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在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看会儿书,在每晚睡觉前看会儿书,有时候也会在下班后关掉手机泡在书店里看会儿书。利用这些零碎的时间读过周国平、余秋雨、梁实秋、龙应台等名家的散文集,也读过《明朝那些事儿》《曾国藩》等书。利用零碎时间读书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读书也似乎已成为我打发和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曾为自己的浅阅读苦恼过。那是因为,我只要一看到书店,双腿会不由自主的迈进去,这样一来,往往是一本书还没读完就会再买回一本。如此下来,真正读完、读透的书却是聊聊几本,而家里的藏书也越来越多。文化素养没怎么提高,却打造了一个让朋友、同事们羡慕的书橱。凡是到家里来玩儿的朋友都会夸赞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越是得到同事们的夸赞内心越是不安,而我自认为是伪读书。
为此,开始了寻找怎么才能把这一大堆书读完的好方法。一个偶然的机会,从《那一代人的读书功夫》里知道,茅盾能够背诵《红楼梦》,鲁迅小时候背过《纲鉴》……而这些书只是他们能够背诵的一部分,可以说是读书功夫成就了那一代文化巨匠。
然而他们的读书时间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后来又读了陈艳敏的读书随笔系列丛书,才解开了心中的谜团。陈艳敏在文章中写到,每日的晨读是她雷打不动的读书习惯。等女儿下课的间歇,在咖啡馆里、在银行的营业大厅里,在出差旅行的舟车之上,假日的空闲里,亦是阅读的好时光。陈艳敏的读书功夫,使我明白了自己的时间是怎么被浪费的。
有了名家指点,我的读书方法也改变了。每天出门时在包里装一本书,想着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读书。然而,在公交上大部分乘客都在看手机、聊天或闭目养神,而我却在读书真的是有点儿不合时宜,于是心里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后来,看到车后是读书的好地方,于是每次一上车就先找最后一排靠窗的座位坐好后再读书。这样做不仅避免了给别人让座和乘客上下车时的干扰,也很少引起他人的注意。从此,养成了在公交车上看书的习惯。不但如此,我还利用午饭后、出差途中的时间里读一会儿书。
在这零零碎碎的时间里,也能读书十几页,甚至几十页。一本书实际上也用不了多少天就读完了。一天天的读书,一天天的积累,文学养分像涓涓细流滋养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