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商鞅
来源:作者:王永刚时间:2014-09-23热度:0次
感怀商鞅
一
和同事一起出差,车从312国道进入商洛市时,一尊伫立于国道旁宽阔广场上雄伟的塑像,引起同事的注意,便问那是谁的雕像,我回答,是商鞅。同事随口便道,噢,原来商洛是因商鞅而得其名。
我摇头予于否认。
其实大多数人都以为商洛是因商鞅而得其名,实际情况是,商鞅原是卫国人,后得秦孝公赏识,在秦国掀起那一场惊天动地被历史称为“商鞅变法”的运动,并封于商邑(依照现在的行政区划,其包括河南内乡东和商洛一带的十五座城镇),依此来看,当时鞅的封地比现在的商洛还要大一些。我给朋友解释道。
近年来,时兴以历史名人来提升某一区域的知名度,凡是能与历史名人挂上钩的,时政当局的治理者都会在这上面做一些文章,标榜与其某种联系或渊源,尽而想借这个台子,唱一出经济或者旅游的戏,是当局者最喜欢做的事情,这不,昨天我去一政府部门办些业务,在会议室里就见到数箱水果,包装上赫然印刷着“孟姜女故乡”,想着是借“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来推广他们的这个水果吧,但我想破了头,也没有想到水果的品质与“孟姜女哭倒长城”之间任何必然联系,无法用史料来验证,孟姜女在世的时候,是不是种过这种水果,或者对这种水里的品质有所改良,如此的牵强让人哑然无语,只能一笑了之了!
站立在诺大的商鞅广场上,雄伟的商鞅塑像面色冷竣的注视着自己治下的封地,似乎仍思考着那场由自己发起并实施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变法……
二
那是一个纵横家盛行的年代,和那些充满抱负的读书人一样,以“刑名之学”出身的卫国人鞅,在而立之年,背负孤剑,在魏国未被重用之后,踏上了秦国的土地,以谋大业。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乱、大动荡的时代,也正是这种动荡与混乱,为豪杰勇士提供了表现自己才能的广阔舞台,鞅这颗在魏国险被埋没的旷世奇才,终于被才登上国君之位的年仅二十二岁的秦孝公赏识,从而开创了一个时代。在秦孝公的强力支持下,鞅充分发挥了其“刑名之学”的特长,先后从农耕、军战和中央集权三方面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政治体制与社会体制的变革,并配套相关的法令及政策,诱以利、惧以刑,三年之后,变法初战告捷,商鞅也被任命为左庶长,成为秦国四个最高行政长官之一。
变法启动到第十个年头,秦国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众“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局面,整个国家俨然变成了一个纪律严明、高效好斗的战争机器,商鞅也被秦孝公升为大良造,是为秦国最高行政官职,统掌军政大权,达到了人生的顶峰。也就是这一年,商鞅亲统秦兵,击败战国七雄之首魏国,秦国成为战国列强中最可怕的国家,秦孝公终成战国霸主,实现了当初商鞅变法所论的“霸道”初衷??梢运担匦⒐肷眺笔甑谋浞ㄓ胫卫?,秦国兵强马壮,已经显现出横扫六合的王者气象,并且一步一步朝着吞并六国、称霸天下的未来走去。
商鞅实施改革之初,中国社会与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期,变革的法令自然要改变传统中某些固有的东西,同时自然会触及到一些权贵的利益,为了保证这些改革能顺利进行,商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上演了著名的“徒木戏”。他把一根三丈之商的大木柱立在都城的南门,发布告说,能够把它迁置到北门的,可获得十金的奖励。民众不信,没人动手,商鞅再出布告,宣布能迁置的人可得五十金的奖励。终于,有一个大胆的人把木柱从南门迁到了北门,商鞅当即兑现承诺。这一看似戏剧性的举措,很快传遍了全国,使人对变法产生了信心。同时,商鞅还反对他的人处于严酷的刑罚,在变法启动的过程中,太子触犯了法规,商鞅没有办法处罚“皇子”,就拿他的两个师傅----贵族虔和贾开刀,一个抓起来关进监狱,一个判处黥刑,在脸上刻字以示惩罚。4年后,虔又犯法,商鞅削掉了他的鼻子。这些举措,都成为世人在论改革法令执行时喜于津津乐道的话题。
然而,历史却在这个时候显示出其冷酷的一面。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商鞅,尽管为秦国的强大付出了无比的努力,然在这出戏的总导演秦孝公驾崩之后,商鞅随即被处于当时最为严酷的车裂之极刑,并诛灭全家。据说当秦惠公派人抓商鞅的时候,商鞅举家逃亡,来到一个叫关下的地方,想投宿旅舍,旅舍的主人不认识商鞅,说:“我不能接待你,商君法令规定,让人投宿而没有验明身份的,会遭受连坐之罪?!闭饫锩娴牧礁龇?,都是商鞅亲自制定,其中一项就是影响后世至今的户籍制度及住宿需出具身份证。商鞅逃回封地商,集结封地的属下,试图与朝歌相抗衡,然在商鞅军爵制调教下的秦国军队此时已是虎狼之师,个个骁勇善战,他们正想通过战功而加官进爵,乌合之众的商鞅部下岂是他们的对手,很快,商鞅便被抓回朝歌,这位历史上的“酷吏之祖”亲自品尝了由自己烹制的酷刑。实施这次酷刑的主使便是我前文所讲的变法中所触犯了法律的太子---即位后称秦惠公。
商鞅虽死,但商鞅既定的政策却均在按预设的轨道上继续运行,重农战略及国有专营体制为财政充沛提供了保障,而其独有的军爵制度更是激励着军事上的野心和凶悍。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秦国先后发起了多达100多场战争,公元221年,秦王嬴政终于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从而开创了中华大地上第一个集权帝国??梢运担眺敝饕逶谡馐辈呕竦萌?。
三
从一个背负孤剑的少年,以改革变法的理念,与秦孝公共同启动了在后世堪称绝响的改革,并成就了秦孝公“霸道”的初衷,秦王嬴政也正是依靠这场改革的成果,最终成就了“千古一帝”的堂皇功业,毫无疑问,这种改革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变革的法令中,如重农抑商、资源国有制度、户籍制度、郡县制度、军爵制度等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商鞅设计了中央集权制的模式。然,商鞅设计了这个故事的开始,也预知了这个故事的结果,却没有预料到自己被车裂的下场,这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嘲讽。
历史千年以承,后世看商鞅变法,还是有让人不寒而栗的地方。如其实行的军爵制,所谓对民诱之以利,看似人人都可以通过战争获取功名富贵,实质上是通过重刑或重赏让全民变成勇敢而凶猛的战士,在他的治国逻辑中,战争是起点,也是终点,并且循环往复,不应该停止;以重农抑商,让民众去耕作,粮食就会迅猛增加,打仗也就有了物资,然后用军爵制度激发民众的战斗热情,攻城略地之后,土地和人口又增加了,就可以扩大农耕,继续发动下一场战争,如此,国家就成了一台强大而无比恐怖的战争机器,人民则成了无知无畏的杀戮之士,为了确保这个战争机器的高速运转,他还通过国家行政手段剥夺富人的财产,让人民始终处于同样的贫穷线上,这种让民弱、民怯、民愚的思想,尽管确保了国家兵源,在短期内可以促使帝国迅速扩张或壮大,但是,其思想的局限性显而易见,违背人性的基本原则,其统治的脆弱性也自是必然。这一点,从世界上看,与其同时代的亚历山大帝国迅速崛起,但又很快的裂解,大秦帝国也如出一辙,仅仅存活了不到二十年;后代的蒙古帝国在征服了大宋王朝之后,其疆域曾横跨欧亚大陆,但也很快的落入同样的历史逻辑之中。世界近代史上的由希特勒所建立起来的德意志帝国,通过变法在近代迅速崛起的大日本帝国,命运均是如此。
就商鞅本人的结局而言,更让人无限感怀。一代改革大师,拓疆兴邦,奠定帝国崛起的基础,可谓丰功伟绩,然却被五马分尸,诛灭全家,可谓惨矣。但仔细究其因,不难发现其中一些端倪。其一是为推行自己的变法,最终实现“霸道”的目的,不惜立酷刑,谓之“酷吏之祖”毫不过分,史书记载,有一次,他在渭河边论法,一口气就杀死了700余人,导致“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 其二,他不允许争论,不允许辩驳,在变法过半时,一些先前反对的人跑到商鞅跟前赞美变法,商鞅说,这些都是“乱化之民”,于是全部流放到偏僻的边城,从此,再也没有人敢于议论国事了。其三,商鞅的经济思想中,“强国”与“富民”似乎是对立的。他极端的认为,人民不但不应该有思考的能力,而且绝对不能够富足?!爸喂?,贵令贫者富,富者贫”,显而易见,商鞅认为理想的状态是让人民始终处在同样的贫穷线上,最好的状态是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粮食----“家不积粟”,以保持饥饿进取的精神面貌,他把国家的强大远远放在了民众富足之前,强调“国强民安”,而不是“国强民富”,所谓“安”,年份好的时候,有口饭吃,饥荒到来的时候,不饿死,这已是最大的善政。
如同我们看蚂蚁搬家而产生的诸多可议论的现象一样,似乎总归结于自身的局限性,但不容我们忽视的事实却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这个早慧的东方文明古国第一个思想高峰期,相继出现了老庄、孔孟、杨墨等诸子百家,其思想如天上之繁星,璀璨夺目,如孔子就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也就是说孔子认为最好的状态是“均无贫”,安居乐业,类似于今天的福利社会、和谐社会的主张,更认为要“藏富于民”;老庄也主张均贫富;而孟子更是提出了民众比国君更为重要的民本思想,这些思想中,无不闪现着朴素的治国为政之道;遗憾的是,商鞅未能汲取其中任何一点有益的部分,而是我行我素的按照自己的“国之所以治者,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一意孤行,无视民间悲与苦,视民众为草芥,并附之以酷刑、重赋、独裁,将中央集团演绎到恐怖的极权主义,其悲剧性结局亦是必然。纵观历史,酷吏、苛政、独裁者从来没有好的下场,无论他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在秦孝公与商鞅进行铁腕变法的22年里,商鞅每次出门,都有十多辆兵车?;?,史记之结怨无数,我想,这个“怨”既有他的政治对手的“仇怨”,当然,肯定也有相当多的“民怨”,这一点,似乎秦孝公已有所意识,他在病重时曾萌生把王位传给商鞅的念头,我想,秦孝公是考虑到一旦他驾崩,离开他支持与?;さ纳眺笨隙ú换嵊泻玫慕峁?,所以才有这种念头吧!
四
风雨如晦,关山似铁。如果说封建主义、中央集权是社会发展的选择,是时代使之然,那么,对比中西方早期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是政治性的封建制度,也就是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化利益,采取了各种措施朝这个方向推进,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的特质,自商鞅以后,影响中国千年历史的治国模式已基本定型,后世历经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特别是在商鞅所倡导的“权者,君之所独制也”影响自今亦不能消除,毫无疑问,世界上最大的贪婪,就是制度的贪婪,没有限制的“君所独制之权”,最终导致了这个早慧的古代东方文明发展到近代时,与现代文明分道而驰,这是让我们叹息的。而与商鞅同时代的希腊、雅典,都对公民社会和民主制度进行了思考和实践,同一时代欧洲的封建庄园并与之配套的,只是经济性的封建制度,更为可惜的是,中国则从来没有出现直接民主这样的事物,专制、集权、独裁已形成了制度和文化上的习惯,千年以来,鲜有改观。甚至直到今天,中国的省市县治理模式仍然没有跳出商鞅当初郡县制的藩篱。
巴菲特说过一句名言:“如果你在错误的路上,奔跑也没有用。而走在正确的路上,大可不必着急?!彼谷艘咽?,以商鞅命名的诺大的这个广场已成为当地市民休闲纳凉的好地方,新修建的高速公路将这个城市与外界更为紧密的连接起来,一直通向远方……
[img]http://b110.photo.store.qq.com/psb?/V10uOxR12CNtlr/Ux5WJFN.B6zeOdRu9oc63aFLHh83cFXWWbUwxi6epaM!/b/dCbPlkGOFQAA&ek=1&kp=1&pt=0&bo=iQJ9AQEAAAAAANA!&su=0184413633&sce=0-12-12&rf=2-9[/img]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