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龙湾游记
李岩
混沌池开图画新,冶子铸剑碧竹林。
浮山映照千秋景,熏泉不染万古尘。
——题记
战友们登完东镇沂山,第二天驱车赶到位于潍坊市临朐县城南10公里处的冶源镇冶源村前海浮山北麓的老龙湾风景区。老龙湾是山东省“千里民俗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北国江南,鲁中桃源”。
老龙湾,原名薰冶水,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系地下泉水涌出地表汇集而成,水面面积约2。7万平方米,水深盈丈。我们走进景区沿老龙湾岸边缓步绕行,一路上 涌泉多不胜数,主要有薰冶泉、万宝泉、善息泉、八角湾等,此皆源出于山石中。驻足往一湾碧水内看上去,果然湾底到处泉水喷涌,犹如熠熠生光的串串珍珠滚浮 而上,看得见许多鱼儿游弋在温泉清澈的水中,自由自在美不胜收。暮春,岸边的垂柳随风丝丝荡漾在清凉甘冽的水面,湾中云水含烟轻雾升腾,春阳明媚烟霞缭 绕?!读匐园舜缶笆分?/span>“冶源烟霭三冬暖”之诗句,既是出自晨暮霞光流泻,与水面雾霭交融的意境。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将薰冶水载入《水经注》曰:“薰冶水已成名迹”,“泉侧有一祠,名冶官祠,是古冶官所在地”。
徜徉其中,我们纷纷在岸边的一棵造型苍劲的古树下拍照留念。远远往对岸望去,当地的 一群群穿戴鲜艳的学生在岸上走过,在湾内水面上留下的倒影影影绰绰,红红绿绿一闪一闪。老龙湾内出名的泉当属铸剑池、又名薰冶泉,它在老龙湾西端,泉水涌 流不息,是主要源泉之一。在《齐乘》中已有记载:因欧冶子用混沌宝斧凿出源泉,便有了“冶源”的地名,又因欧冶子在铸剑淬火时一次次使水中冒起热气,此泉 便名“薰冶泉”。其实,就连老龙湾原名也叫“薰冶湖”呢。后因当地流传内有泉眼直通东海,神龙三千居其中,便修了龙王庙,始新得名“老龙湾”,随之“铸剑 池”、“试剑石”也因欧冶子的铸剑、试剑而得名了。
立于薰冶泉又名铸剑池边,可见一泓清池旁的盘石上镌有“铸剑池”三个大字,崖壁上还镌有题 诗:“天丁呵护阴阳剑,神斧凿开混沌池”,其用笔奇致,字体刚劲飞动。这是雪蓑应冯惟敏之约而题书的。冯惟敏为明代著名散曲家,字汝行,号海浮,山东临朐人,弃官归隐老龙湾后,寄情山水终老田园,老龙湾就是他在归隐时其弟冯惟讷买下供其写作、娱乐、会友、居住的。他在散曲、杂剧、诗赋创作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善息泉在老龙湾南白龙行宫故址东40米处,泉水由海浮山脚卧牛石下喷涌而出,犹如珍珠万串,熠熠生光。如盛夏临泉小憩会暑气顿消,用湾 水煮水烹茗品茶,其味清香纯正。因郦道元曾在卧牛石上坐歇,故名。濯马潭在江南亭前三角湾,泉旺水清,传说战国末期,齐宣王的妻子钟离春曾在此洗马,故名 濯马潭。冯惟敏《冶源十大景》中之“捉马潭”,指江南亭后水深处。万宝泉在老龙湾以北,为长方形水池,池水清澈,是湾北居民的主要饮水泉。水池东边松节亭 内有一石碑,书“万宝泉”三字,系清同治年间秀才冯锡田手笔。
绕湾行走,我发现这里的小桥横架,造型各异。走过的雪化桥有着它的来历:铸剑池 东原有一青石拱桥,是游人进入老龙湾的通道,其形态优美,桥身触及水面,纵然是三九隆冬,水温亦能暖透桥面,每逢冬天降雪,雪花落到桥面就被溶化,故名雪化桥。云桥是濯马潭出口处横在狭窄水面上的一个拱形石桥,濯马潭水尚未汇过云桥,即与外水相遇,水面上横有两水分界线,静如震裂玻璃纹之分明,动似风送游 丝虚无中。若击破水面,又瞬息复原,甚为奇观。白龙行宫位于雪化桥南龙王庙旧址处,其三面环水,对面立有清人陈荣的画竹刻石。石碑用青砖镶嵌,内径高1.58米,宽1.56米,镌竹数竿,枝叶劲峭而工整,洒落多姿而布局有方。用笔遒劲,形神盎然,颇得竹质高洁之神韵。
海浮山在老龙湾南侧,海拔 215.9米。传说远古时代这里一片汪洋,唯此山翘首于海面,遂称海浮山。山顶浮山庙声名远播。这座古刹,始建于462年前的北魏和平三年,由南齐高僧僧 远选址修建,并定名钟灵寺,后更名玉泉寺、浮山庙。此庙经历代扩建,至清代已规模宏大,占地1.4公顷,有殿祠楼阁十几座,斋房僧舍70余间。清末民初以 后,因多战乱,香火逐渐冷落。数百株千年古木被砍,寺庙被焚。新中国建立后,政府修复古建筑,并有诸多名家题写匾额。重修后的浮山庙,分前、中、后三进 院,主体建筑有碧霞祠、玉皇阁、王母殿、东西两庑、钟楼、鼓楼、魁星楼等。海浮山南坡,1986年4月发掘的北齐南讨大行台都军长史、威烈将军崔芬墓,对 研究我国绘画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一带多古墓,为海浮山墓群。山的东面有闻名国内外的冶源水库。山西侧有卧龙岗石蘑菇群,有涓涓清泉和茂林修竹等。
攀爬在海浮山上的绿竹丛中,老龙湾南有一个江南亭,为明代著名散曲家冯惟敏晚年弃官归里,隐居于老龙湾畔时所建,原名“即江南”。清乾隆 年间,大学士于疏敏为之题“碧波云谭”匾额,1912年重新修葺,冯氏后裔冯瑞章改题为“江南亭”。1986年秋,书法家武中奇为之题书“碧波云潭”,重 制匾额,悬于江南亭内。老龙湾北有芳洲亭与白龙行宫南北对峙,隔水相望。清光绪《临朐县志》载,明代冯琦曾在此建清漪亭,久圮,在其址建小亭,题曰“芳 洲”。因年久失修1965年拆毁,1973年再建,仍名芳洲亭。芳洲亭丹柱青瓦,造型精美,四面环水,只有一小桥与北岸相通。亭周围数十亩翠竹,相传开始 也是其从江南移栽来的,亭前之八角湾、小雪桥、清流潺潺,是老龙湾的佳景。冯惟敏曾隐居在这里,自称“海浮山人”。在隐居冶源的岁月里,他创作了大量的散 曲、杂剧。有时日与朋辈觞咏欢宴,浩歌自适,放形山水,留下许多赞美老龙湾风光的篇章。
在老龙湾的东北岸,原有一个东西长2.6米,南北宽 2.5米,池壁深2米,水深5米的水池,这便是放生池。放生池之置,始於汉武帝初年,当时只限於京都长安,数仅一二,均在佛教寺院内。至唐代皇帝李亨因忌 鲤鱼的“鲤”字与其姓氏之“李”同音,便下了一道禁食鲤鱼的赦令:捉到鲤鱼,必须放生,凡天下置放生池九九八十一所。本佛家畜养水族不杀生之意,后国内僧 寺及庵堂往往设之,以示佛之慈善。
当我走到一个雕龙画壁的长廊时,伏身看见廊下的清流溪水里放养了大量的中华鲟,经询问岸上的饲养人,才知道这些大多是人工养殖的,但也有少数是野生的,不过是人工精子培育的。水中的中华鲟有大有小,小一些的也有一到两斤重了。据说可以买活的,一斤半到两斤 的,35元一条。水中也有三到四斤重的,说是已经长了三四年了。饲养人的家里据说还有七、八斤重的,说是长了七八年了。更令人吃惊的是,据饲养人说,野生 的中华鲟最大的竟能长到一吨重呢,也不知真假。
临离开时,我竟然还在老龙湾景点的奇石商店里花80元买了一小块所谓的奇石。当时不少人把玩着 这块晶莹剔透的小奇石讨价还价,店主少了100元不卖。我拿起这块乍看上去不太起眼的小石,发现这是一块两面都有树木花纹图案的半透明小石,精巧玲珑,我有些爱不释手了。店主趁机说他本来是想拿去参展的,有个好朋友也想讨要。我说60元买你的吧,他摇头不同意,最后80元才拍板成交。
乘兴将宝贝般的小奇石拿回家时,夫人看出了破绽,这原来是两块石头粘在一起的。哎,又受骗了,这时突然想起我捧着小奇石转身时那店主狡黠的眼神,让我当时心里就多少有些生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