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印象漠河

來源:作者:南舒時間:2012-11-03熱度:0

  漠河,最早是在地理書上見過的。
  怎么也沒有想到,有幸踏上祖國最北端的熱土——漠河。
  我是晚上進入漠河的,印象中的漠河也是朦朧的。比起內地的城市來說,街道不是很寬敞,燈光也不明亮,有點像內地的縣級市。由于沒有吃晚飯,我們來到一個相對人多的街道,進了一家普通餐館。這里的飲食習慣與內地相差無幾,大米,面食為主餐,東北的水餃比較有名,點了一盤水餃,草草吃過后,便到賓館尋找住宿的地方。進了賓館才感覺到了疲勞,是啊,坐了一天的車,該好好休息休息了……
  也許是入睡晚的緣故,早早地被直射房內的陽光驚醒了,估計已是上午九點左右。拿出手機一看,笑了,原來才凌晨4點多,此時的內地還是黎明前的黑暗,而漠河卻日如當午,名不虛傳,不愧為祖國北端最早看到太陽升起的地方。
  漠河印象最深的當屬1987年大興安嶺那場大火。據說是一位林場工人啟動割灌機引燃了地上的汽油,滅火時只熄滅明火,卻沒有滅凈殘余的暗火,再加上大風怒號,致使火勢失控,引起了大興安嶺歷史上恐前的大火。當時的漠河市是一片火海,人們沒地方躲藏,只好蹲在漠河里,肆虐的大火從河上呼嘯而過,過后人們的頭發(fā)便燒焦了。大火燃燒了近一個月,造成的直接損失達4.5億元,間接損失達80多億元,是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森林火災。
  說到大興安嶺火災,漠河人口中都有一個傳說,大火熄滅后,驚奇地發(fā)現:整個城區(qū)幾乎燒成了一片漆黑的焦土……只有四個地方卻安然無恙,就是松苑、清真寺、廁所和墳地。人稱“四大不燒?!背鲇诤闷?,我決定去看一看“四大不燒”之首松苑。出賓館行約5分鐘,但見一片翠綠,是大興安嶺中獨特的松林,約有6萬平方米,最早的時候是以風景林留下的,后來漠河縣政府為了提高城市的品味,投資10萬元修建了這座松苑公園。此時的松林,翠綠中帶著墨暗,給人一種蒼翠欲滴之感。林前躺一臥石,上刻“松苑”大字。漫步在林中的小道,就象步入原始森林:大小松樹林中的物品大多與木有關,連一般公園供歇息的長凳也是圓木制成的。郁郁蔥蔥的森林中,每棵松樹都有一根繩子拴著,繩上系著一個小牌子,記載著樹木的年齡。據說這片松林是全國所有城市內唯一的原始森林公園。
  四大不燒之事,臥石松苑記上有記載:松苑不燒,因吉祥之地,火魔不忍也。其實,這只是人們的想像。大火過后,有人對松苑的幸存進行了考察,認為松苑不燒的原因是北面原是縣委、縣政府駐地,內有兩座三層以上的大樓;兩邊是兩所學校的教學樓和操場,可燃物較少,阻攔了大火的漫延。但不得不承認:在大火漫延的漠河,松苑能完整地保留下來的確是個奇跡。知道松苑不燒的原因后,其他三大不燒的原因也豁然開朗。松苑記中寫道:“清真寺不燒,是因真主威儀,火魔不敢也;茅廁不燒,是因為茅廁火魔不屑也;墳地不燒,是因鬼魅同宗,火魔不犯也。”
  漠河北行約半個小時,到了當地人稱的老金溝。如果不是朋友指點,很難想象這是一條曾經繁榮無比的金溝。溝內干干的,無水、無人,只有凹凸不平砂石不規(guī)則地堆積著,使人有失落之感。據說,電視劇《闖關東》中淘金的場面就是在這里拍攝的。好在溝旁有座李金鏞祠堂,才使我的視覺有了依托。清人李金鏞是江蘇無錫人,早年隨父經商,由李鴻章的推薦,從吉林調到黑龍江漠河籌建金礦。李金鏞開礦興邊,既為朝庭籌辦了資金,又鞏固了邊疆,改善了邊區(qū)人民的生活。由于李金鏞開金礦有功,被當地稱為“金圣”。此地的淘金者淘金前必先來此拜祭李金鏞。直到現在,這個風俗還一直延續(xù)著。為了緬懷李金鏞的業(yè)績,當地人在老金溝旁的山腰上建起了李金鏞祠堂。祠堂正堂大門兩側寫著“開礦安邊興利功業(yè)邁古今,義帳救災恤鄰德政昭宇宙”的楹聯,以表對李金鏞敬佩之情。
  據說老金溝還有一個別名——胭脂溝。我想既然稱胭脂溝,一定與女性有關吧。果不其然,清朝末年,這里采的黃金送往朝廷,慈禧太后見這批貢品足夠宮廷胭脂花銷,一高興,將老溝金礦封為“胭脂溝”。但我始終對這種說法持懷疑態(tài)度。 另一種說法道顯得點真實:當年淘金是男人的天下,在淘出大量黃金的同時,淘金者遠離親人,背井離鄉(xiāng)、居住荒山野嶺,有錢卻沒有地方花。由此卻招來了大批為生存所迫的妓女。小小的老金溝,地方不大,卻有妓院上百家,國內外妓女最多時達千人以上。每天早晨上千青樓女子梳妝打扮,無數胭脂散落在河面,香飄十里,猶如唐人杜牡《阿房宮賦》中所描繪的“渭流漲膩,棄脂水也”。于是,就有了 “胭脂溝”的稱呼。
  離開老金溝,回想漠河血與火的的歷史,我的心久久難以平靜,直到進入一座山林,才恢復了許多。林內滿是傲然挺拔的松樹和白樺樹,曲曲彎彎的山路也是木制而成,兩旁不時傳來靡靡佛樂。行約10分鐘,一尊高大的觀音像站立山之正中,據說這尊觀音像是從三亞南山“請”來的,比三亞南山那座108米海上觀音圣像要小10倍。南山海上觀音法身落成后,原有10.8米的觀音像沒了去處,國內多個地方爭相競要,最終三亞決定把這座原身像安放在漠河的興安嶺上。三亞——漠河兩地的觀音像一個坐南朝北,一個坐北朝南,南北相望,遙相呼應。 更為叫奇的是南山觀音原身像奉安漠河后,山上出現了一輪七彩皆備、艷麗奪目的光環(huán),景色極其美妙。
  我想,光環(huán)的出現,是一種自然征兆,更是一種傳說。離開漠河,遙望著濤濤林海,平靜而秀美。忽然感覺:平安平靜的漠河,才是最美最幸福的漠河。

(編輯:作家網)

上一篇: 秋日讀雨

下一篇: 生肖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