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到大年三十,上午张贴好春联,下午母亲在家包饺子,孩子们就和父辈们一起,用竹篮子带上纸、炮、油炸的果子、肉方、鸡、鱼、酒、包子、蒸馍等供品,去到村外先人的坟前,先摆上供品(或者在点纸后,从篮子里拿出每一样,样样掐下一点让先人尝一尝)、点燃火纸,燃放鞭炮抑或散炮,然后,父辈们在坟前依揖四扣,起来后,孩子们也学样子给先人磕头。那时,因为多是住在一块儿,一般是一大家人结伴而去,除非兄弟间有不和睦的,就单去了。兄弟们各自带着孩子,有时连堂兄弟们也一块儿去。先到祖坟,再到自己的至亲,最后还要到本门比较亲的先人那里烧张纸?;鹬绞遣辉市砩胀甑?,烧完那叫烧绝户纸。因为后人还在,往往都要留一张带回家。那时,父亲弟兄四个,加上两个堂兄弟,和我们这些孩子一起,祭祖的队伍也很可观。如此,也显得家族人丁兴旺,也让先人欣喜。
到了我们能顶事的时候,每年的大年三十下午,也是学着父辈们一样去祭祖。只是由于平坟,太爷以上的祖坟因为找不清确切的地址,去了几年后也不再去了。分支的先人,本不相识,和我们又差了一层关系,也都免了。祭祖上坟,也就拘于太爷太奶和爷爷、二爷的坟茔,他们是葬在一起的。后来母亲和奶奶先后去世,又单立了坟茔,更是必去的。只是现如今,村庄再没有亲人居住,我的兄弟和堂兄弟们,以及父辈,都搬到了镇上、或城里、或其他地方,回去祭祖也成了松散型的。不像小时候,我们堂兄弟在一个小院里住,整天玩在一起。有事说一声就能全出动。如今各奔东西,就连自己的堂侄,几年不见也长成大人相见不相识了。
真的,最近堂兄弟请闺女,我去给礼,见了另一个堂侄和堂侄女,四年不见,长成大人了,哪敢相认。散席后,我给堂哥说,如今孩子们不像我们小时候,一起长大,一起祭祖、一起去吃大桌,知道咱是亲的,骨头缝里亲。他们成年不在一起,大了甚至不认识,也不知到一点亲气。不如这样吧,每年的除夕前一天,我们都带着孩子回去祭祭祖,聚一聚,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血脉传承,一个老坟里烧纸,知道他们是亲的,才有了凝聚力。到了年三十,祭祖后回去不方便。清明节再一起回去聚一聚,一年两次也可以了。堂兄是家族的老大,只要我们商量好,事情就照办了。后来,电话上也计划好吃饭问题,他带回点菜和馍,老家他还有房子有锅,凑乎一顿还是可以的,关键是让孩子们在一起,通过祭祖的方式,凝聚亲情。再亲的人,长期不见面也就不亲了。
时间越来越近,我们都期待着约定的回家祭祖的日子。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