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刚调到另外一个乡镇上班不久,我被领导安排到乡计生办锻炼,一边从事文字工作,一边包村下乡,天天忙得连轴转,负责一个村的计划生育工作,那时候的计生工作,开展起来非常困难,农村超生现象严重,多子多福思潮根深蒂固,群众思想认识落后,干群关系紧张,乡村干部出力不讨好,计生工作只能在夹缝中开展,计生干部的主要职责是帮助群众更新生育观念,提高人口忧患意识,算清人口账,鼓励优生优育。
记得那一年,我们乡另辟蹊径,在全乡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计生漫画墙活动,由我组织老师绘画,不久,我乡规模宏大的计生漫画墙告成,没想到它以其形式新颖,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发人深思,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省计生委闻讯领着各地市的计生一把手前来观摩学习,中央电视台也派来记者来这里拍照采访,报道该乡的新闻稿件满天飞,我们乡着实红了一阵子。乡领导喜在眼里,乐在心里,不住夸奖计生办为他们的脸面贴了金、镀了银,于是一高兴,专门给计生办放了三天假,还拿出一部分钱让计生办的人到我省著名景区芒砀山免费游览观光,好好放松放松。
计生办的同事们一个个拍手叫好,第二天便乘车去景点。第一次到大景区游逛,我们的带队领导还带了一台傻瓜照相机,男同事女同事还都精心打扮一番,我戴了一副大框边墨色眼睛,在集市上又花了两块钱买了一根黑皮带,一心只想着能多拍几张美好的瞬间留作纪念,也算此生不虚此行。
当时有一个刚刚从商丘师专毕业分配到计生办的大学生,他叫石兵,小伙子高挑白净,一表人才,我们同在一个管区,经常在一起下乡。在去芒砀山游览之前,石兵比我还兴奋,专门到理发店剪了一个头,头上还打了一圈摩斯,手里还夹着一个当时还极其时髦的黑皮包,被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乡巴佬羡慕的五体投地。多年之后,我们这些同事们看到这张照片时还戏笑石兵,远看像是个收电费的,近看怎么看都不像一个种地的。让大家哈哈笑上大半天。
记得那次游览时,我们在导游的引导下,先是游览了孝王墓、王后墓、斩蛇碑,之后又慕名前往另一个景点--------孔夫子避雨处。其实对于这个景点我们一点也不陌生,都在小时候的书本里早有耳闻,只是没有近距离一饱眼福罢了。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一天,孔子领着众弟子周游列国,路经芒砀山处,被如此美景一下给迷住了,久久不肯离去,在尽情游玩之时,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顿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众弟子赶紧把老师扶到临近的山崖旁下躲避,由于容身之处太小,众弟子及车上所带书籍尽被淋湿,等太阳从云彩里重新钻出来,把淋湿的书籍一一拿到山石上晾晒风干后,才依依不舍继续上路。后来,当地群众在孔夫子避雨的地方,请来石雕大师为孔子刻了一尊雕像,雕像栩栩如生,面容慈祥,雕像的前边,又设了一个灵位,上书:“孔夫子避雨处”,笔锋遒劲有力,沧桑古朴深厚。后人在其弟子们晒书的地方,建了一座古里古香的宇庙,名之曰:“孔子凉书台”。
我和石兵拾步而上,趁别的同事们游览孔夫子凉书台之际,匆匆来到孔夫子避雨处,在孔夫子塑像前,深深鞠了三个躬,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从现实一下飞到春秋战国,在孔圣人的面前,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良久良久,在同事们叽叽喳喳声中,我们如梦方醒,仿佛穿过时空的隧道,又来到现实的原点,比比孔老圣人,先生一生博览群书,仍还孜孜不倦探讨学问,我们有什么理由骄傲呢?站在孔夫子塑像前,同事们“啪啪”为我们按下了快门。
千百年来,虔诚的中华炎黄子孙,一代一代,一拨一拨,有的千里迢迢,纷至沓来,怀着对这位圣人的崇敬之情,拜谒仙祖,寻找造诣。这里成了景区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景点,天天前来朝拜者,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这恐怕连孔圣人自己也不会想到吧,昔日他的避难之地竟成了后人游览的圣地!
时间的指针,牢牢指在一九九五年的五月,抚今追昔,看着眼前的照片,我们无不感慨万千,心潮澎湃,我们在一点点变老,可我们的思绪仍然如同奔涌的黄河,却始终不能平静下来……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