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沟桥

来源:作者:百成时间:2014-09-18热度:0


    游河西来,折向北,复向东,投入淮河的怀抱。淮河水向南一头撞在祝佛寺山脚下,减力东流。这个自然勾勒,间沃土千二百亩。
    横亘在游河和村落之间的一条沟,将土地均分南北两块,南岸稻花飘香,北岸麦浪滚滚。纵卧在三个村落之间的两条沟及其向北的延长线,将土地分割成三等份,自西至东,分别隶属长湾、寺湾、窑冲村民组。
    我就是这片沃土哺育成人的淮河儿女。
    横向河沟东送流水入淮河,主要担负排泄功能。那么,权属上三段,形态上一线,乡民们又是如何管护呢?沟堤蜿蜒曲折,九拐十八弯,不见人力开凿痕迹。拐者,阻滞沟水流速,为下游泄洪赢得时间。弯者,旋就一个个积水潭,涵养着水草,繁衍着鱼虾。人们崇尚自然,无为而治。
    纵向的河沟,脉于横向河沟,膨胀于河堰,络于田间地头。具体地讲,沟的上边是堰,堰的上边是沟,沟的上边是田,田的上边是塘。循环往复,直至南部山腰拦水沟。低地切割的两高地之间,人们用檩条搭架其间,檩上铺摆枝叶,枝叶上密实泥碳土,以此构通两地水流。高地阻隔的两低地之间,人们在高地一侧挖平台,抽基槽,以此构通两地水流。由南至北由此构成农事生产水流系统。人们改造自然,智慧而治。
    这些沟沟壑壑给我少年颇多乐趣。
    一夜骤雨,耳听水塘咚咚的纳水声,眼睁等到天亮。㧟着筐,扛着锹,来到塘上的水沟。用筐堵住沟尾,用锹切泥闸住沟首。少顷,满沟的鲫鱼平躺在沟底水草上,拍打着、跳跃着。历次如此,次次心喜不已。
    水沟两岸匍匐着一种野草,用锹平铲起呈锅巴状,因之人们称谓锅巴藤草。它节状,节节植根于土中。它密实,固护着两岸泥土。它柔软,我们在上打滚滑行。
    感受自然,乐享自然。
    有沟必有桥。卧伏在横沟上三座,分别沟通三个村落南北交通。平躺在纵沟上各一座,沟通东西交通。五座桥同一个构造,中间一个墩,两端各一垛,其上四块青石板。
    石板桥系男人建造。它象儿子,让母亲踩着脊背回娘家;它象丈夫,让妻子温柔地躺在怀中酣眠梦想;它象父亲,让女儿骑在脖颈恣意东张西望。
    相对寺湾村民组,东西各一葫芦形堰,谓之东堰和西堰。不知是先有堰后有村落,先人择水而居,还是先有村落后有堰,先人筑水宜居,已无从考证。但石板桥架在细颈处,恰似丝带揽腰束系堰体,有石砌痕迹充分证明系人力而为。石板桥为什么架在水中央而且漂浮堰水上?
    村落间石板桥十分繁忙。清晨是少妇,她们端的是瓷盆,用的是肥皂,在石板桥上洗的是艳丽的衣裳。上午是太太,她们㧟的是筐,用的是碱面,在石板桥上洗的是老色带补钉的衣裳。老太太有的是时间,一声声槌砸着是是非非,一遍遍搓揉着家长里短。晚上是姑娘,她们端着干净的衣裳,用的是香皂和洗发水。她们坐在石板上,往自己身上浇水,往别人身上撩水,洗去污渍,洗去疲劳。她们换衣裳的当儿,放声嬉笑,以此警告欲在此处通行的男人切勿靠近。偶尔也有飞石落入水中,她们惊呼后,迅速穿上衣裳。
    石板桥,洁衣桥,美人桥。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抚今追昔,沟沟桥桥历历在目。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