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 茬
张绪海
抓茬,在我的故乡就是搞对象的意思。
故乡在东平湖畔。七八十年代的故乡是贫穷的,落后的。地里产不出,又不像现在能出去打工,家家穷的叮当响,更别说找媳妇了。哪个村没有十几个光棍汉那就不叫个村子。二十大几奔三十的大小伙子,一个个杵在家里也是很愁人的。弟兄多,住不开,又吃不上,衣服破了脏了还要老娘料理,能不急吗?
抓茬就是这时候兴起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人的思想慢慢的活络起来,生活也渐渐的有点改善。但是,精神文化生活还是相当贫乏。除了县剧团下乡赶春会,耍猴的艺人串乡,看电影就是主要的娱乐形式。半月二十天的县里的大机子(县电影队)和公社的小机子(公社电影队)轮番来演电影是家乡人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听说哪村有电影,那消息传的比现在手机还快。现在人有点事谁跟谁说呀,那会儿不一样,一个人知道,全村都知道,甚至邻村也能知道。道上人可劲的往一个方向赶,能不知道吗?
片子虽然老套但是人人乐此不疲,听了谎信,白跑一趟就是磨鞋底的战斗,兴致绝对不减。更重要的,这样的时候青年男女能够挤在一起,说是看电影,不如说是为了抓茬。小伙子哪有心思看电影,哪儿姑娘多就往哪里挤呀。有上眼的,“哎,穿方格褂的,挡住了,头朝西偏偏行?!薄G懊娴墓媚锲?。“不行,再往东点”姑娘回过头“干嘛?”嘿嘿,噢,是上河的吧?”抓茬开始了。姑娘继续搭话,加上伙伴起哄或许就有戏,如果翻翻白眼不再搭茬,小伙子也就知趣的讪讪的走开,另外寻找目标??汕?,姑娘对小伙感兴趣,那就来电了。斗斗嘴,磕磕牙,电影散场小伙子嬉皮涎脸的跟着姑娘走很长一段路继续有咸无淡的啦上一阵。姑娘心里扑通扑通跳着在女伴的嬉笑中回家,小伙子捡个大元宝似的,乐滋滋的踅回来,到家了,还一劲的偷乐。
当然,一次见面是很难成功的,不着急。明天电影去卞庄,那就卞庄见了。虽说离家十几里地,没关系的。打谷场上,黑压压的几百人,小伙子可以围着人群找个遍。找不到可以打听。
“哎,三妮姐,二玲来了吗?”
“没来,找打呀,人家有人了?!?br/>“真的假的?”
“不信自己去问,呐,大槐树哪儿”。
小伙子立马靠过去,对眼了,两个人就东扯葫芦西扯瓢的啦,才不管电影里演的是李玉和还是高大全呢。慢慢的俩人旁边人越来越少,可能,一步一步接触正题。差不多了,就羞羞答答回家言明父母,托中人牵红线,从中撮合。到供销社买斤水果糖,一盒泉城烟给媒人拿着,媒人就颠儿颠儿两头跑,事情许就有了八九成。也有耐不住的,等不得椹子红,姑娘小伙还不等《甜蜜的事业》演完就偷偷跑到柴垛后拉起来。等家里知道了,姑娘家嫌小伙子弟兄多,家境贫寒,不同意。姑娘小伙一商量,撒丫子就跑了。现在哪还有这种事情。于是,姑娘家领着一帮人到小伙家闹一场,小伙家再托人从中说和。求亲告友筹点钱送到姑娘家算是聘礼,女方接受了,男方通知外逃的儿子带女孩回来,大功告成。甭管生米是否做成熟饭,事情就这么定了。
那时的故乡,谁挣了大钱,没人关心,谁要是自己领家去个媳妇,那就成了学习的榜样。湖边上的山庄九女泉,有个评判孩子的标准,出去读书,考学成不成没关系,能领回来媳妇就是本事。
西辛庄和别的村一样穷。村庄三面环水,一条路通外面,晴天一路泥,雨天泥一路。亲戚都不愿来,姑娘谁愿嫁这里。村里姑娘耽于同姓同宗无法就地消化,村情如此,也不好外嫁,日子就这么捱着。村支书传宝,复员军人,看着村里十几个光棍汉着急----他的媳妇也是从外面带回来的。毕竟是部队培养出来的人,要想富先修路,当支书头一年一条笔直的砂石路就伸出了村外。第二年,组织村里棒小伙割芦苇蒲草,做成苇箔苫子套上牛车下了济宁。志得意满,再干一年,村里有了不菲的积累,于是托熟人从老部队买回一部旧放映机,又拿两包花鱼疏通了县电影队关系。他想着,冬闲了,放放电影,引引人,让光棍汉们抓几个外边的大姑娘来做媳妇。
多好的书记。
不曾想,电影天天演,观众真不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赶庙会似的,煞是热闹。可是,不到开春,出村的路刚有点化冻,传宝发现情况不对。村里没娶进几个媳妇,本村的姑娘倒让来看电影的外村人拐走好几个。他急的呀。逮住谁骂谁,笨啊,真笨啊,
西辛庄的小伙子们痛定思痛,调整战略。带着电影机全面出击,到周边村演电影?;拐姹鹚?,不到半年。成效显著,五六个媳妇进了村。传宝高兴的逢人便说:怎么样,咱村的小伙也抓茬。
男婚女嫁,从父母包办、媒妁之言到姑娘小伙自己抓茬,也真是一个进步。现在想想也满有意思,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