌詞中的“若要盼得親人回”改成“若要盼得紅軍來”。
    一陣山風(fēng)吹過,無邊思緒收縮。拍完一個景點,漫山的映山紅終究抵擋不住前行的腳步,盡管視覺永遠不會疲勞,但是天池終極目標尚在呼喚,利用拍照的時間做了一些休整,依然前行。
    翻越第一道山峰,橫穿一道小山梁,便進入了洼地,一大片一人高的水竹林海忽現(xiàn)眼前,整整齊齊,密密麻麻,像一塊運動著的地毯。
    繼續(xù)前行,沒有別路,需要穿越一道水竹林海屏障,竹林中只有一條幾乎看不到痕跡的羊腸小道,因為高寒地帶的水竹林海剛好沒過頭頂,不能直接站立走進去,只有貓著腰。午間的太陽火辣辣的,肘部以下全被竹葉割劃,浸著汗水的鹽漬,又癢又辣,真?zhèn)€地道的“麻辣燙”。
    剛鉆出竹海,又進入原始森林、山路奇特的小,四面看不到方向,難怪在勻城生活多年有經(jīng)驗的老兄們都要請向?qū)?,初來者不迷失方向才怪?BR>    在莽莽叢林中橫過一座山腰,下了一個谷口,繼續(xù)朝著另一個山脊向上前行。外面是懸崖峭壁,深不可測,要不是有茂密的樹木遮擋,行人絕對不敢從山峰頂上走過。
    依附著石壁生長的枯藤老樹,根部緊緊抱著石頭,枝干朝著安全的一邊生長。與植物有特別姻緣的我,敢說這絕對不是植物生理向光性的原因,而是把枝干的重心朝著安全地帶生長,是因為這樣就不易被狂風(fēng)扭斷跌落谷底。生命力之堅強,令我們汗顏。
    據(jù)長期參加野外調(diào)查工作的曦哥介紹,斗篷山頂從12月起就開始積雪,到次年3月才開始化雪。由于高山頂上的樹木經(jīng)受了太多的風(fēng)霜雨雪和低溫嚴寒,沒有一顆筆直的樹干,全部是彎彎曲曲的蛇形枝干,匯成了林海蛇陣。地衣植物爬滿了樹干,讓樹木披上了一層厚厚的外衣,形影相隨,風(fēng)雨相伴,春夏共同滋養(yǎng),相依度過嚴冬。
    在竹海中不時碰到一堆堆被剝下的竹筍外殼,在雨水的浸潤下發(fā)酵,聞到一股股霉?fàn)€的味道,那是斗篷的山民采集竹筍留下的痕跡。據(jù)學(xué)生向?qū)дf,他們一天可以采集五六十斤竹筍,拿到集市上可買到百來元。
    人跡罕至的斗篷山頂偶有驢友上山露營,我們在快達山頂?shù)臅r候,就有貴陽來的三男三女背著背包下山,還帶著一個當(dāng)?shù)氐南驅(qū)?,挎在肩上的布袋里,裝了一袋的竹筍。
    學(xué)生向?qū)б彩浅弥p休日的機遇,遇上時自己當(dāng)個引路人。一天的功夫,掙個50元貼補生活零用。不過這種機遇不是很多,所以上到斗篷的山路,依然那么原始,鮮有絡(luò)繹景象。
   斗篷山巍峨雄壯,連綿起伏。山峰連著山峰,林海接著竹海。土層稍厚的地方,全是濕地,稍不留神,便會一腳陷進稀泥里,同行的趙師雖是勻城人,但未能幸免于沼澤泥潭??磥恚帨侠锩婺芊睦碚撃軌虺蔀槿碎g至理名言,絕對是生活的極品提煉。
    下午兩點多鐘,我們登山組在左沖右突中一路摸索到達天池。此時,高山流水的韻味才在眼見為實中親身體驗。
    斗篷山天池海拔1900米,懶悠悠地躺在斗篷山腰下僅有的稍緩地帶,斗轉(zhuǎn)星移,享受著著人間難得寧靜和悠閑。悠悠的斗篷山,東與丹寨縣、三都水族自治縣毗鄰,南與獨山縣、平塘縣接壤,西與貴定縣相鄰,北與麻江縣交界。
    從山頂流下的地表水和沼澤中積蓄的水分在這里匯聚,成了一個天然的蓄水池。中間還有一個小島,典型的翻版日月潭。池中島上還有一棵高約兩米的不知名的小樹,孤零零長在水中央。據(jù)曦哥說,和他十多年前來看到的一樣,幾乎沒有變化。天池深度約3米,水清見底,一眼就能看到池底的青苔。大家沒有看到池底是否真的有魚存在,恬靜已經(jīng)成為親自大自然的首選。
    一睹天池自然之美,這時大家才感覺到已經(jīng)饑腸轆轆。趕緊翻包找尋一切可以填充能量的食物,緩解饑荒。
    帶去的純凈水瓶喝干了,大家裝起池中的水,咕咚咕咚喝個痛快淋漓。
    相機是這個時候派上用場的最好記錄,留影成為攀登高峰最好見證。趙師架起了三腳架,180度的廣角鏡頭把整個天池的范圍收入記憶保存,自拍讓整個集體狂歡,不留一絲遺憾。
    3點多鐘,夕陽漸漸西下,繼而轉(zhuǎn)變得陰沉。天象告訴我們,不能再流連,該是下山的時候了。
    下山是回頭路,又是下坡路,路熟車輕。加上太陽隱進云層,一掃中午的炎熱,大家放快了腳步,上山時沒有發(fā)現(xiàn)的景物,一路下山拍回來。
    如火的映山紅在隱去的余暉里,漸行漸遠。最后,消逝在身后渾然一體的天空里。但是那漫山的紅色,卻永遠燃燒著每個登山者的心房。


(編輯:作家網(wǎng))

上一篇: 月亮泡的傳說

下一篇: 神秘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