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杏子熟了

来源:作者:张国栋时间:2015-06-01热度:0


  “杏子熟了,咱们两家周末去我哥家的杏园摘杏吧!”离周末还有3天,我的朋友就打电话相邀。我知道朋友的哥哥家在市郊马棚山有一个杏园,坐公交车不到半小时的路程,自驾车则10来分钟即到。于是,就欣然答应。

  在众多的水果中,杏子是我最为喜爱的一种。所以,一提起杏子的话题,有关杏子的往事,就如电影叠印镜头一样,映现在我的眼前:

  在我未参加工作之前,农村实行的还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每个生产队为一个基本核算单位。当时,农村经济非常落后,一个劳动日的工值只有不到一毛钱,分到的粮食根本不够一年的口粮,瓜、菜代粮充饥成为常态。粮食都不够吃,就更不要说拿钱买水果了,所以,当时吃水果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了!每逢收完麦子打场时,也正是杏子熟了的时候。这时,那些贩卖杏子(我的家乡不种杏树,杏子都是从离我家60里地的烧鸡名镇道口贩运过来的)的商贩,就会骑着自行车,在生产队的打麦场边不停地叫卖:“麦黄杏、麦黄杏,又大又甜的麦黄杏,一斤麦(换)二斤……”每当此时,生产队长就会装作没听见、没看见,到打麦场的另一端去干活儿。而社员们则干瞪眼,既想吃杏,但又无能为力。此刻,有好事者就会踅磨到队长跟前,嬉皮笑脸地乞求:“队长,咱换点儿杏吧,权当犒劳犒劳大伙儿……”其实,队长也不是不想吃,他也和社员们一样为生活所迫,也根本就没有吃水果的闲钱啊。但他是一个生产队的主事人,还真不舍得拿麦子去换那可吃可不吃的杏子啊!可他也经不起那些好事者死乞百赖的磨叽,也就含糊其辞地说:“那你们换吧,少换点儿。”得到队长的允许,那些好事者就像得胜回朝的将军一样,吆喝着社员:“去去,快点儿端两簸箕换杏!”队长的“少换点儿”就是一个模糊数字,而好事者的“两簸箕”也同样是一个模糊数字——装满的簸箕可以盛近30斤麦子,而不盛满,也就十几斤。那拿簸箕的社员只要不端三簸箕,就不算违规。所以,他们就会可劲儿地装满麦子,两簸箕麦子,差不多就可以把卖杏子人的两筐杏换完了。杏子换回来后,大家就会围在一起,享受这“吃公粮”的快乐。而队长是不会围在这里的,自有好事者给他送到跟前的。三十多年过去了,但那围在一起吃杏子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让我难以忘怀。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我们一行7人去在陕西咸阳长武县施工的钻机安全检查。当时,该地的杏子正当成熟期,田头、路边、山崖上到处可见挂满果子的杏树,树枝都压得垂了下来。在去钻机的路上,我们突然看到路边有一棵杏树,其树下依照树荫样式,落满了一地的杏子,就像人们专门整整齐齐摆放的一样。我们都抑制不住好奇心,就停车下去照相??晌颐歉绽吹叫邮飨?,就听到一个人在100多米外叫喊,当时我们还以为他把我们当做“偷”杏人。可仔细一听,他竟是在喊:“可以吃,你们随便摘、随便拾!”此刻的我们,算是真正体味到了当地淳朴的民风了!我们高声回应:“谢谢、谢谢老乡了!”于是,我们照完相后,捡起一个落果一品尝,啊——那可真叫一个甜!由于树下的土地是虚土,成熟的杏子经风一吹自然落下,竟然还是好好的。我们根本就不顾得去摘树上的杏子,就蹲下拾起落在地上的杏子了。不一会儿,我们便满载而归。上车后,我们边品尝这“拾来”的杏子,边感叹这“三秦大地”民风的淳厚。

  ……

  说说就到了周六,这天天朗气清,微风习习。8点半,我们一家四口从单位乘车,几分钟便到达约定地点后,和朋友一家所乘的车汇合,他们带路,我们随行,10余分钟就来到了朋友哥哥的杏园边。朋友的哥哥今天上班不在园子里,我们一行可就成了杏园的临时主人了。由于周五刚下过一场小雨,杏树的叶子被洗得青翠欲滴,和黄腾腾的杏子相映成趣,让人看了就会感到一种美的享受。行走在绿树成荫的杏树行中,细风迎面,空气清爽,真是妙不可言!

  我喜欢吃杏子,过去也曾吃过无数次的杏子,但自己采摘、尤其是在“自家”的杏园采摘,这还是第一次。满园黄腾腾的杏子,争相露出笑脸,好像刻意让我们来挑选,我们自己都不知道采摘哪个更好了!

  尽管是看花了眼,但我们还是要采摘的。不知挑选哪个更好,我们就只有拣顺手的采摘了。摘到一个发软的杏子,随便用手揩拭一下,就放在嘴里品尝,啊——真是妙极了!

  我们说着、笑着、采摘着、品尝着,完全陶醉在收获的喜悦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杏子,更是人间的乐趣、生活的幸福??!

                     [2015年5月31日于莫测书屋]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谒严君平墓

下一篇: 心灵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