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乡愁符号

来源:作者:刘春青时间:2015-04-02热度:0

  在许多人心中,农村最吸引人的,乡愁是那一灶暖暖的炉火;乡愁是奶奶驼弯的脊背;乡愁是那一壁斑驳的土墙;乡愁是记忆里那一片再回不去的从前的天空、房屋、树木、河流和小草…… 

 菜畦


    农家小院的菜畦,令人常思常想,回味无穷。那个时候,家家户户在自家院里栅上菜畦,喜欢吃啥就种点啥,那怕是三五棵,解解馋尝尝鲜也行。
农家院里好热闹,鸡打鸣,狗看门,兔跳高,羊撒欢,猫丢盹,猪睡觉,树上的麻雀喳喳叫,千姿百态,各显神通,每一种家畜都是对菜畦生存的摧残。人们只好发挥聪明才智,猪入栏,兔进圈,把菜畦栅起来。母亲急急地拿出前天晚上打好的绑菜畦的麻绳,父亲在零星点缀着鸡屎羊粪籽的院里划上线,每三五步就栽一根木桩子,木桩子间不宽不密插上高粱秆,尽量挤占人行道,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哪怕是能多种出一垄菜也会露出满意的笑容。
    开春了,大人们都忙着挣工分糊口,孩子们星期天、放学后可有活干了,种院最难干的活算是剜院,刚剜过院的黄土地松软绵柔,我喜欢挽起裤管,脱掉鞋子,光脚走在上面,我隐隐觉得自家院的泥土认识我的脚,是那种凉爽爽、麻痒痒地朝周身蔓延的肌肤之亲,内心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浓郁的、温和的情愫,这或许就是人和泥土深至骨髓的那一分亲情吧!该育秧了,在平整的菜畦里上足农家肥,深翻,从井里用辘轳一桶桶打水浇透,撒匀菜籽,薄薄地盖上一层湿润熟土,用塑料布密封严实,过不了几天,就会挤上来密密麻麻的秧苗,等长到二三寸高就倒栽开。接着,西红柿上架,三两天就得打一回杈,花开四五嘟噜就掐头。甜菜撇边叶,不能随它疯长,要长甜根。大蒜得踩苗,葫芦要对花……每年菜畦都换茬。
    后来土地承包到户,农民们成了“地主”,想吃啥种啥,啥值钱种啥,隔三差五赶集,一年四季有新鲜蔬菜瓜果卖,拿粮换用钱买,再也看不起自家院里那点地了。院不种了,菜畦子不栅了,甚至鸡都不养了,兔不喂了,连树上的麻雀也少了,院里平平整整,有的铺上砖,打了水泥凉台??沓说故敲髁亮?,可荒废了自家院里的地倒是让人着实惋惜。
   童年自家院里栅菜畦成了历史,只留下美好的记忆!

砂吊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桑干河流域居住过的村民们,爱用大黑砂吊子,明知道不好看,但砂吊子最擅长炖、焖、煨、焐等烹调法,用它熬菜香,汤鲜质醇,原汁原味,风味浓郁,不散温不变味,煎药无毒素。  
   小时候家里穷,熬菜就一大黑砂吊子,架个哨炉子。砂吊子和哨炉子都是用陶土和沙烧制而成的,土要不胶不黏,不沙不土才行。那年代冬天再冷也烧不起火炉子,能借熬菜架一会哨炉子取暖就不错了。有的地方叫哨炉子为“火帽”,六七寸高的空心圆筒,直径有半尺,无底,下部留有三个通风圆眼,上部有三个三寸长的尖。人们把哨炉子放在盛灰的瓦盆里,砂吊子稳在哨炉子上面,将点着的干柴从尖的豁口处放入,架空的干柴火苗就会直扑锅底。只是烟大呛得人受不了,把家都熏成黑窑洞了?! ?br/>砂吊子不含对人体有害的任何元素,煎炸炖煮食物原汁原味,香浓可口。记得童年时,“娘,我饿了”成了常挂在嘴边的口头语。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五岁那年初秋和爷爷用黑砂吊子煮玉米籽吃的情景。爷爷生着哨炉子,稳上大黑砂吊子,倒进冷水和玉米籽,盖严砂吊盖子。烟不熏低,我蹲在地上等着,两眼紧盯着大黑砂吊子,眼还是被烟熏出了泪,模糊的双眼终于看见大黑砂吊子冒气了,鼻子也飘进了一股股玉米的香味,不知怎么的,嘴里的唾沫就那么多,咽了一口又一口。揭开吊盖,爷爷笑了,肯定是熟了,我忙站起一看,比生玉米籽多多了,还开了花,爷爷两手衬上破布团,端起大黑砂吊子把玉米籽倒进碗里,够多半碗。我下手就抓,忽又放下,不由得把手放进嘴里,又咬又吹,这就叫心急吃不了热玉米。稍凉一会,我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我说:“爷爷,快吃吧?!币担骸耙Р欢!蔽宜担骸翱?,还咬不动?!币πλ担骸澳憧毂鸪粤耍悴刈琶魈斐??!蔽一挂?,后悔吃得太快了,连啥味道都没吃出来。 
   那时候,我家的黑砂吊子不光是吃素,还煮过肉呢,家里养的鸡和兔免不了生老病死,剥皮褪毛开膛后就用大黑砂吊子煮,全村人都能闻见肉味,母亲总是给我多捞上两块,还用菜盖住怕哥哥们看见,我却先把菜吃完了,碗里剩下肉了,还舍不得吃来炫耀,母亲就会催促我快吃。哥哥们不争不抢也不眼红?! ?/p>

   后来的日子好过了,先是过炕火的泥炉子代替了哨炉子烧大黑砂吊子,接着有洋炉筒子的洋炉子取代了泥炉子烧大黑砂吊子,如今用的是煤气灶、电磁炉,铁锅、铝锅、电锅、高压锅应有尽有,大黑砂吊子已渐行渐远??蠢唇窈笙胍已肮サ拇蠛谏暗踝樱挥性诩且渲锌傻昧?。

土窑


    父母在世时,我每次回去都要在老土窑睡上几夜。祖传的土窑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谁也不知道我家的土窑是哪位祖父留下来的杰作。老土窑养人,就连我和我的儿子都生在老土窑,真想不起5间土窑养育了多少我的血亲。
    老家的土窑也有过辉煌的历史,是我的祖先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千百年历史的总结与积累,它不仅成为遮风避雨的地方,更是北方民族灿烂文化的缩影。一排排一孔孔还算整齐,不是在崖下随便挖洞的那种,是平地起窑,三五户土窑相依为命,全是黄土泥巴的功劳,既经济又实惠,窑墙黄土夯实而成,窑拱黄土泥网积砌就,窑顶二尺厚黄土填平,山墙、槛墙、后檐墙、院墙黄土板墙垒起。土窑内壁用大苒泥搅抹两三遍,光滑瓷实,白土子一粉刷白生生的。黄土地的施舍,安顿一家人花不了几百块钱,给帮工吃顿饭、拿盒八分钱的红满天烟就行。土窑很厚实,冬暖夏凉,严寒冻不进,烈暑热不透。垒起锅台,架口大锅,抱捆柴火,风箱一拉,再大的家口立时就会饭熟菜乱,一大家子盘腿围坐在土炕上,好吃好喝好说好乐。“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算是当时的小康生活了。
    老土窑很有人性,有人住永远不会倒塌,要是实在支撑不住了,也会提前向主人打招呼的,裂个长长的缝子,要不塌块泥皮,或来声响炮,从未见过哪家土窑埋人的。有土窑的老院子即使不住人了,哪怕放些柴草锁起来,也不会轻易卖的,视为珍宝怕跑了人气财运,除非没有人烟,年久失修,老窑倒塌,只剩下一处处铁将军把门的空院子了。遮风挡雨的土窑,也需要主人加倍的呵护,每年得用泥巴抹一遍前沿儿,尤其到了雨季,间隔些天就得割除土窑上的杂草,尽量别让雨水停留,土窑是旱鸭子,最不爱在水中长时间浸泡。冬天下雪大了,也得把土窑上的积雪打扫干净,土窑的背已经够弯的了,就让它喘息一下吧。要是有多余的柴火,给土窑厚厚地盖上一层,土窑会暖和一冬的。住过土窑的人都精心装扮过土窑,那年夏初,我从部队探亲回到土窑,翻新了两条土炕,我把两条炕土掺黄土一锹锹全扔土窑上,摊平夯实,用水一洒,那才叫干崩硬,3年土窑上都不长草。我是给土窑下了血本的,要知道炕土可是最好的农家肥,两条炕土比4袋尿素肥效有劲多了,少打四五百斤粮食,只要老土窑满意就行了。
    如今的村里人家景富了,取代老窑的是一排排新房,红砖红瓦,窗明几净,好看亮堂。哎,看来老土窑的寿数是到了。老土窑别倒,你是我心上的宝,你在一天我想你一天内心就踏实一天,我会默默地为你祝福;你在就意味着我的父母健在,我知道父母不会离开土窑也不会再有新人与土窑相依为伴了。要是真有一天土窑撑不住了,我也就永远没有老家了。是留恋是自私,我也说不清楚


大渠


   老家的村东,有一条大渠,弯弯曲曲二十余里,串了大大小小九个村子,见山穿山,见沟筑坝,渠水滋润过无数的田地。当年,站在渠体上望去,深处数丈,浅处2米多、三五米宽的渠道延伸向远方,远处的渠下是一块块良田。
   我的家乡闭塞,有狗咬拖拉机的笑柄。“望天收”的农民长期吃不饱、穿不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水患肆虐,每年都会发生多场洪水泛滥,河堤决口,洪水淹没和冲毁良田,村庄房屋倒塌。再则是干旱,北方广大地区缺少雨水,土地不能灌溉,旱情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于是,壶流河西岸红旗招展,彩旗飘扬,男女老少齐上阵,高音喇叭传来激情的革命歌声,场面热火朝天,气壮山河??剂艘怀∠虼笞匀恍健⒅卫斫雍樗?、兴修水利的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民工们使用最简陋的工具:铣、锹、十字镐、条筐、独轮车、夯,完全靠肩挑手推,奋战在工地上。写上白土字的标语,当时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没有炸药,他们就将柴点燃,用猛火烧石头,然后泼冷水,使石头爆裂;没有铁丝,就用葛藤、竹篾编制抬圈,搬活土垫坝。取土十分困难,首先要揭开冰层或冻土层,然后才能取好土,筑库工地锣鼓雷鸣,你追我赶,晚上用一堆堆明亮的火光作照明,昼夜投入战斗。每天生产队都要组织人对参工人员的工作量进行评比,计算工分。吃的是“瓜菜代”,每人每天能有半斤粮,“三九”严寒,头发结霜,夏日酷暑,汗流浃背,在这样艰苦环境下,修渠筑坝大军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劳动竞赛气势豪迈,提前完成任务。
   大渠季节性水,秋夏浇地放水,冬春空渠。有水的时候,婶子大娘姑娘媳妇就在大渠两岸洗衣裳,挽起裤腿,渠水泡脚,双手揉挫,说说笑笑,热热闹闹。不远处,孩子们在尽情的戏水,一个个光牛牛,露着小鸡鸡,无忧无虑。不过,女孩从没如此的福分。大渠要是空水半个月二十天的,积水的洼坑就有鱼,逮鱼就是稍大点孩子们的快活了,同样是光屁股,略带些许羞怯,抓把渠泥摸在私处。两三孩子们并排爬在水坑,南北两头迎面匍匐前进,相逢时鱼就着急往肚底钻,有谁要是能逮住一条二三两的鲫瓜鱼,还不把小朋友们羡慕好几天。
   尝到种地有水的甜头,村里又奋战今冬明春建起了扬水站,80马力的抽水机,桶粗的水管子,开机得十来个后生用条粗麻绳往着拉,“一二,一二,一二三——”,柴油机一股黑烟喷出,震耳欲聋,霎时,清水喷涌而出,唱着欢歌,随着人意,流向远方,去滋润待哺的禾苗。
   大渠给了村民三分吃落,村民回报大渠十分感情,每年农闲,不管春夏秋冬,无论寒来暑往,人们总是把大渠的淤泥挑净,护堤加固,打扮得漂亮,还在护坡栽上杨柳守护,长成参天大树。
   如今,可怜的大渠,寿命已倾,渠水不再,老化失修,病险率高,效益难以充分发挥,象个干瘪的老将,孤苦无依,不知何日会被填埋,变为一段段的小片荒地。

玩 具


   小时候,农村生活艰苦、物质贫乏,日子都是紧巴巴的,过年穿件新衣裳,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那年代农村孩子没玩具,便耍捉迷藏,过家家儿什么的。小孩子们把身边所有能利用的东西,都可当成玩具,甚至小石头、杏核都能耍的乐在其中。比方说狼吃羊,随地画个棋盘,捡两块小石头当狼,石子作羊。 
   过去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强, 简单的玩具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根本没有买的概念。男孩子能用烟盒叠纸片搧,用铁丝做弹弓;女孩子自己缝沙包,用白麻做毽子。这些自制的“道具”玩得不亦乐乎——不耍个满头大汗,日落西山就不回家。再不就各自拿一把用“木头”制作的“手枪”去玩打仗的游戏,小伙伴兵分两派,霎时间喊叫声一片,模拟电影镜头“冲锋陷阵”。
   风葫芦又叫风车,挑选节长的高粱杆,拨下8根均匀的皮皮,用小刀刮净内瓤,水泡湿沁透变精道,编上三五分钟,就成了铜钱大圆的长16条腿的风葫芦了,再将彩纸剪成小圆双面粘在腿脚,刮风的时候,将风车迎着风,它就会自动旋转起来;风力不够大,推着风车跑,也可产生风力,使它旋转真是好看,在其他地方我还从未见过。一截高粱杆贴两块红纸,或一方红纸四角剪开再粘四角,这是村里的孩子们耍简单的风葫芦。
   从五六岁起,就盼着夏天到来,我们几个小孩编个柳帽就去地里逮蝈蝈,笼子是用绿麻杆或榆树条编的,中午蝈蝈就喝足了露水吃饱了食物,会爬出来边晒太阳边站在庄稼头上唱歌,“唧唧,唧唧——”蝈蝈的大合唱,无忧无虑,快乐得像个天使,听声寻见悄悄靠近迅速扣手。蝈蝈笼一串串挂在院子菜畦里,蝈蝈是天生的歌王,拼命的赛歌,吵得大人睡不着午觉,不管怎样,我是非常喜欢观察它的动态,陶醉它的歌喉,农家小院里愈发显得悦耳动听,摘酸枣抓蝈蝈也就成为我们儿时的最大乐趣。
   小学四年级,过“六一”排练团体操到公社汇演,学校要求每个小学生手持红缨枪。老师的话那个学生敢不听,好为难,到那里找到红缨枪头,早卖废铁了,即使家里有或从十里八村借到,红缨枪头也是锈铁一块,浮石、砖头擦都擦不亮。爹有办法,寻了根刚砍的柳树棍,锛子劈刨子推刀子刮,一晌午功夫初具模型,再把白麻染成红缨枪穗拴上,用红毛笔将枪柄画上红彩带,更映得红缨枪头闪闪发光。一支轻便美观威武的红缨枪,人见人爱,人见人夸。为让我能参加学校举办的小学生手工制作比赛,爹手把手地教我用榆树条编出文具盒大的小农具耱,还有比拳头大的小筐获奖而高兴。
   那时虽然日子过得很苦,但我还是觉得童年比较幸福,自制的玩具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让我无拘无束尽情的耍,给我这60年代出生的人留下最美好的回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民间儿童游戏在农村乡间越来越少。虽然这些游戏知识含量少些,但它对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是有益的。这些游戏伴随着几代人度过了童年,也给如今步入老年的人群留下难以忘怀的情结。
               

拾粪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近年来的“肥”几乎指的都是普遍使用的化学肥料,早些年 “肥”指的农家肥,是人畜粪便为主加工而成的肥料,用时髦的词来说就是有机肥。
   在那个没有化肥的年代,庄稼施肥全靠农家肥。那时候,也没有这肥、那肥,清一色的是农家肥,讲究个千斤肥下地,万斤粮归仓。猪牛羊、鸡鸭鹅的粪便可是农民兄弟壮田促苗的当家肥,除了把自家产生的农家肥物尽其用,还有人专门起早贪黑,背着个筐子到处捡粪。六、七十年代有农民专门起五更挑担粪桶满街叫“小尿赶桶”。 
   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搞勤工俭学,种了五六亩地,粪从何处来,男女生两个厕所的粪便不够,只好发动学生去拾粪。一年级的学生三筐,二三年级的学生五筐,四五年级的学生十筐。秋收过后进入冬季,为了节省饲料,生产队养的骡马驴牛和户家养的猪狗羊鸡白天都放出去寻食,粪便就会散落在村巷、野地 。每天一放学,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去抢粪,着急了就下手抓,再乐哈哈地用细面土擦净手。将拾来的粪攒在自家院的角落里,等攒够一筐就赶紧交给学校。也有贪耍的孩子们怕完不成任务,就趁饲养员不在时偷偷溜进生产队的牲畜圈装上一筐,有时会被抓住,就会扣家长的工分,也就免不了挨鞋底。
   到了夏天,每天放学后就给生产队割青草,青草不是用来喂牲口的,而是沤肥。在村南空闲地里挖一个大坑,把割来的青草统统倒进大坑里,踩得瓷瓷实实的,等装满了草添上水,再用土填封严实发酵。秋后,生产队把高粱杆用铡草机铡成寸断,沤在大坑里,都等来年开春用马车送到地里作肥料。那年代,家家户户都烧土坷垃,就像烤红薯一样,在灶堂四周放上土坷垃,用柴火做饭时烧烤,等烤糊了生产队就收回送到地里作肥。

小河


   家乡的壶流河象一条弯曲的细蓝线, 潺潺的河水唱着欢歌,时而急时而缓时而深时而浅,哗啦啦地流过我的村前,水因村而多情,村庄因水有了灵气,唤发了生机。
   孩提时常跟母亲下河洗衣裳,每到新奇的小河边也不敢涉足,平静的小河时常会发脾气,天上下雨地上流,小河上游暴雨过后,洪水就象脱繮的野马,奔腾而下,尽情嬉水的孩子若跑不及就见不上爹娘了。
   有年夏天,我正上小学三年级,村里演了场《战洪图》电影,许是正赶上老天爷有伤心事,铜钱大的雨点下了三天三夜,还好,没应了阶级敌人“下它七七四十九天”的坏话,倒是村里的四个大坝受不了,一个接着一个相继垛塌,大水夹着滚蛋石一个旋涡套着一个旋涡直冲小河,硬是把小河连腰截断,要不是护河林帮了小河一把,对岸的大片庄稼连同耕地总会卷入洪水之中。小河耐着性子喝了几天乱泥汤,才渐渐恢复了往日的清静。
   火辣辣的太阳照得河水温乎乎的,男孩个个把衣服脱得精光,手捂小鸡鸡,欢快地奔向齐腰深的河心,扎蒙子、仰泳、狗刨,尽兴游玩。游够了,耍乏了,又一齐涌向河边的泥坑,浑身上下涂满泥浆,好似姿式各异的尊尊泥塑,那豪情趣味难以言喻,显现出孩子们顽皮的天性。
   有水就有鱼,家乡的小河也不例外,只是鱼小得可怜,孩子们撅着屁股摸半天,除了一两条放进水瓮里,其余的统统好了老母鸡,鸡屁股当银行,懂事的孩子很感激老母鸡供他们上学。
北方的冬天寒冷漫长,大风奶奶楞劲吹,土窑窗户纸呼呼直响,耐冻的孩子们聚集在一层层封冻的冰河上,滑冰、划冰船、赶冰牛,尽兴玩耍??柿?,就找块石头砸碎冰层,挑块洁净的冰当糖含化。鞋袜和裤腿是免不了要湿透,捡干树枝,搂树叶,围在一起想着法子烤干,一不小心就会烧个洞。这并不影响孩子们下河的兴趣和热情,每天后晌放学或节假日,家乡的小河就是孩子们的乐园。
   这几年老天爷变懒了,连雨都不给下,小河水也少得可怜,沿河两岸挤占河道,毁树种田,拦河坝一个接着一个,一旦十年不遇的洪水暴发,大片耕地将被卷入滔滔的洪水之中。随处拓荒隐患重重,家乡的小河只留下美好的记忆了。

碾子


   “村前的碾子,炕上的猫”。 碾子说白了就是推着碌碡在碾盘上转,碌碡用结实的榆木框住,碌碡窝子要和框上生铁碶子相吻合,这样推起碾杆才能轻松转动。圆形的碾盘也是石头的,平展展光油油黑亮亮的,这就叫硬碰硬。我打小就是在碾盘上耍大的,淘汰快三十多年了,仍记忆犹新。
   碾米是有讲究的,所碾谷物不同,要求也是不一样的,都得在温热的土炕上炕三五天,早起还得揭开席子搅动一遍,稻谷、谷子炕干还不能太干,碾出的米粒整皮净,莜麦先得炒熟用水湿透晾干,才好去皮出面,黍子炕的越干越好,碾米稍破点也无所谓,反正是要磨面的。碾时谷物要铺得均匀,不薄不厚,厚了碾不住,薄了轧烂了。但凡碾米都过三遍,碌碡从里往外挤,象渐起的垄背子围在碾盘上。第一遍粗,用簸箕把粗糠簸去,填在碾子周心处;第二遍细,尽量碾净,去掉细糠;第三遍精,也就是一剶而过,要是米太少,就得把碾盘中心腾空,铺成圆环形,千万别把米碾碎了,要知道,碾碎一粒米如同碾碎一颗心呀!
   我最爱吃碾子碾出的胡麻盐,胡麻日熟短,早早就打下来了,新胡麻在锅里稍微一炒,加点块盐,碾子碾成细面,用箩子一筛,香味溢满整个碾房,连过路人闻见都流口水,既便赶着车也要吆喝住毛驴停下,进去尝上一大口,孩子们更是跑回家嚷嚷着让父母赶快给碾胡麻盐吃。胡麻盐沾杂交高梁糕,胡麻盐拌小米粥,那才叫香哪,连菜都不用就,大人们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那舍得吃只有尝的份了。碾子碾碎的玉米疙仁,还有浸泡晾半干不湿的黄豆、小麦碾子压片,熬成稀饭,也是很好喝的。还能碾制出上好的调味品叫酱面,把苦杏仁、玉米颗、黄豆、谷子、葱胡等在锅里炒糊,碾子碾成细面,熬菜时抓上一把,菜就粘糊糊的有股香味,那时哪有五香面卖,有也不愿花钱买。
   碾子的好处很多,碾房上是我们每天放学后高声批林批孔搞宣传的地方,碾道又是耍迷藏处,碾盘还是做作业打扑克的桌子……如今已是一去不复返了,房拆了,碌碡填坑了,碾盘铺路了,地皮作宅基了,完全彻底地消灭干净了,再也演奏不出这”咯吱扭扭”的乡村音乐了,一丝惆怅,弥漫了整个心头,只留下美好的记忆了。
   碾子,是我们过去生活的一道永恒的风景线,我对碾子永远心存感激。 

野菜


   人们都会赞美春天,我也知道盼来的春天是美好的,漫长的寒冬把我裹得喘不上气来,好在飞雪迎春到,一阵春风把树刮活了,杨树榆树柳树争着绿了枝条,初夏解馋三大希罕杨毛、榆钱和柳叶又来到。
   杨毛是从北方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光乎乎的枝条上长出来的,别的树是先发绿或开花,而杨树偌大的树冠却一天天发黑起来,是因黑乎乎的杨毛所至而成的,但时间持续不会太长,也就是十天半个月左右,杨毛渐渐长大成熟了,不得不离开了杨树的怀抱,随风飘落在田间地头,嘴馋的人们早就等不及杨毛落地了,那管杨毛离家被迫出走的心情。天蒙蒙亮就急急地挎上筐,迷迷惑惑地走在熟悉得闭上眼都能找到田间路边上的老杨树根下,这时间的地大都刚刚耕过,湿漉漉的,平展展的,有的地已种上了玉米,但还不到长出土的时候,这样好的地方既无杂草丛生也没有石头瓦块最易捡杨毛,或蹲或弯腰,就专挑夜晚掉下来的新鲜杨毛捡,杨毛一见阳光就渐渐的干了,也就不好吃了,这就是人们起五更捡杨毛的原因所在。杨毛鲜嫩水灵,用开水在锅里稍微一烫,在凉水中泡上三两天,切上一刀,用油盐水一拌,加点葱花蒜泥,再倒上些醋,那种苦香味真是美极了。
   村里人口福不浅,刚吃过杨毛榆钱就下来了,老家的榆树上一串串鲜嫰的榆钱儿挂满枝头,榆钱儿黄绿、扁圆,就象是一枚枚宣统年间的铜钱,嫩绿的榆钱儿放在鼻子底下闻一闻,清香沁脾,生吃甜如蜂蜜,美如醇酒,孩子们也从中得到了满足。更多的时候是把榆钱当饭吃当菜就,榆钱沾黄糕算是最讲究的了。把榆钱过筛洗好困净水,热锅熟油炸花椒,榆钱下锅和蒸熟的山药丝文火一熬,加点蒜泥,撒上葱花,顿时,家中溢满了榆钱的香味,白绿相间,香甜可口,粘糊糊的沾黄糕,吃上一顿步行走四十里地也不饿。当然,榆钱糕、榆钱窝头吃起来也是那叫一个香,别有一番风味了。
   伴随着花开花落,大地已经全绿,嫩绿泛黄的叶芽缀满柳树枝头,向人们预示着过不了三五天就能吃了。只是柳叶好吃难采摘,柳叶过嫩,撸不得刷不得,只能一叶一叶摘下,靠的是时间积累,渐渐的装满竹篮荆筐。这些新鲜玩艺儿娇生惯养过不得夜,采回家中就得用开水烫,在凉水中泡上一夜,用清水淘一淘,精心调拌,加些葱姜蒜末之类的,一道清凉败火可口诱人香味十足的凉拌菜摆在了你的面前,此时,浓浓的乡村气息就会涌现出来。
   大地创造了很多美好的吃食,人们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只要去努力,就能?;豢谖叮圆痪〉囊安?,尝不完的果实,因为新鲜总是接踵而来。每年的三四月大地复苏、春暖花开、处处绿绿葱葱,是野菜盛产的季节。吃法多样,可凉拌、炒食、鲜食、烧汤、拌面蒸食,也可做馅。荠菜能补肾、马齿苋能治糖尿病、婆婆丁对肝有好处、苋菜清燥热……没有化肥、农药、污染物等有害物质,是纯天然绿色食品,是高质量的无公害蔬菜。
   过去吃糠咽菜那叫糊口果腹,如今日子好过了,大鱼大肉造就了好多嚷嚷着减肥的人,吃厌烦了就想尝希罕换口味,这其中的奥秘谁会说得清,只有感慨回味罢了。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带着奶妈去西部

下一篇: 西行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