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恋恋呼伦贝尔大草原

来源:作者:武斌时间:2015-09-21热度:0

我对草原的向往由来已久,虽然去过许多大草原,包括西藏的、青海的、新疆的,甚至四川的阿坝,但一直没有去内蒙古大草原,所以对内蒙古大草原心生期待。

终于来来,趁去北京出差的机会,几个朋友相约去看草原,去看呼伦贝尔大草原。因为在海拉尔有朋友的接待,所以行程并不会十分劳累。于是大家的心情迫不及待,而我更是强压自己的喜悦之心。飞机把我们带到了海拉尔,带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

一走出机舱,高原强烈的日光照射过来,且迎来草原的北风,给我们一个下马威,好在我对此习以为常,比在拉萨机场好多了。海拉尔机场建设的富有民族特色,三个蒙古包形式的出站大厅,已经把我们融入到这片土地上了。但最使我留下印象的是扑面而来的草原清香,饱含着泥土的香味。这种味道古老而又亲切,仿佛来自蒙古高原之巅,带着几千年的历史内涵,又夹杂着高原特有的泥土芳香,一股脑涌进我们的身体。顿时感到,视觉是辽阔的,味觉是清爽的,嗅觉是敏锐的,心情愉悦的,精神是亢奋的……,茫茫的草原我来了!

朋友从机场把我们接到,就向城里行驶而去。呼伦贝尔盟就在海拉尔,海拉尔得名于海拉尔河,而海拉尔河得名河道两边生长的野韭菜。有学者说“哈利亚尔”是野韭菜生长的地方,这里有大片的野韭菜,这条河也就叫海拉尔了。也有学者说,海拉尔市“黑色”的意思,就是黑土地。海拉尔河两岸牧草繁茂,呈深绿色,远远望去,与蓝天、白云、绿地之间有如黑绿色飘带,所以也称为墨色之意。海拉尔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全长700多公里,流入额尔古纳河,注入黑龙江,是黑龙江的主要源头之一。海拉尔河牙克石以上地段,地形起伏较大,植被良好,水流较急,河水较清,当河水进入呼伦贝尔草原以后,开始放慢了流速,平坦的大草原使河道迂回曲折,河水漫溢扩散,渗透增加,向河边侵蚀力增强。尤其到与伊敏河汇合处以下,也就是现海拉尔市区后,地势开阔平坦,河道流速每秒钟只能走几公分的距离,常年泡在水中的苇根水草、腐植物把河水染的更黑,就连生长在这里的鲇鱼、鲫鱼都是黑色的。早在2000多年前的原始蒙古人,见到这条黑如墨的水,自然“海拉尔”的河名就产生了。

呼伦贝尔大草原草原已经诱人的了,而它的地名也让我们产生了极大兴趣。这是草原文化,这就是草原带给它们的特质。朋友把我们带进了海拉尔的牧马人蒙古餐厅,地地道道的草原饮食,奶茶、羊排、牛排,奶饼摆满了餐桌,草原的饮食开始敲打我的味蕾,放下自己的斯文,开始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我感觉到穿越了3000年,回到了先祖生活的年代,与草原亲近,与牛羊相伴,与白云追逐,与泥土亲近,地为床天为被,无拘无束,毫无忌惮。

一切都那样亲切自然,一切都那样回归原始。第二天一大早,朋友似乎在吊着我们的胃口,没有先去草原,目的地却是森林。朋友说只有看到森林的高大壮观,才能深刻体味草原悠远辽阔。其实在向红花尔基森林路上草原与我们相伴,牛羊与我们为伍,车窗外一幅幅的草地电脑屏保在我的眼前掠过,我想握住这草原的一切,却只能草草在心中勾画。伊敏河静静流淌,电厂的大烟囱冒着青烟,那些青烟已经被多层净化过了,可以安全排放到大气中。朋友就是伊敏电厂的,自豪地告诉我这些。但我看到电厂的露天煤矿,像是青青草原的一大空洞,不和谐地矗立在那里。虽然已经被绿化着开发,传输带也是不和谐地在草原上延伸很长,让人总感到痛心。这红花尔基,是樟子松的故乡,是大兴安岭遗留在这里神奇。那高大的树冠,足有二十多米,我们漫步林下惬意无比。小松鼠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是这林中的精灵。站在林中的一个制高点,放眼望去,茫茫林海,一望无际,我们来的路在林中蜿蜒。我感觉自己只是像这林间一棵小小的杂树,无关痛痒。

还是真真切切走近呼伦贝尔大草原,是在来海拉尔的第三天。呼伦湖(就是扎赉湖)和贝尔湖,一起构成了这片草原的名字,成就了世界上第三大草原的盛名。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带走了我们的多少情思,多少向往。

来到草原,我还是先去拜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思是“堆子”,就是木、石、土堆。我原来只是从《敖包相会》的歌曲中了解了它的一个大概,却并不知它竟是一个木石土堆砌起来的一个祭坛。敖包是蒙古人重要的祭祀载体,象征神在其位?!睹晒欧缂恰分屑窃亍袄菔剑又瘛?,进行各种祭祀活动,成为天和神灵的象征。清人祁韵士有诗云:“告虔祝庇雪和风,石畔施舍庙祀同。塞远天空望无际,行人膜拜过残丛?!迸笥迅嫠呶宜?,敖包最初只是用来作为指路的标志,判别方向。因为草原像茫茫大海一样,没有可以指路的标识,游牧分界无法识别,只有通过堆砌敖包来解决。我围着敖包从左到右转了三圈,并向敖包上扔了几块碎石,福祉会降临到我的头上吗?蒙古族祭祀敖包,于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召开。那时敖包密插树枝,四周悬挂五颜六色的布条和纸旗,旗上写着经文。焚香点火、喇嘛诵经念咒,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与宗教色彩。礼仪毕,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众歌群舞。后来演变成男女相会谈情说爱的地方,故有“敖包相会”的歌唱。

来到草原,我还是在寻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观场面。但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也并不多见,因为这里并不是“阴山”,并且过度的放牧,已经让我们很少看到那种场面了。我看到一些地鼠—土拨子的洞穴,它在一方面也破坏着草的生长。最主要原因气候异常,年降水量偏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持续高温,水分蒸发量增加,干旱程度加重,沙化土地得不到及时治理。不过,连绵的绿一直延伸着,一直到与蓝天和白云相接的地方。

这里还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出生地,想当年他在这片草原上叱咤风云的场面,那弯弓射大雕的雄姿,无不感到壮怀激烈。如今金戈铁马的场面不复存在,只能看到牛羊在这里悠闲地吃着青草。勒勒车的车轮硕大无比,足有一人多高,在当时草原的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马儿倒也不少,体型健硕,让人望而生畏。在已经失去了当年战争场面的残酷后,只有回报给我们就是驮着游人在草原上撒欢一把。马已经被驯化的服帖,只是偶尔带着点野性,只是在草原上狂奔一会,在当地人的制服下乖乖回到了马圈,当然游人还是安全的,偶尔摔下马能和草原来个全方位的接触,也是别有一番情趣。这里的蒙古包完全融入草原,和天空的白云相迎合。如果您在空中看大地,那蒙古包就是绿色海洋中的一朵朵浪花,凸显着草原的活力。我缓步走进了蒙古包,真想在这里住上几天,可时间让我望而却步。无奈。我只能穿梭在蒙古包之间,寻找那种失去的久远记忆。

蒙古人够热情了,刚才的下马酒还让我带着微微的醉意,现在桌上又摆了一大盘的手抓肉。我真的已经无法再享受这样的大餐,肚子挺的圆圆的,因为这两日一直沉浸在朋友的盛情之下,无法自抑。象征性地在这蒙古包中吃了顿蒙古餐,或多或少扫了主人家的兴趣。这真是我万般无奈啊,蒙古人的豪爽可见一斑!他们对待远方的客人,就如同久违的朋友,让你无法打扰他们的盛情。

走出蒙古包,我去寻找野韭菜,它也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有过介绍。辽阔的草原,我信步前行,经过了一户牧民家的蒙古包,但门已经上了锁,估计是到山那边放牧去了。我透过窗户向里面看了看,地道的牧民家,散发出浓浓的奶味。蒙古包前还摆着收草机和捆草机,不远处草垛捆成一捆捆的,被阳光晒着,像一个个的草原标记提醒着我们这里就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朋友告诉我说,这里的土地没有任何污染,这里的牧草营养丰富,有牧草王国之称,牧草甚至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真是这样,你看这个牧民家的马圈边堆积起来的牧草垛,养出的马健硕无比,我是不敢靠近的。听说牧草中有碱草、苜蓿、针茅和冰草等多种草,都是很好的牧草。其实苜蓿前些年还在我的家乡种植。此时,正是野韭菜花盛开的季节,我看到一些野韭菜,稀稀拉拉的,也没有影视中那么壮观。我顺手采了些开着白色小碎花的野韭菜花,味道和这几天吃的野韭菜花酱相似,后味中带着草原的清香。慢慢往回走,碰到了刚从蒙古包走出的朋友,他告诉我说,这里的野韭菜肯定很少,它一般多长在潮湿的河边,或小山的背阴处。它们迎着风,摇动着美丽的花朵,绽放在整个秋季。

历史学家翦伯赞说,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摇篮,中国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等都是在这个摇篮中长大的,又都是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都是从这里向西向南攻打长城的大门,杀进黄河流域,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梢运岛袈妆炊蟛菰侵泄偈褡謇肺杼ǖ拇蠛筇?。呼伦湖边,我遥望着辽阔的水面,想着从这里走出的北魏,还有从这里走出的金国走出的辽,以至于从这里走出的蒙古人,建立了元朝疆域辽阔!

草原的风,草原的雨,草原的羊群,草原的花,草原的水,草原的一切都是我的挚爱。返回的路上,朋友在车内给我播放起了降央卓玛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的心愿在天边,天边有一片辽阔的大草原,草原茫茫天地间,洁白的蒙古包撒落在河边。我的心爱在高山,高山深处是巍巍的大兴安,林海茫茫云雾间,矫健的雄鹰俯瞰着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白云朵朵飘在飘在我心间。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的心爱我的思恋。我的心愿在河湾,格尔古纳河穿过那大草原,草原母亲我爱你,深深的河水深深的祝愿。呼伦贝尔大草原,白云朵朵飘在飘在我心间。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的心爱我的思恋。呼伦贝尔大草原,白云朵朵飘在飘在我心间。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的心爱我的思恋?!?/p>

是啊,我的心愿就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我愿骑着骏马在草原上撒欢,并参加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我愿在敖包前等着我心爱的姑娘,与她相会。草原是我的一切梦所在,寄托着我所有情思。

我恋恋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的心在草原上,在遥远的天边。

                                                             2015年8月16日于内蒙古海拉尔

                                                             2015年9月19日修改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一墙之隔隔千里

下一篇: 松花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