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离开生我养我的家乡,参军走入了荡涤青春、燃烧梦想的部队,随着工作经历不断的变化,无数个春夏秋冬从我身边悄悄溜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我走过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转眼间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青春小伙鬓角上也长满了白发,但不管心在哪里、身在何处,关于家乡的美好回忆,总是心头那份永远也抹不掉、丢不了、放不下的期许和牵挂。
这不,前几天,远在老家的母亲打来电话,老人家说,春天时她种下的几棵丝瓜爬满了整个小院,因为小院紧靠着村西边的大路,没有大树遮挡,太阳能晒进小院,再加上今年的雨水好,结的丝瓜不仅个头大,而且还粗实,炒出来的菜味道好。用母亲自己的话说,今年的丝瓜长的好,一掐一股水、一捋满院香、一根一盘菜。
听着母亲兴奋的说着家事,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三十多年前。高中毕业那年,爷爷突然去世,奶奶年龄大,父亲和叔叔在外地做生意,几个姑姑都已出嫁,家里承包了十几亩责任田,繁重的农活都落到母亲一个人头上,弟弟、妹妹年龄太小,能够给母亲当帮手的只有我,可母亲不顾个人辛苦和劳累,毅然决然的把我送到了部队,按她的话说,我是喝过几年墨水的,家里就是再困难,也要把我供养出来,到部队后好好工作,混出个人样再回来。
看着母亲期待的眼神,我理解了母亲所有的初衷,到了部队以后,我按照母亲的嘱托拼命的工作,用点点滴滴的努力换取了自己的一步步成功。入伍第一年末,我成为第一个入党的新兵。第二年秋天,我依靠自己的拼搏成为一名军校大学生。初步实现了母亲对我的要求和期望。
我工作的城市距离老家有200多公里,前几年高速公路已经通到了老家门口,过去坐大巴车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到家,如今驾车只需两个半小时就到家了。听说,今年年底还要考试动工修建高速铁路,2017年就可以通车,到那时再回老家只需要四十分钟时间。经济快速发展,家乡面貌变化很快,一不留神,再回来时就茫茫然不知道是哪里啦。
周末,我独自驾车回老家,满布阴霾的天空飘着细密的雨丝,丝毫不影响我欣赏路上漂亮的秋景,惹人陶醉。公路两旁,到处都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绿色的玉米,中间点缀着黄色的大豆,或者是芝麻。田野的尽头是一个个村庄,高大挺拔的杨树,婀娜多姿的柳树,衬托着村庄的静寂和孤独,可也有不甘寂寞的主,那高高的墙头上盛开着的、泛着艳丽黄色的,不肖说,肯定是家乡最常见的丝瓜花。就这样,听着美妙的音乐,看着美丽的秋景,我回到了老家。
母亲为我下了一碗鸡蛋打卤面,你猜她拿啥做的卤,是她专门从小院里摘下的丝瓜。我知道那是母亲的拿手绝活,她在鸡蛋里加少量的水和料酒,然后打散,等油热后将鸡蛋倒入锅内,用筷子把炒好的鸡蛋划散盛出。然后将去了皮的丝瓜切成厚片,先将葱蒜爆香,再将丝瓜下锅翻炒,点入适量的盐后再把刚刚炒好的鸡蛋下进去,放入一两勺酱油,加入适量的开水,再加上点淀粉,大火收汁就做成了丝瓜鸡蛋卤,那味道还用尝吗,你想一想,就想流口水。
关于丝瓜,母亲有着深厚的感情,每一次说起丝瓜的事,她的眼睛里总会萌起一团雾,我知道,那不是雾,那是母亲想到自己的童年,眼睛里快要流下的辛酸的泪水。
母亲出生在建国那年的年末,在她的上边还有四个哥哥,国家刚刚解放,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姥爷和姥姥辛苦一年,也只能解决几个孩子的温饱问题,生活是异常的困难,不过姥姥有她自己的办法,她一个女人家,干不了大集体的重活,就自己找一些轻巧点的农活去干,闲余时间她就带着母亲去田间地头到处找能充饥的东西。有一年秋天,姥姥突然发现村子东头的一棵榆树上有一个被人遗漏的丝瓜,下面的丝瓜秧子已被人砍断,丝瓜孤零零的挂在树枝,被风一吹,像一个铃铛一样晃来晃去,从远处看根本看不出是一只丝瓜,姥姥庆幸自己的这个发现,她高兴地呼喊着母亲的乳名,等母亲来到时,她用手扶住母亲的身体,让母亲爬上那棵高高的榆树,去摘下那只丝瓜。母亲那时候也就是七八岁的样子,身体轻巧,人又瘦小,很快就爬到了树上,摘下了那只丝瓜,可就在下树的时候,一不留神,抱着丝瓜的手滑了,整个人从两米多高的树下掉了下来,在地上躺了好半天,母亲才慢慢的从地上坐起来,年迈的姥姥心疼的不得了,一个劲的埋怨自己,不该让母亲上树摘那个丝瓜。母亲看看姥姥难过得要掉泪的样子,反过来劝姥姥说,没事,没事,摔摔把晦气摔跑啦!这句话一说,倒是把正难过的姥姥给说笑了。
岂不知,母亲从树下掉下那一次开始,就留下了腰疼的毛病,多少年来一干重活,腰就直疼,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好,每一次我劝她到省城的大医院里透视一下看看没有骨折,她总是说没事没事,几十年都这样过来了,能有啥事。其实,我知道,母亲是心疼钱,在她的印象中,只要不是能马上要人命的疼痛啥的,她都忍住,能不到医院的就不去医院。
姥姥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也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无论生活多艰苦,她都会想着法变着花样把一家人的饭食侍弄好,方圆几里都知道她做饭的手艺,再不济世的东西到她手上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听母亲说,姥姥对那一次母亲用小命换来的丝瓜格外的珍视,回家之后,她把丝瓜的干皮剥下来,洗净炒干再凿碎,和着面粉摊成煎饼。她把丝瓜子从丝瓜络里磕出来,放在窗台上晒干,再装进一个玻璃瓶里,留作明年的种子。剩下的丝瓜络她也不舍得扔掉,把最老的那头用剪刀剪下来,用来洗碗刷锅,把剩下的那大半段放进开水里煮,连续煮上几个小时,那白白的丝瓜络就像今天常见的银耳一样,晶莹透亮的,姥姥把它切碎,撒上一些淀粉,用油一煎,金黄金黄的,放到嘴里一嚼,说不出来的好味道,看着姥爷、母亲和四个舅舅吃的那样香,姥姥打心里乐开了花。
多少年以后,再听母亲说起那时候的辛酸事,我在为母亲感到悲哀的同时,也为母亲感到幸运。说真的,没有她经历的这些苦难,也就没有后来母亲对我们姊妹几个那样的严格要求,我们姊妹几个都像孱弱的幼苗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荒废掉,反而在她的精心培养和呵护下长大成才了。
母亲从小跟着姥姥在每年的清明前后把房前的空地刨开,把大土块打碎,把头年留下的丝瓜种子种下,浇上一次透水,再用大树枝顺着窗户搭好结实的架子,等几天后丝瓜出芽以后,用烂底的篮筐把幼苗围住,防止调皮的小鸡小鸭、小猫小狗,用嘴或小蹄子把丝瓜苗给糟蹋啦,再过上十天半个月,丝瓜秧子顺着树枝向上攀爬以后,就没有事啦。丝瓜属于喜温、耐热性作物,喜湿、怕干旱。它既能耐强光,也能耐弱光。生长起来非常简单,只要有日照,不缺水,它就能快速生长。春天的时候,丝瓜主要长秧子,它能把满院子的墙都爬满。夏天和秋天都是收获丝瓜的季节。那个时候,也是母亲和舅舅们最高兴的季节,贫瘠的土地,落后的生产方式,供应不了充足的粮食,瓜菜无形当中成了粮食最好的替代物。丝瓜在这中间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丝瓜,书籍是这样记载的,丝瓜原产欧洲南部和亚洲西部,一种说法是经“丝绸之路”从西域流布中原,另一种说法是经印度传入中国南方,具体年代无法考证。在诗歌盛行的宋代,丝瓜也成了“诗瓜”,丝瓜独特的“文化底蕴”让它脱俗进入了文人的笔下。光一个宋代就有多首吟诵丝瓜的诗歌。杜北山的《咏丝瓜》这样写道:寂寥篱户入泉声,不见山容亦自清。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赵梅隐的《咏丝瓜》是这样描写的:黄花褪束绿身长,白结丝包困晓霜;虚瘦得来成一捻,刚偎人面染脂香。方凤在《寄柳道传黄晋卿两生》中写到:盈盈黄菊丛,栽培费时日。依依五丝瓜,引蔓墙篱出。于今想新花,于今长秋实?;ㄊ灯癫皇?,灌溉尚期密。毋令根荄伤,委弃等藜蒺。张镃的《漫兴》这样写道:茆舍丝瓜弱蔓堆,漫陂鹎鸭去仍回??闭奘樯?,风卷野香迎面来。君端在《春日田园杂兴》中写道:白粉墙头红杏花,竹枪篱下种丝瓜。厨烟乍熟抽心菜,策火新乾卷叶茶。草地雨长应易垦,秧田水足不须车。白头翁妪闲无事,对坐花阴到自斜。郝经也有《咏丝瓜》的诗句:“狂花野蔓满疏篱,恨煞丝瓜结子希?!?/p>
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宋朝时对丝瓜的认识和利用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据史料记载,明朝时,丝瓜已经广泛在全国各地种植,并作为常用中药开始应用。药书上记载丝瓜,最早是在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上,惜墨如金的李时珍老先生用200多字这样记述丝瓜的:“丝瓜,唐宋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以为常蔬。二月下种,生苗引蔓延树竹,或作棚架。其叶大如蜀葵而多丫尖,有细毛刺,取汁,可染绿。其茎有棱,六,七月开黄花,五出,微似胡瓜花,蕊瓣俱黄。其瓜大寸许,长一、二尺,甚则三、四尺,深绿色,有皱点,瓜头如鳖首。嫩时去皮,可烹可曝,点茶充蔬。老则大如杵,筋络缠纽如织成,经霜乃枯,涤釜器,故村人呼为洗锅罗瓜。内有隔,子在隔中,状如栝萎子,黑色而扁。其花苞及嫩叶卷须,皆可食也?!?/p>
对于丝瓜,我忽然对它有了另外的想法。小小的丝瓜,其实是在反映一个人生的大道理:春天,一场透实的雨下过,老乡们便找出往年收藏下的丝瓜种子,点播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或是院中的空闲地上。不久,便有了绿茸茸的丝瓜苗儿,迎着人们欣喜的目光破土而出。夏天,气温渐高,丝瓜到了盛长的时期,人们一不留神,昔日的小秧苗就已爬出长长的一截。此时的丝瓜,像是激情荡漾的农家少女,怀揣着甜美的梦想,翘首探寻着神往的未来,义无反顾地伸延攀爬。一片篱笆,一根树枝,一座沙土堆,一方柴草垛,或一处房檐墙角,就成了她们一生不弃不离的归宿。于是,一株株,一丛丛,一架架的丝瓜,伸展着苍翠的藤儿,串连着碧绿的叶儿,绽放着金灿灿的花儿,满挂着水灵灵、鲜亮亮的瓜条儿,点缀在大街边、小巷旁,编织着乡村独有的诗情画意,流淌在农家人的院里院外。秋天,丝瓜带着满怀的绿色和执着的爱,缠绵于其间,在阳光里抚慰,在风雨中厮守,直至开花结瓜、断根拔秧,终其一生,无怨无悔。冬天,农家的房檐下,悬挂着一串串丝瓜。灶台边,俊俏的小媳妇正用丝瓜络刷洗着盆盆罐罐。窗台上,冬瓜子正经受着风雪雨霜。
丝瓜的一生很短暂,一年当中它经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像人一样经历了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几个阶段。嫩绿的幼芽就像少年人,腾起勃勃生机,寄托美好期望;顶花的丝瓜就像青年人,正值豆蔻年华,富有青春朝气;成熟的丝瓜就像中年人,挑起经济重担,承载社会责任;老的丝瓜络就像老年人,刷洗锅碗瓢盆,贡献美丽余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丝瓜所经历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出它对四季的敏感把握,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生命的坚强感悟。
“腹有经纶何须夸”,这句吟诵丝瓜的诗歌,贴切的反映出它在平凡中孕育伟大的神奇之处,是对丝瓜热爱和向往惬意的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