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心灵桃源

来源:作者:徐坚时间:2015-06-10热度:0

也许是受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影响,自学生时代诵读该文后,往往于尘世迷茫,不得志之时,桃花源的记忆就像一个古怪的精灵,时常泛起在脑海。

前几年仙居的公盂火热起来,被驴友们称为华东的香格里拉或最后的桃花源,吸引了大批游人,但去后觉得与心中的那份想象截然不同,说是香格里拉吧,没那份灵气和皑皑白雪,也没有那种超然于尘世之外的宁静。说是桃花源吧?根本没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意境。心中不免充满了惆怅,偶然从摄影作品中发现了云南文山州的坝美村,至今未通公路,只能是船进船出,与《桃花源记》里的描写极具相似,便有了向往之心。选择在桃花盛开的四月去坝美,更多的是想满足对心中桃源的渴望,桃花源里应该遍地桃花罢。

坝美虽然还没有通公路,但从检票口进去后,未入其境已经感觉到太多人工的痕迹,还好进入坝美的山路上全部是用马车来运送游客,颇有几分田园韵趣与古意。一路过来倒也风光旖旎,碧水环绕,修竹茂林,间或一叶轻舟漂浮在山水之间,的确有隐约的桃源味道。

在快进入码头的时候,目睹了壮族的丧礼,这不是表演,是真实存在于生活之中的,我看的挺投入,因为和我们汉族的丧葬方式截然不同,他们是真正的在为一个熟人送行,没有眼泪与哭泣,穿着民族特色的丧服在一个巫师的带领下默默地转圈、低吟,古老的乐器奏出的哀乐几分凄婉几分超然,生命对于他们是平静的,一切就像这山水一样的安宁。生死本来就很平常,虽然我好奇于他们的仪式,但出于对生命的尊重,这次我没有拿起相机,只是带着顿悟踽踽的向桃花源走去。

                       

码头上停了很多像独木舟一样的小船,两头尖尖的,一排只能坐一个人,小船狭长是为了方便通过洞穴里狭窄的地方。自坝美被外人发现后,几乎每个坝美村的人都因此而得到了实惠,撑船、赶马车都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只有满山飞舞的燕子,似乎在向侵犯了他们家园的人们提出抗议。

小舟一进入洞穴就有了《桃花源记》里的感觉,在忽明忽暗的洞中,感受着所谓三天两夜的明暗,进入洞穴的感觉仿佛是上天在提醒我们,人生就是这样仓促,时光飞逝一生匆匆眨眼而过。

很快我们上了岸,眼前真的是豁然开朗,四周群山环绕,一条小路沿着山脚回环,应该是坝美村里主要干道,没有《桃花源记》里阡陌交通的景象,但我还是沉浸在坝美入口的自然里,这里的田园和青山绿水结合的天衣无缝,和谐致远,还有牛马在田野里自由的悠闲的进食,如果再来个牧童在牛背上吹笛那就真成了桃花源,可惜没有见到成片的桃花林,只有偶尔几株零星分布在路边的桃李,红白相间,倒也有几分盎然春意,如果此时能携手心爱的人一起徜徉在小路上,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我一路走着一路拍着,在小路的转角,忽然呈现在我面前的是让我吃惊的景象。这么和谐的田园风光里,竟然凌乱的矗立着一幢幢水泥房子,和我想象中农舍俨然的意境差之千里,就像一个怪瘤生在美人的脖子上,那么显眼,那么的丑陋。更可悲的是坝美著名的古榕树下被村委会建了一个用水泥浇筑的榕树广场,一座横亘在原野中的廊桥也是用水泥浇筑,蜿蜒在田间的小路也是水泥浇筑的,怎么看和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想象中的坝美应该是一些特有的老房子或者茅庐,零星在散落在山野之间,错落有致,即使是大寨屋一样的老房子或者像我们来时见到的城子古村,也比这些水泥房子要有生命。后来了解,全村像毒瘤一样的现代建筑都是违章的,一些隐藏在丛林间的老房子和极具壮族特色的建筑都被村民拆除,盖成了现代建筑,显得不伦不类。

也许是因为坝美一直藏在深山人未识,也许村民们对突然而来的旅游大军手足无措,他们只知道尽快的把自家的房子改造出更多的房间,添加更多的现代电器,可以在旺季出租给游客赚取更多的金钱,甚至荒芜了田园也在所不惜,可他们恰恰忘记了,游人之所以不远千里选择到坝美来旅游,就是为了那份心中的桃花源,那里应该是“屋舍俨然,鸡犬相闻”,是宁静的享受泥土和野草花的芬芳,那里应该是在深夜可以仰望星空,沉静在尘世之外的那份肃穆和安详,而不是嘈杂的灯火和音乐,把现代的一些东西放在这里,恰恰是一种破坏。

杭州有个阿曼法云,是世界顶级的酒店,阿曼的粉丝们,并不是因为出差到了杭州而入住阿曼法云,而是因为阿曼法云开到了杭州,他们才追逐到杭州。因为阿曼法云在收购了整个村庄后,一点都没有破坏村庄的原貌,房子还是原来的石头房子,溪流还是原来的鹅卵石筑就的溪流,一切古老的痕迹都保存完好,边上就是一座古老的寺院,在晨钟暮鼓的梵音里,人们可以静静地悟禅论道,全身心的解放自己,荡涤心灵,这样才吸引到全世界的阿曼粉丝。

如果让我来设计坝美村,我想完全可以在坝美村实现共产主义,应该把所有的现代建筑全部拆除,村民都搬迁到外面,房子恢复到以前的石头房或草庐,里面的设置可以精致一点,但不要安装电视机、无线网络等现代的东西,在坝美就是让人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在宁静的田园里和星空下感受那份超越,让短暂的行程不再受外界的干扰。村里实行统一管理,赶马车的、撑船的、饮食住宿的、种田地的、放牧的都穿上特有的民族服装,每天就上下班一样的工作,老婆婆可以做做针线,老公公可以自制一些民族手工艺品出售,也可以给游人摄影、画像当模特,一切都恢复到原来的生活状态,全部领取工资和分红,这难道不是一个乌托邦的世界,难道不能成为人们现实的桃花源吗?

纵然对坝美村的人工痕迹有很大的失望,但出去沿路上的风景依然秀丽可人,在两岸青山护持下的溪流,承载着我们对坝美的留恋,让我们静静的在心灵的桃源里游弋,虽然出去的洞穴也被打上了灯光,但此时的灯光把洞穴里的钟乳石映衬的惟妙惟肖,不失为一成功之作。

也许我们追逐的桃源是坝美的原始和清静,但可能坝美人心中的桃源就是大城市的繁华和现代的建筑与科技。人的一生,在追觅桃源时总会有不同的失望,而只要保留心中的桃源,人生也会有不同的希望,如果能忘却那一份丑陋,在心中修建自我的心灵桃源,我们一定会见到向往的那道风景,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心灵桃源。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游崂山

下一篇: 母亲的“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