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家乡的石埂坝

来源:作者:黄举时间:2015-10-08热度:0

家乡的石埂坝

  我的老家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一个平坦小坝子,这里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土壤肥沃,河流众多,水源丰富。                    

  老家所在地南边有一片很大的沙地,沙地分成若干小块,有长条形,有椭圆形的,还有各种不规则形状的。先辈们给它们取了各种名字,如:槽沟地、凹塘地、裤裆地、歪嘴地等等。小块沙地间的边界基本上是由众多大小不一的光滑石头垒积一体而成,其剖面呈底角为60度左右的等腰三角形,高度一般在1米左右,宽度有1米到2米,家乡人叫这为“石埂”。整个沙地和这“石埂”合起来便叫“石埂坝”。石埂两“腰边”(野生)长有间距不等大小不一的各种树,酸枣树居多,也有水冬瓜树,还有少量叶子宽大的油桐树。石埂上由于过往的人多了,便踩出一条光滑痕迹明显的石埂路,“等腰三角形”变成了“等腰梯形”。沙地面上土层瘦薄,多是小石和沙子混合在一起,成为种植农作物的土壤。由于沙层泥土少,水份也少,能种的农作物主要是耐旱的玉米、大麦和小麦,还有少量的豆子、花生、芝麻和红苕之类。若遇到年成干旱少雨,沙地农作物几乎颗粒无收。若遇到涨水的夏季,低洼的沙地从底层会冒出很深的水来,沙地很多地方便形成一个个相连的小浅湖,这时(夏季)一人多高的玉米桔杆(未成熟收割)在水中亭亭玉立,远看仿佛是微山湖里的芦苇荡。

  在大片沙地(宽大约1000米)边缘两侧还可看到高起的地势,与沙地相差至少有一人多高,高起的地势一直延伸很长很远。儿时常好奇问年长的婆婆(北方人叫奶奶,四川人叫婆婆)那片沙地是怎么形成的?婆婆说她来这里的时候就有这片沙地,她也有所不知。后来年龄大一点,有时沿着高起的地方往上(游)走很长一段距离,后来终于有答案了。原来沙地是一条荒芜的支流(无名河),由于上游水少,这条支流与干流断绝了关系,后一直荒芜着,里面杂草丛生。后来可能是附近人口的不断增加,现存的耕地紧张起来,先辈们便把这河坝里的大石块拣起堆到一处,垒成一条条石埂,石埂之间的河床长久地年年改造,便成了可以稀疏种植粮食的沙地了,一直延续下来不知有几代人。

  从我懂事起,常跟随干农活的父母目历和踩踏这片沙地,所以它在我心中烙下很深的印迹。

在“以粮为纲”的年月,按上级政策,为了增加产量,沙地需要加厚土层,当时称“改土”。——就是取非沙地上肥厚的土层,然后移盖到沙地上来增厚沙地的泥土和增加肥效。当时“改土”的政策很优厚,干活者干一天活可以补助一斤大米,很多身强力壮汉子便成为改土的主力军,他们用冲天的干劲,把一面标志建设工程(农业学大寨)的红旗插到附近高地,以肩挑车(鸡公车)推的原始方式,使沙地得到很大的改变。后来,果真沙地产量增加不少,也使当时“缺粮”得到不少缓解。

  缺粮,缺粮,年年都有青黄不接的时候。每到这时,就有人外出借粮。人们归结缺粮的原因就是耕地太少,于是有人建议:把石埂占地空间腾出来扩大耕地面积。这也应和着当时国家“开荒种粮”的政策??赡敲炊嗍吠睦镆颇??最后办法有了,就是在附近的沙地挖几个大坑,把石埂上的石块移去填埋,再在上面覆盖沙粒土层。这样,让不少石埂的石头移到坑里,很多小块沙地的石埂边界得到“瘦身”,也增加了不少耕地。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仅有的耕地也不断得到最大化。在人们心目中,朴素的认识就是:耕地多,收获的粮食才多,也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另外,如何不使耕地减产也是人们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

  有一年冬季,干旱2个多月,由于沙地泥土少下面无法涵养水分,很多出土才一寸的麦苗干得奄奄一息,眼看就要颗粒无收,队长召集队里干部商议应对。应对办法就是利用离沙地最近的一口水井,全队劳力都集中这口水井扳吊杆去提水供应快要干死的麦苗,可后来水井取水也取干了。怎么办?后来上级(农村的公社与大队干部)知道情况后,拨款修台沟(沙地地势比较低,筑高架沟把非沙地边的水通过沟渠引来)和喷灌池(台沟引来水聚集的蓄水池),沙地的基本水源保证了,这才保住这一年这片沙地小麦基本不歉收,也使很多人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了,也让缺粮时间可以缩短一段。

  随着人们不断对这块沙地的培育,土层越来越肥沃,产量也不断增加,与非沙地的收获量差距越来越小了。也迎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的土地联产责任制也落实了,沙地的很多块地也轮到到各家自己承包经营了。

  其实,我家(应该有很多家)的住处距离这片大沙地大约1公里左右,这么远的距离种植庄稼很不方便,若给庄稼施肥(农家用的粪水)或收粮归家,用肩挑很费力,没有力气的是干不下来的,(现在很多农户已用三轮车运载了)。很多家都培养出个“大力士”,在施肥或收获便“英雄尽显用武之地”。农闭时,庄稼由着长,大人们常常带着孩子或吆喝几个合得来的三三两两,看着这满眼绿色世界的沙地间的农作物,在石埂上悠然漫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看着各自所种的农作物长势,也心里嘀咕着地里还缺点什么?下一步该怎么做?这样边看边洽算着。有时,在石埂上蹲坐在一起,一边欣赏自己在沙地上“杰作”,一边闲聊,——谈家庭,谈生活,谈人生,谈未来……,这状态很闲适,很惬意。很多大人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家里的家务事忙完后或吃过晚饭后,?;岽幼约杭业秸饫铮ㄉ车兀┳呱弦蝗ΑU馑闶窍缦氯艘恢炙缮淼纳⒉桨?,也是一种短途的旅游,因为这里有无限的田园风光美景,一览无际,一饱眼福。

  随着沙地产量的逐年提高,人们自然把沙地与非沙地划分不那么严格了,而是将它们自然连成一片。有时心中也格外钟情于慢慢接近泥地(非沙地)的沙地,或许是对它关注得太多,倾注得太多,多少有一些情致的缘故。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石埂坝周边地区遭到历史上罕见的大破坏,很多房屋倒塌、毁坏,很多百姓无家可住,只有住进民政部援助下发送来的帐篷和自己搭建的简易木板房。几个月后,随着党中央对灾区重建家园政策的落实,辽宁儿女倾力援助,石埂坝周边百姓积极投入到重建家园的热潮中。由于建房的家户太多,建筑材料异常缺乏,比如说砌墙用的砖,钢筋混凝土中要用的沙。一外地免烧沙砖(主要通过机器挤压沙粒而成)厂老板不知从哪里打听到(或许是本地年纪大的人的指点)石埂坝地面下有丰富的“沙源”,可以作为制作沙砖的原料,沙砖厂老板通过村组干部召集全体石埂坝有土地承包户商议从沙地取沙的具体意见(办法)。商议的结果:都同意取沙,但条件是取沙后必须复原。这真是出乎意料,要是不是这样的非常时期,可能很多人都不会同意用破坏土地的方式来换取那些沙粒(很多年都没有人这样做,也不会有人同意这样做),但眼前涉及重建家园,况且也不是原来的缺粮年月了。沙砖厂老板于是租下这片沙地,租期一年。尔后一台台掘沙机在这里轰轰着响,一车车细细的沙粒被梳理出来,一块块坚硬的沙砖被制作出来,一间间崭新的房屋立在人们眼前?!靡慌稍趾蠼粽琶β档闹亟ň跋螅?/p>

  今年,一外地老板通过考察,准备在石埂坝修建一个工厂,理由是:这里沙地(土地生产力)产量稍低,不太影响农业粮食生产;离农家住户比较远,对人(危害)影响小。这个厂将生产什么产品?人们最关心这个。后来得知是化工厂,于是群声沸腾,坚决不同意出租石埂坝土地建化工厂。因为排除的污水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时间长了也会使污染蔓延到周边环境。后来县环保部门来现场综合环境评价,最终让外地老板放弃了在石埂坝投资建化工厂。

  自从有了地球,有了生物,有了人,土地(耕地)成了生养之母,土地(耕地)就是我们的饭碗。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我们的祖先为获得耕地(开荒)而劳作,为土地更加肥沃而精耕,为?;ぃòВ┩恋赜胱匀坏牟焕蛩囟拐蛭恋兀ǜ兀┚褪茄颐堑拿?,育我们的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石埂坝,就是我们祖先通过改造和代代培育留给我们的饭碗,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应该好好利用、?;ず驼湎??!ナ钦庋衷谑钦庋?,将来还是应该这样。

         (作者 黄举  单位:四川省安县秀水中学)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