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花使者乐护花
张建树
在河南省商丘市的作家群中,有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一生默默为他人甘做嫁衣,乐于成就他人的人生,拥有育得桃李满天下的美名,河南知名作家张兴元先生亲切地称他是“护花使者”。
他是谁呢?就是河南省商丘市资深报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理事、商丘市杂文学会名誉会长——杨石先生。提起杨石先生,在商丘新闻界、文学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杨老师今年75岁,笔名若谷。30多年前,他在高中执教时,因为语文功底厚,写作颇有造诣,被当时地委组织部选中,一纸调令将他调入刚刚创建的商丘报社。他如鱼得水忘我工作,先是当记者、编辑,后来担任通联科科长、总编室主任等职,他先后出版《边鼓微音》、《新闻漫谈》等六部专著和作品集,多次在全区新闻通讯员培训班上为通讯员讲课,培训过的学员多达3000多人次,经他重点培养的通讯员,先后有多人因新闻报道成绩突出,被录用为国家干部,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每每提及这些,这很让杨老师倍感欣慰。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位乡下农民通讯员,想参加报社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因为家庭贫穷,拿不起路费和培训费,就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带着干粮,不远百里到报社参加培训。杨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找到这位通讯员了解情况,第一时间向报社领导作了汇报,为这位通讯员免去了培训费用,之后杨老师把这位通讯员领到家里吃饭,直到培训结束。后来这位通讯员在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新闻写作更加勤奋,学习钻研也非常努力,陆续在地区、省、中央级新闻媒体发表了不少作品,被地方宣传部门聘为专职通讯员,后来又过渡为乡镇公务员。杨老师又适时对他鼓励指导,后来这位通讯员又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前年又被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这位通讯员一直把他称为恩师。
流年似水,岁月如歌。前些年,杨老师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报社,但他退休不退志,晚霞尚满天。长期的职业养成了他不倦读书、笔耕不辍的习惯,一天不写东西心里就觉得非常别扭,吃饭不香,睡觉不甜。他关注改革,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大脑一刻不停地在思考,两只敏锐的眼睛在认真观察,键盘成了他的倾诉对象,电脑则成了他生命的全部,他把所思所想凝成智慧的音符,码成一篇篇讴歌真善美、催人奋进的美文,码成了抨击假恶丑的檄文,让他的众多粉丝共同分享正能量所带来的独特韵味。
尤其是近几年,杨老师更是忙上加忙,甚至比他退休之前还忙,许多文学同仁和一些业余文学后起之秀,纷纷找上门来,请他为自己的著作写“序”,不管求助者有无名气,他都一视同仁欣然应允,且分文不取。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为他人的作品写评论或为文作序,并非易事,它除要求作序者必须具备深厚扎实的文字功底外,还要有非凡的专业理论根底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的确是费时费力的苦差事儿。有人把为人写序者比作一部戏的导演,一旦吃不透剧情,再高的技术也难以发挥极致,拍出有滋有味的“戏”来。一本书稿少则十多万字,多则四五十万字,仅把这些书稿通读完一遍,就要花费多长时间??!何况有的重点篇章,岂止是读上三遍两遍呢?到目前为止,杨老师共为别人的36部文学作品写过评论,为10位作家或作者写过序言,他还为几次征文写了洋洋洒洒的推介文章,这些作品加在一起,多达60多篇,这是多么繁重的工作量??!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杨石是一个乐于成人之美、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用一颗炽热的心肠,温暖了许许多多的人,为社会的和谐,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甘愿在有生之年,尽最大努力,给那些求助者多多提供发展和成长的空间。
杨老师说,他最喜欢给别人做嫁衣,他不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只是希望更多的人,能踩在他的肩头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