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丰碑
——报告文学《国家大宝藏》阅读札记
以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项目“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为题材的大型报告文学《国家大宝藏》近日由大地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从国父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的伟大预言切入,正文由英雄地、新战场、多岛弧、大宝藏等四章组成,以令人深思的青藏高原精神为结语,附录由地质大调查项目“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与研究”主要研制人员名单、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名单和主要完成人名单、国土资源部通报表扬完成特等奖项目单位名单和人员名单等5个部分组成,共35万字、444页。
《国家大宝藏》的创作以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青藏高原精神”为主旨,全面展示百年来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重大事件,突出新时期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的科学成果、宝藏发现与人文精神。是一部集史料性、科普性、文学性于一体的具有历史深度、科学厚度、政治高度的报告文学作品。
《国家大宝藏》属国土资源作家协会2012年部署的重大创作项目之一,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土资源作协副主席郭友钊先生经一年采访、一年创作、一年半修改出版完成。
——题记
若粗略划分,作家作品有应景和纯粹意义上的两类,前者搔痒的是器官,后者震撼的是灵魂。阅读国土资源作协副主席郭友钊先生的《国家大宝藏》,显然是后者。
冰清玉洁的万里蓝天,白云朵朵,苍鹰盘旋。一碧千顷的绿野,草甸广袤,牛羊成群。从空中鸟瞰,闪烁的雪峰、肃立的丛林、盛开的杜鹃、荡漾的湖泊、游动的高原精灵(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等稀有野生动物),均似散落在“天堂的地毯”上的珍珠,熠熠生辉。更有巍峨庄严的布达拉宫,宫内用3721公斤金箔打造的五世达赖喇嘛灵塔,以及随处飘飞的胡琴悠扬,男女老少手拉手围成一圈,以踏足为节、边唱边跳的民族歌舞……
这是旅游者眼中的高原风光,仿佛仰望一轮皎皎明月!
然而皎洁背后的阴影,却是猝不及防的天崩地裂,山体打摆子般颤抖,沙暴冷不丁卷起,时而热浪袭人,时而周天寒彻。还有习以为常的激流险滩,穷凶极恶的滚石坠落、泥流滑坡、地面沉降等等。在这令人毛骨悚然的“生命禁区”、“地狱之门”或“魔鬼谷”里,除自然灾害外,还要时刻警惕歹徒袭击、猛兽出没、吸血昆虫偷袭,忍受因受冻、劳累、饥饿而引起的脑水肿、肺水肿、车祸、旧病复发与缺氧的高原反应……
这,是科考人员和地质队员眼中的青藏高原!
电视连续剧《先遣连》,是一部弘扬汉藏团结、展示人性光辉深度的英雄主义史诗。她记载了建国初期由李狄三率领137位官兵组成的“英雄先遣连”,从新疆于阗出发翻越海拔6420米昆仑山的进藏故事。“先遣连”九死一生,在冰雪绝地里牺牲近百人,仅1951年3月7日一天就举行11次葬礼,十个月后抵达目的地时只剩36人。然而在国土资源系统,只要提起在地质大调查中将魂魄化作高原雄鹰的队员们,我们同样禁不住热泪盈眶:如四川省地质调查院被落石砸死的陈朝荣40岁,被匪徒残忍杀害的曾令宏27岁、吴连仕30岁、李建军30岁、黄立言34岁;如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所被崖壁塌方掩埋的乔多吉43岁、民工米玛18岁,因车祸死亡的徐建峨46岁、刘正蓉54岁、翟辉26岁;如新疆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在热风暴中遇难的周志强18岁、苏云29岁,在采样时失踪三年才发现遗骨的贾志新38岁,因舍身忘我而拖病去世的随队女医生焦立41岁;如陕西省地矿局于2012年2月17日在可可西里失踪、至今仍下落不明的荣洁23岁、杨能昌36岁、高崇民53岁……
历经磨难之后今天还健在的,如连续8年跑青藏高原并发现了青藏铁路沿线6个铁矿异常带的王德发,在飞行禁区“禁飞航线”上航空磁测10年安全无事故的熊盛青,在大场16年“为新青海建设找矿的地质人”王德福等已大名鼎鼎。但是,那些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都奉献在青藏高原,至今仍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地质队员,何止于成千上万?
广袤无垠的青藏高原,囊括了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拥有喜马拉雅山山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横断山脉、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等。在此海拔五六千米的“世界屋脊”之上,正是那些成千上万前赴后继、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地质人,秉承着代代相传的“三光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优良传统,用四肢、用血肉、用灵魂铸就了一座座巍峨的丰碑——
自1999年开始的地质大调查历经12年,25个单位以每年上千人次的数量奔赴青藏高原,以相距4千米的路线拉网式考察荒凉原始的无人区,在“血与汗、冰与火”中徒步行走50万公里(相当于环绕地球12圈半),不仅填补了我国中比例尺地质空白区,而且获得了让世界震惊的重大发现:青藏高原并非5条缝合带而是21条;青藏高原并非无边无际的大洋而是由多岛弧与多海盆构成。这一地质理论的创新、创新历程之艰以及折射出的人性光辉,均似耸立于喜马拉雅山上的珠峰,达到了令世界仰视的高度!
自1999—2010年底,青藏高原已勘探超大型、大型矿床32个,累计新增铜资源量3194万吨,相当于63个大型铜矿床;新增铅锌资源量1519万吨,相当于32个大型铅锌矿床;新增金资源量569吨,相当于28个大型金矿床;新增银资源量23015吨,相当于23个大型银矿床;新增钼资源量176万吨,相当于18个大型钼矿床;新增富铁矿石资源量70401亿吨,相当于14个大型铁矿床;新增钨资源量20万吨,相当于4个大型钨矿床。此外地质学家还在青藏高原确立巨型金属成矿带3条,圈定成矿远景区106个、矿点与找矿异常2000多处……
整个青藏高原的新一轮地质大调查,新增资源量的潜在经济价值高达2.7万亿元,大宝藏的冰山一角终于初显端倪!
12载艰苦卓绝的“开疆拓土”,踩踏着新中国成立50年间一代代地质人为共和国奠基的坎坷足迹,穿梭着祖辈们或详或略、可歌可泣的筚路蓝缕,创新着理论与实践的反复验证、突破与形成,作家挥动高屋建瓴、细致入微的浓笔重彩,井井有条,举重若轻。
洋洋30万言的宏大叙事,洒洒千百组的详实数据、几十号鲜活人物形神兼备的点睛笔触,宛若一曲沉雄、流畅的《勘探队员之歌》,撩拨起高原蓝天上的白云绕贯始终。书稿尾声,附有国务院、国土资源部通报表彰的自1999—2010年底在《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项目的单位与个人名单。抚卷沉思,宛如辉煌壮丽的珠穆朗玛,沿着神奇的“天路”慢镜头推移,渐行渐近最终矗立于读者眼前。而其散发着万丈光芒的峰巅,赫然醒目地镌刻着一行大字:
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忍耐!
特别能团结!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奉献!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