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凉山之缘

来源:作者:周明军时间:2016-09-22热度:0

                                  凉山之缘

                                                           □周明军

凉山,位于怀化市区东南方向,下连高铁南站,海拔1174米,是怀化市城区周边最高山。山上有佛教胜地登岚寺和千年古银杏树。有一简易公路直达山顶,步行两小时路程。树木翠绿,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是登山旅游爱好者的乐园。

                             ——作者题记

今年3月14日,星期六上午,与杨必军、沈泽树等朋友第一次登上凉山后,我对这座山就有了一份深深的牵挂和永远的感动,总有一股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呐喊和呼唤,所以,每次在山上,我都会旁若无人的唱歌和喊山,喊出我心里这份无限的激情和热爱。真想不到,人到中年的我竟然会对一座山产生无限的向往和好感,这份喜爱是我从未有过的感觉,如今真切的感受到的还是心灵里这份不解之缘的强烈冲击和叩问。所以今天,我提起笔来一吐为快,娓娓道来这份难得的凉山之缘。


第一次登凉山,雾雨相伴并作诗

 记得第一次登凉山是缘于日前的一顿聚会晚餐,文友必军在沈队长的邀请下答应了登山,还邀请我一并前行,我珍惜机会,自愿加入天佑登山队。3月14日早上下着大雨,我们三人还有我同事刘淼四个人身背行囊,集合于市委大院,撑着雨伞,挤上公交,来到高铁南站湖天南路终点处,下车穿过绕城高速涵洞,登上水泥公路,开始了正式的登山了。

 早春三月,桃花盛开,天气还是有点寒冷,由于是第一次没经验,我穿着皮鞋长裤,两件厚衣服,没走多远,我就汗流浃背,气喘嘘嘘了。由于春雨绵绵,一遍白雾茫茫,无暇顾及身边美景,只是劝同事刘淼不要对后面一队人马大喊大叫,想不到喜爱登山的人还是很多,更想不到的是后面的队伍里竟然还有一位我的高中同学。当我们历时2个半小时登上了登岚寺院,十分辛苦也十分惬意,大气豪华的登岚寺院大雄宝殿还未正式开放,傍边的千年古树银杏树傲然屹立在山腰上,无数的枝条交错伸向周边天空,显得老成巍峨,我抚摸需要三人才能围抱的大树主干边照了一张合影,留下永恒的记忆。我们四人在寺院厨房烧火取暖,烘干湿衣,到中午时分,人平15元的斋饭吃的津津有味,全是素菜,胜过大鱼大肉,味道真好。用过寺院几位老奶奶做的午饭,我们与她们举手告别,冒雨下山。一首《登凉山》立即吟出来了——

      登凉山

久仰凉山今日游,

五溪宝地物华幽。

春雨绵绵登山路,

雾海茫茫踏征途。

大雄宝殿表诚意,

登岚寺内尝斋素。

积德虽无人相知,

诚心自有天地佑。

  注:这首诗分别发表在2015年6月24日《怀化日报》和2015年第一期《龙标诗联》。


第二次登凉山,赠诗给寺院主持

  3月21日,与第一次登凉山相差一周。我记下了日记,是这样记述的:

今天上午与同事李光生书记、谢才斌主任,还有好友杨必军主任,王经理,向老乡等第二次登凉山,天气好,心情也好。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春分,白天和夜晚是一样长?;故且趵亩鲁醵?,是家乡祭拜灶王菩萨的日子。

  再过两天,就是二月初四,就是我们国土资源人常说的社日(春社,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一般在春分和清明节之间),为什么说社日是国土资源人要记住的节日,很简单,就是这天是土地神灵的生日。

 家乡一般叫做走社,就是纪念土地菩萨的生日,后土为社,后土就是古时候第一个土地神灵的名字,我去年曾经写过一篇《社日里的土地神灵》一文(发表在《中国国土资源报》上),对土地神有过详细的记述。家乡的这个节日很是热闹而有趣,如其说是走社,不如说是踏春野炊。记得社日里,大人小孩,三五成群,你说我笑,带着野炊工具,来到山涧水边,人人动手,架石为灶,摘得野菜,饭菜一熟,毛竹为筷,围成一团,品尝山肴野素,喝几口自酿米酒,哼几句民间小调,春风拂面,山花烂漫,真是无红尘之烦恼,忘人生之忧愁。悠哉乐哉,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李书记脚力足,身体好,他迎着太阳还登上了寺院后的大山山顶,成为这次唯一一个上了山顶的人,虽然年纪最大,但登山神功他为最强的。我只走到半山腰就浑身汗流,腿脚酸痛,实在爬不动了,只好在树林里坐下休息等待李书记下山。我打开收音机,听到怀化广播电台的女主持人说,今天到芷江艾头坪看桃花的游人,由于车多人多,堵路长达三个小时。我的天啊,幸好今天没去,看来到凉山的计划和决策真是对头的哦!我一边学鸟叫,一边大声的喊李书记,喊着喊着,我就对着山下山上大声的喊起山来,真是惬意至极。山上的美景难得,各色树木,长的精彩,我均用相机一一拍下;看见山下远远的怀化市区,朦朦胧胧,建筑房屋一栋接着一栋,铁路高速公路相互交错,感到整座城市与大山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无法作比。只觉得怀化城就像躺在大山怀抱里的一块石头一样。这也许就是久居都市的我们为什么喜欢登山望远的原因吧。

 由于到了中午时分,我和李书记只好原路返回,在寺院里大家一起用过午餐,下山回来的路上,摘了好多的蕨菜和野菜。收获满满,心情愉悦,第三次登凉山不会很久了。

 对了,在用餐时,我将《登凉山》这首诗重新修改好,赠送给寺院主持释登舒先生,聊作登凉山的纪念。


第三次登凉山,烧烤和采竹笋

 4月11日,又是一个周六,早晨下了毛毛细雨,队员们如约集合在市委大院。我清点人数,刚好十人,我局里就有三人,李书记和刘淼。坚持登山是我们的共同爱好,两台车各五人,不到半个小时就来到了凉山脚下。停下车,大家快乐的登山了。沈队长大声的说,今天我们的登山路线有变化,不到登岚寺,而是在牌楼下的大路上分岔,走上山背的一条山路上去。今天的午饭就是烧烤糍粑!

 凉山眼看就在前面,但要走起来,简易公路弯弯如蛇,在距离山顶七里路处,竖立一块石碑:此处距凉山三点五公里。这段路就全是陡坡,走起来很是艰难。虽然春寒料峭,但我们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了分岔处,必军建议照张合影,于是我这个专职摄影师鼓动情绪,一二三,茄子!一张张满开笑容的照片永远的留在了相机里!照完相,我们登上了一条凉山山背的一条荆棘小路,在路上,沈队长用刀砍出了我们烧烤的竹棍,这种竹子的叶子宽大厚长,是用来包粽子的最好粑叶。竹子细长如筷子大小,剔除叶子,一米左右,正是烧烤糍粑的最好杆子。我捆好竹子,用力拖着下山。又步行一个小时后,来到了大片竹林里,竹笋林立,煞是好看。在山坳处,有一座废弃的林场房子,沈队长说,房前有好多干柴,就是这里了。我们站在房子前面,取下干柴,点起火,用竹根穿上糍粑,一人一根一粑,围在火堆边,烧烤起来。加上大家带来的柑桔,苹果和卤豆腐等食物,津津有味地吃了个饱。吃完一顿丰盛的午餐,大家觉得还要干件有纪念意义的事情,看到那么多的竹笋,均表示不摘很遗憾,但不能折很多,每个人只能搞一个,最多也不能超过两个,千万不要破坏竹笋资源,相信农民不会计较我们的这次折笋行动的,更何况有些笋子是长不成竹子的?;褂新繁咭恢纸小安窈钡囊安顺さ檬置ⅲ蠹冶咦弑哒?,不一会儿,就是一大捆,分成几份,人人有份,很是公平。

 记得在废弃林场房子傍边的竹林里,我看到在砖石修成的厕所周围均长满了竹笋,有一竹笋高高的立在女厕所门口中央,被我们取名为“竹将军”,寓意将军把门,万夫莫开。

 难得的烧烤之天,难忘的烧烤美味。在山上烧烤关键是要防止山火问题,要选择防风的地带烧烤,要选择有水源的地方烧烤。烧烤结束后,必须要将余火熄灭,翻开灰烬,清水浇没,确保万无一失后才能离开。


第四次登凉山,野炊和采茶

  4月18日,难得的好天气。沈队长和必军先生在前日就做好了野炊之前的各项准备,两台车八个人,早上八点从市委大院出发,十多分钟来到山脚下,步行2个小时到凉山山顶,又沿着山路翻过山背小道,进入竹林小路来到我们曾经烧烤过的林场房子边,此时已到中午时分。是否下山寻找野炊水源,或者是再次沿着林间小路向山上寻找水源,我们很难统一意见,沈队长凭着经验,作出再次沿着林间小路向山的决定。一行八人在林业小路上盘山而向,带着野炊工具和食材,我背着大米和米酒干鱼等和李书记一边走一边折野菜和小笋子。由于很久未找到水源,大家又连续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带来的水早已喝完,午间的阳光很是酷热,大家非常辛苦和劳累,有的怀疑是不是走错路了,但沈队和必军很坚信这条山路一定会找到水源的。我也鼓励道:这条路上埋有农民接的自来水管子,也有水,说明前方必然有水源的。两位司机队员因为有事又累不肯前往打了退堂鼓,劝都劝不回。余下六人继续往山路行走。半个小时后,终于找到了第一条小溪,大家欢呼一场,小心沿着石壁,走到宽敞对面,喝上了清泉。由于山风异常,环境不好,此地不宜野炊,稍作休整,我们又继续赶路。路越来越小,草越来越深,必军用刀砍出小道,我们披荆斩棘前行。又过去半小时,来到了第二条小溪边,环境更为险峻,大家十分小心,一一攀岩而过,这里更不是野炊之地啊。事不过三,我们穿过一片林子,翻过一道山坳,终于来到了一条宽敞的小溪边,坡度低缓,溪水潺潺,几块巨石宽阔如床,野藤粗大环绕大树,有一宽敞地还留有野炊过的木炭和干柴。大家放下行头,架灶做饭。此时已到下午三点,早已过了午饭时分。但也不觉得饥饿了。沈队负责炒鸭子,李书记负责烧火,刘淼负责煮饭,杨必军负责炒野菜和竹笋腊肉,我负责砍柴。被笑之为“何仙姑”的蔷薇负责洗野菜洗蕨菜(今天一行八人,七男一女,喜称“八仙过?!保?。由于山高气压低,炒鸭子花费近一个小时,到下午四点多我们才吃到午饭。饭菜可口,喝着米酒,十分惬意。到下午五点许,我们酒足饭饱,收拾行头,熄灭炭火,准备回家。沈队考虑,如果原路返回,路程远,天黑也走不出大山,所以一致决定沿着溪水,向下游走回去。路途美景无暇顾及,一行六人拄着拐杖,分工负责野炊工具,正如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走在取经的绝壁山崖路上,刘淼走路缓慢,但摔跤无数;李书记肩挑担子,滑到溪水里,一咕噜爬起来毫发未伤。我殿后唱着山歌鼓舞士气,看到溪边长着许多野茶树,有的高过人头,有的宽大如伞,茶叶茂盛,我一边走一边摘茶叶,当走过茶叶林时,我的衣服口袋里装不下了。一首《赞凉山野茶》脱口而出:

      凉山野茶

清明谷雨长嫩芽,

凉山野游好采茶。

满壶春色关不住,

绿茗半杯醉晚霞。

       注:这首诗分别发表在2015年6月24日《怀化日报》和2015年5月5《大地原创》。

   由于溪水曲折,树高林密,行程迟缓,我们走了三个多小时才走出大山。天早已经黑了。沈队联系好两位回家的司机来中方县鸭嘴岩接我们,当回到夜色中的怀化城时9点多了。这次野炊虽然辛苦,但也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同时也告诉我们:下次的野炊绝不是今天的毫无目的的瞎走和不顾时间的安排了!


凉山神树:千年古银杏树

 每一次登凉山,我都有不同的感受和心情。从第一次的春雨之行,到如今的夏雨之旅,还有多次的晴天艳阳下的登山,我对凉山的好感与日俱增,正如我结识了一位朋友、高人和智者,让我产生一种仰视钦敬的情愫,每一次瞻仰登岚寺和千年古银杏树,都觉得是一份情缘和禅意,还有在寺院结识的主持师傅,信士和煮饭炒菜的善男信女,还有相识的三位随爷爷奶奶上山度暑假的小朋友以及那一条温驯的白狗,都是那样的令人感念和敬意。在这里,我要大笔书写这株千年古银杏树,也许你读了我的文字,一定会对这株树肃然起敬和顶礼膜拜的。可以说,它就是凉山的山神,就是凉山的精灵。

 记得初春第一次与它对视时,只见那无数的枝干密密麻麻,相互交错,遮天蔽日。一株三人才能合围的主杆巨树沧??±希纱擞值ド鍪晁按执蟮拇笫?,依次排成一排,像母子,又像兄弟。我抚摸着大树留下了一张亲密的照片,如今数月已过,大树枝繁叶茂,好似一顶巨伞,满树绿意,充满了希望和朝气。站在树下,微风送爽,心旷神怡,让人产生无限豪情,永远感动。记得湖南一位著名作家说过:一个人如果活过千年,不是妖也是怪;一棵树,如果活过千年,不成神也成精。如今,百年之人很少,千年之树不多。

 关于这株巨大的银杏古树,听当地老人说,自唐代以来,修建登岚寺时,主持就栽下此树,经过宋元明清,中华民国至今七个朝代,上下一千三百多年,生命力依然旺盛顽强。也许正是它的久远和神奇,历朝历代的善男信女们都很崇拜它,把它供为神树。那树枝上挂满了无数的红布条,都是乡亲们虔诚的许愿和祈福。这株古树就成了这一方山水的?;ど瘢渤闪艘环较缜椎木裰е?。记得那一次我们一行登上了凉山最高峰时,下山的路上,我采摘了一大束映山红,走到大树边,将这束鲜花安放在大树的枝桠中,这是我第一次为一棵树鲜花。红红的映山红恰如飘飞的红布条,那是我对这株古树的敬意和念想。

 说起古树的神奇,还有个故事。那天文友必军发现一个秘密后悄悄的对我说,请我仔细观察树枝部分,很神秘的说,那长的物件真的神似啊!我对此颇为惊讶和好奇,不就是一棵古树么?有啥让他如此虔诚和神秘哦?可当我抬头一看到那树干中长有一粗大的酷似男人命根的东西时,我也真的惊呆了。难怪有那么多婚后祈子跪拜上香许愿的人啊,还有许多孱弱多病、惊梦失魂的人家让幼儿小女认古树做亲爹亲娘的迷信??!

 经历一千三百多年的岁月,四十七万四千五百个日日夜夜的古银杏树,从隋唐走来,它是一部自然人文的活的无字史书,它密密的年轮里,它皲裂的树皮里,它片片的树叶上,都是一张张写满故事的书页,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永远的供一辈辈人细细品读。站在这颗古老的树下,我们无比渺小,也自惭形秽,永远也读不完它的故事,永远也感觉不出它的沧桑岁月。它像一个仁慈宽厚的老人智者,不羡慕城市灯红酒绿,不闻见凡间喧闹丝竹,默默地记录着历史,精心守护着这方山水,有诗赞曰:

    

赞凉山银杏

  (一)

千年古银杏,

登岚寺伴行。

凉山有神树,

天佑登山人。

   (二)

千年古银杏,

登岚寺伴行。

轻问几多春,

千年修炼情。

    注:这首诗发表在2015年6月12日《大地原创》。



从3月14日至今,四个月中一百多天里,我已经登凉山十四次了。天佑登山队还将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我为参加这支登山队伍而幸运欣喜。朋友,如果您有缘读了这篇《凉山之缘》一文后,如果您也想登上凉山,或者自愿加入天佑登山队组织,我就是您最好的向导和介绍人啊。嗯,那好的,但愿我们相识在美丽的凉山,让我们谱写新的凉山之缘吧!

朋友,我和天佑登山队的兄弟姐妹们在凉山等您哦!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