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颂》是芬兰最伟大的民族主义音乐作品,是一首用芬兰民歌和故事以及忧伤的旋律组成的音诗,它的作曲者就是西贝柳斯。
让·西贝柳斯(1865—1957),芬兰作曲家,一生创作了100多部作品,其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浓烈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了芬兰和世界的公认,被认为是19世纪民族派浪漫主义音乐最后的代表人物,为芬兰音乐开拓了一个新的时代。
19世纪后半期,处于沙皇俄国压迫下的芬兰,民族意识正在觉醒,争取独立、解放的潮流日渐强大。作为一个音乐家,西贝柳斯以音乐为武器,积极投身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写下了大量的富于芬兰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并以此奠定了作曲家本人以及芬兰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中的地位。
1899年夏,处于沙俄统治下的芬兰人民不满于统治者的压迫和独裁政治,掀起了一场捍卫芬兰的自由和维护宪法权利的运动,人们为了声援被迫相继??谋ń?,组织起为新闻记者募集资金的义演活动,在义演最重要的一次晚会上,展示了以芬兰神话和历史主题组成的在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系列生活画面,这个节目称作“历史场景”。西贝柳斯为这一“历史场景”所写了一首最重要的总结性音诗《芬兰颂》。当时,由于处于沙俄的重压之下,上演时曾冠以《夜曲》这样的标题,以瞒过当局审查。
这是一首结构严谨的宏伟篇章!整个乐曲一气呵成。欣赏整首曲子,我们仿佛置身于芬兰辽阔美丽的大自然之中,一派华美的北极风光之下。我们能感受到苦难、抗争、英勇、无畏、自由和坚定,也能领略到胜利、细腻、喜悦、优美、纯净和深沉!从抗争、呐喊到显示出的充满必胜信心的斗争动机和胜利场面,更有庄严舒缓的颂歌主题,洋溢着人民大众对祖国的崇高热爱而神圣的感情。每次的欣赏和聆听对我都是一次心灵的激励和鼓舞,也是一次荡涤与安慰。我想,有这些样感情与品格的民族,肯定是最丰富最完美的名族!
最早接触这首曲子,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大约在1988年吧,我让一位出差到合肥的同事替我到大些的书店给我买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磁带,那时候黄山市的书店根本买不到这类内容的磁带。同事出差归来给我买来了,是宝丽金的产品,说明全是英文的,价格是11元人民币——这在当时真的不是个小数目,要知道那时候我们的工资全部加起来也就100来块钱,在社会上还算比较高的。磁带的A面是《培尔·金特》组曲,B面就是西贝柳斯的几首作品,其中就有《芬兰颂》和《忧郁圆舞曲》。这首曲子就这样陪伴了我20多个春秋,带给了我无数的认知和感慨!这里我要顺便向朋友们推荐听听他的《忧郁圆舞曲》,这就是西贝柳斯的风格。
《芬兰颂》不但成为西贝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而且也成为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在向全世界诉说这个北欧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卓越抗争,也使全世界确信芬兰并不是沙俄独裁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所起的作用比千万本小册子和报刊论文都重要得多。它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
说到“第二国歌”,我们会自然地联想到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也被称作奥地利的第二国歌。这首乐曲、包括施特劳斯的许多其他圆舞曲和波尔卡,都向我们展示了奥地利的热情奔放、华美和享乐。乐曲大多优美动听、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但我说这就像“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一样,施特劳斯的曲子只能是下里巴人,而西贝柳斯的曲子确是“阳春白雪”。施特劳斯让我们学会享受和无忧,但西贝柳斯教会我们忧思和奋进。在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我们可以一遍遍地枯燥无味地欣赏和附和施特劳斯的华彩,但我们能花多少时间去好好用心把自己融入西贝柳斯的精神境界呢?
有人说: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西贝柳斯同一片广阔的土地联系在一起。他的音乐不属于城市,而是来自某个村落,他就生活在乡间,他是通过音乐来表现田园景色的,正是这一点使我们深受感动。
西贝柳斯自己也说,《芬兰颂》就像一缕来自旷野的清新的空气,是来自天堂的旋律,纯洁而又令人振奋。西贝柳斯的《芬兰颂》和交响曲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的音乐,是真正的艺术杰作,因此,这样的音乐能受到平民百姓和时代精英的喜爱,能流芳百世。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