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西泠印社
李岩
从小就听说过“西泠印社”。当时光注意到这个“泠”字不是“冷”,两点水多一点,是三点水。后来大了才知道创建于1904年的西泠印社,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著名印学社团,以篆刻书画创作、研究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收藏在海内外久享盛誉。
最近我们蓝月亮文学社出版的《月上云稍》一书,就是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今年秋天去杭州,忙里偷闲专程拜访了久富盛名的西泠印社。西泠印社就坐落于 杭州西湖孤山西南麓,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居山而建颇具特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致互相映衬,构思布局极为讲究精巧。
秋日的一个午后,我从南山路白堤的南端进入,右侧看见西泠桥头上南朝时钱塘名妓苏小小之墓,“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是苏小小的遗愿,西泠桥畔的埋香之所,既了却了佳人遗愿,又为西湖山水增色。在苏小小墓前,我记得有一位篆刻家刻过一方印——“钱塘苏小是吾邻”。做一名西泠印 人何其风流、浪漫……
再往前走,耸立的秋瑾塑像映入眼帘。右拐沿西湖边往里走是上孤山,走不远路右边有一个小石坊。拾阶而上,进了门庭里面别有洞天。哦,好大的西泠印社啊,我在里面转了许久,虽然也只是走马观花。令我欣慰的是,这个闻名遐迩的遗迹非常值得走访,文化气息浓郁,更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徜徉其中,观赏了里面主要建筑柏堂、竹阁、仰贤亭、还朴精庐等,这些堂阁均挂匾披联,室外摩崖凿石林立,名人墨迹触目可见。内 建有的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字画、印章多达六千余件呢。转着转着,我竟不知不觉走进一间印社的工作室,两位工作人员可能是西泠印社的会员吧。我问哪里 有刻章的?经指点我来到常年的刻章处,一打听才知道一百元一个字,但今天工作人员不在,故不能如愿求章了。好在我父亲认识一位在青岛的西泠印社会员,我已经拜托让她帮我刻一个个人私章了。
往前走着,不觉来到“西泠印社”茶舍,50元一杯西湖龙井。砌上热水,叶片状的叶子顿时膨胀起来,上下浮 动,茶色晶莹透明。热气袅袅,呷一口清香甘绵,沁人心脾。凭窗眺望,窗外的西湖平静如镜,烟雾缭绕。这时,我想起刚才从月亮门进来右侧墙壁上的碑刻“涛声 听东浙、印学话西泠”,这座小小的月亮门里曾发生过多少神奇的故事呀?
走到距柏堂不远处的“竹阁”,发现门口竟然有人酣然入睡,不知是否梦到 缶翁或无闷?“竹阁”是一个文化用品门市部,以篆刻类书籍居多,大多为西泠印社出版。此外,还有一些文房四宝等等。柏堂侧面就是印人长廊,赵之谦、吴昌硕 等篆刻大家的名印在这里放大展示。原来,方寸大小的印章也有如此强烈的户外装饰效果,创意可谓独特。出门右行不久,我就到了大名鼎鼎的“中国印学博物 馆”,路过宝山岂能不入?走进去,琳琅满目的名贵印石让我眼界大开,同时也感到了中国印学篆刻的博大精深。
徜徉许久,终于要离开了。我突然记 起西泠印社的历任社长,他们为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都是中国书画篆刻界的艺术大师。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西泠印社, 不愧为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堪称“天下第一名社”。
西泠印社所处宝地,“泽涧山水使山水之美得以诗化,在诗化中得以升华”,即所谓“文以地生辉,地以文益秀”,一语道破了西湖美景的直谛。正是:匆游西泠意未尽,钱塘苏小是乡亲。印人徒抒胸中臆,来年春早万象新。
黄昏了,漫步在西子湖畔,秋风厌倦飘泊,夕阳赖着不走,依然挂在那座山头。我背景的西泠印社渐渐消失在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斜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